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本文作者:陈喜和

五、遇春托船破城门。


刘基带着常遇春下得山来,由于军情紧急,还未来得及安葬母亲,就匆忙披挂上阵,攻打金华城的梅花门了。元军在城头倾倒灼热的铁水,阻止攻城。于是常遇春忙去金华江抓了一艘木船,舀了半船水,双手托着回到梅花门,接住铁水,掩护其他将士攻打城门。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此时,人叫马嘶,杀声震天,如瀑的铁水落在船里,沸水滚滚,烟雾腾腾。正当城门被攻破的时候,那船里的铁水越积越多,压得常遇春渐渐地支持不住了,身子慢慢地往下蹲,那盛满了铁疙瘩和热水的木船,顺势压到了他的身上。如果是一般人,早已粉身碎骨了,即便是对于常遇春这样的人来说,也是凶多吉少。
朱元璋在远处看到常遇春倒下,不无担心地说:“不知常遇春会不会失(死去)呀?”刘基听了大惊道:“主公,赶快改口‘就是失,也要先见了主公后’”。于是朱元璋马上改口。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正说话间,许多士兵搬掉压在常遇春身上的船,搀扶着他来到朱元璋的前面。常遇春因长时间托着一船几千斤重的灼热铁水,全身撑胀,加上木船砸在身上,连肌肉都陷进了铁甲里去了,血水不断地从铠甲里边渗露出来,大汗淋漓,脸色酱紫。
这时候虽然还有一口气,但已说不出话了,朱元璋把他揽在自己的怀里,怜惜地一边用扇子为他降温,一边安慰。就这样,常遇春终因伤势过重,慢慢地合上了双眼。他是不幸的:首战虽捷身罹难,未享荣华千古憾;他又是幸运的:征战沙场几人回,万岁送终能有谁?


六、刘基设计减赋税。


刘基跟随朱元璋,转战南北,取得了天下。深谙君臣之道的刘基,处处陪着小心。那次朱元璋大宴功臣,火烧庆功楼时,本想把刘基也一起烧死。当时朱元璋在宴席上起身的时候,刘基也紧随其后,朱元璋质问:为何步步紧跟?刘基回答说:“古语云,‘臣不离君,君不离臣’,故而微臣紧跟万岁”。刘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才逃过一劫,朱元璋也无可奈何。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不知为何,功高盖世的刘基只被封了个第三等级的“诚意伯”,虽然如此,刘基也不怎么在意,但想到自己为官一场,总要为乡亲们做点好事,才有些意义。那时候,民众负担莫过于赋税,于是刘基就暗中作好这方面的准备。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有段时间,朱元璋常与刘基下棋,总是赢少输多,就问刘基是什么原因,刘基答道:“只要默念一则口诀,就能赢棋,就怕万岁做不到。”朱元璋感到神奇:“这个倒是闻所未闻,朕今天倒要试试,是不是灵验。”


刘基说:“那好,臣念一句,万岁您就跟一句。”于是,君臣一边下棋,刘基“漫不经心”地用方言念一句,朱元璋不明就里,就稀里糊涂地跟一句:“永康房无粮﹏﹏﹏﹏﹏缙云山无粮﹏﹏﹏﹏﹏青田粮减半﹏﹏﹏﹏﹏减半又减半﹏﹏﹏﹏﹏还要除了岩头磡﹏﹏﹏﹏﹏”(青田的田地,大多为岩头磡)当朱元璋跟着念到这里的时候,刘基赶紧跪下谢恩:“谢我主圣恩浩荡,泽及黎民,大明江山万万年!”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开始,朱元璋被谢得莫名其妙,但很快就悟到了,知道中了刘基巧设的圈套,心里有些不痛快,但话既已说出,金口难改,只好顺水推舟,成全此事。


因为刘基与缙云郑葆的关系,又是邻县,据说还有姻亲关系,而永康坑口村,有“小杭州”之称,是刘基与宋濂等学者常聚会吟诗的地方,何况他在永康三十里坑寻访到了常遇春,于是连带缙云永康也受到皇恩泽被。刘基为家乡的百姓做了大好事,百姓世代都铭记着他,也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了,然而他自己却犯了忌,逐渐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和厌恶了。

七、刘基巧除半江西。


在明朝开国之初,大臣中有一小半是江西籍,故有“满朝半江西”之说,而浙江籍的大臣不多,但阶位比江西大臣高。由于人都有本位思想,故各行省之间的大臣多有矛盾,甚至斗争激烈。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一次,刘基等人参了江西籍某些官员一本,朱元璋准奏。当朱元璋翻出江西籍官员花名册,沉吟着在将要处分的姓名上做记号的时候,刘基走上前去,假装阻止说:“万岁,够了哎!”边说边往朱元璋手上的红朱笔杆一挪,结果打出了一个大大的“√”,把大片的姓名都勾进去了,因君无戏言,朱元璋只好把那些人都杀了。事后,朱元璋很是恼火,却又不好发作,心里对刘基就更加厌恶了。
从此,江西人与浙江人结下了梁子,他们对浙江人恨之入骨,立志报仇,苦学风水(堪舆)之术,到浙江各地勘察,凡风水好的地方,他们巧舌如簧,千方百计鼓动风水相关人,予以破解,缙云在这方面的故事很多。致使浙江许多官吏失势或倒台,以后更出不了大官。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浙江人得知真相后,把那些风水师抓起来剥皮以发泄。他们死到临头还嘴硬:“你们只能剥下我一层皮”,浙江人就是要破破这个常规,皮剥下后,用烧红的铁锨把肉烫硬,愣是又剥下一层,这是后话。

八、万岁赔偿金头颅。


伴君如伴虎,特别是像刘基这样能洞察入微的人,招致了朱元璋的猜忌,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加上刘基的种种行为,对其更是厌恶有加,日益疏远,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当刘基感到大难即将临头的时候,有一天,灵机一动,见了朱元璋后,故意在那里发呆,朱元璋询问原因,才羞愧地说,自己年纪大了,竟连大赦的“赦”字都写不出了,朱元璋虽然觉得好笑,但还是提起红朱笔,在刘伯温的手掌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赦”字。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刘基如得大赦之令,于是告退,当离开了朱元璋的视线后,就高擎着手掌,说是朱元璋赦免了他,通过宫殿里和一路上的关卡,一路绿灯,逃回了青田。刘基知道此次在劫难逃,随即向家人交代后事后,吞金而亡,为自己争取了比较体面的了断方式。
过几天,朱元璋得到实情,勃然大怒,认为刘基犯了欺君大罪,派兵追杀。追兵来到刘基家,只见一口棺材靠在柱子上。追兵知道,刘基已经归天了。但不肯就此罢休,于是就将棺材的大头锯下一段,打算连同刘基的头一起锯下来,拿回去向朱元璋复命,不料锯下来的竟是一段空的棺材头。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刘基料事如神,早就知道他们会来这一手,就交代家人做了两个棺材头(两块彩头)。追兵们也十分佩服刘基的机智,不忍心真把刘基的头颅锯下,只好拿着那块棺材头回去复命。
朱元璋看着那块棺材头,如烟往事历历在目,内心深处似有所动:刘基纵有许多不是,毕竟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人已经死了,即便有威胁也已经解除了,就让刘基有个完尸吧,不要再追究了。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进而想想自己对刘基确实也有点过分了,内心觉得有些愧疚,这次虽然没有把刘基的头颅锯下来,但在情理上也算是被斩了一次头了,于是就用金子打制了一个六斤四两(十六两制)重的头颅,送给刘基家人,算是赔偿。故后人常用“六斤四两”来指代人的头颅。

九、身后疑冢三十六。


刘基的妻子一生都与刘基唱反调,说正她唱反,指西她往东。刘基在临终前,想垫软一些的枕头,就交代妻子说:“你就用石头给我当枕头吧,我喜欢硬的。”他以为妻子一定会违反他的意愿,给他枕软的。谁知,一代国师,料事如神,这次却失算了。妻子想:“我一生尽与他唱反调,这最后一次,于心不忍,就满足他的愿望吧。”于是,就用青石岩给他当枕头。据说后来驰名中外的青田石(一种叶腊石),就是由刘基的枕石演化而成的哩。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刘基预计自己死后可能还得不到安宁,让别人寻找不到自己最后的归宿地是最好的办法。于是他选了三十六块墓地,造了三十六穴坟墓,做了三十六具清一色的棺材。吩咐儿孙们,在自己下葬的那一天,在空的空棺材里,放进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石头,连同装殓自己的棺材,一同抬起,在场地上前后穿插、左右交织地参阵,以致连儿孙们都不知道那具棺材是真的了,当然也就不知道那穴墓是真的了。
为了使坟墓的位置尽快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免于受到骚扰,他生前吩咐儿孙,每穴坟墓不留坟堆,每年清明节祭拜的时候,每人都要载一株刺(荆棘)。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于是荆棘越栽越多,并不断向四周蔓延,一代又一代,越栽离墓地越远,慢慢地,满山满垅都是荆棘了,墓穴究竟在什么地方,就谁也不知道了。据说,刘基的出生地文成县,其中有几座山,现在遍地都是荆棘,就是当初刘基的儿孙们栽下的。
一代名臣,满腹经纶,忠心耿耿,夙兴夜寐,功高盖世,但在皇权的淫威下,终究难以逃脱鹰犬之命运!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缙云南乡刘伯温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继续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