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單日新增病例重返1000+,短期放開限制不可能|疫情日記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新不倫瑞克省(加拿大) 晴

文|麥樂迪

一、全世界大團結,一起來娛樂

一個新的星期又要開始了。掐指算算,在家隔離的日子有一個月了。(3月13日是春假之後最後一天上學,然後全省學校關閉。)這一個月裡,我們去了一次Costco大采購,兩次Walmart補充新鮮蔬菜(停車場pick up),兩次中國超市補充中餐食材(微信預定,在店門口掃碼付款,無接觸提貨。聽說我沒口罩,中超老闆還送了我一個),開車帶娃在河兩岸兜了一次風,然後就沒出過小區了。隨著天氣越來越暖和,社區裡的小公園/兒童遊樂場也被拉上了封條,提防有孩子的家庭來“扎堆兒”。據說多倫多有人在公園裡溜了會娃,就被開了幾千刀的罰單……

加拿大單日新增病例重返1000+,短期放開限制不可能|疫情日記

一週前拍的本地兒童遊樂場,現在天氣回暖,雪都化了。圖/麥樂迪

天氣好的時候,人們還是按捺不住想出門的。以往這個時候(白天最高氣溫接近10度),加拿大人早就短袖短褲人字拖地在大街上逛了,現在只能短袖短褲人字拖地在小區裡溜圈兒。每天在家門口看鄰居們走來走去,點評一下誰家的寶寶或狗狗比較可愛,成了我們現在為數不多的宅家娛樂項目之一。

加拿大單日新增病例重返1000+,短期放開限制不可能|疫情日記

昨天有一個大事件,就是全球歌星(音樂人)為抗擊疫情募捐,聯合在線直播的一場演唱會——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網上把這次演唱會稱為2020年的Live Aid(1985年全球歌星為非洲埃塞俄比亞的饑荒籌集資金),能見證這種會被載入史冊的活動也是蠻激動人心的。昨天下午的朋友圈裡大家都在刷截屏,我們一邊看著直播,一邊聊微信,看出了春晚的感覺。

加拿大單日新增病例重返1000+,短期放開限制不可能|疫情日記

說實話,這種網絡直播在家唱歌的演唱會,跟Live的效果還是有挺大差別的,8個小時看下來,其實有點兒boring。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挺有趣的地方是:有人唱著歌,狗狗跑進來了,只好一邊抱狗一邊唱;還有小哥直播,背後的床上被子都沒疊,讓我這種輕度強迫症患者一直盯著他的床,都不知道他唱了什麼:在播世界各地的人們用音樂互相加油鼓勵的片花時,其他國家都是流行歌曲,Happy Birthday之類的,意大利的陽臺上上演的是歌劇(心中對意大利人民充滿了敬意)……

有點遺憾的是華人歌星參加的不多,也許因為自己是華人,所以想看到更多熟悉的面孔?也可能是覺得在這種世界性的舞臺上,華人的音樂佔的分量還是太小?但不管怎樣,演唱會募集到了1.279億美元用於抗擊疫情,這個意義還是很重大的。

加拿大單日新增病例重返1000+,短期放開限制不可能|疫情日記

宅在家裡的非常時刻,也有不少福利。百老匯歌劇可以在網上免費收看了,太陽馬戲團的演出也在網上放出免費視頻,各地頂尖的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更是開放大量的免費網絡資源,有些連熱門電影都限時免費了……我常有一種想法,平時散落在各處的零件,因為席捲全球的疫情,組合到了一起,成為一部正在轟隆隆啟動的巨大機器——全世界大團結,就是這個意思吧?

全世界人民在這個非常時期的娛樂精神也是一致的,網上各種搞笑的段子滿天飛。加拿大沒有太多大牌娛樂明星(有幾個也都跑到美國去掙錢了),大家就拿總理當明星。前幾天是給他編了首“speaking moistly”的歌,今天又弄了個“撩頭髮”的小視頻,配上“陪你去看流星雨”的BGM,還真能媲美F4。

隔壁鄰居的總統也不讓人省心,前幾天說要去做脫口秀,今天又搞了個簽名照(哦不對,是簽名支票)。老外損起領導人來,可一點兒不手軟,啥難聽說啥,啥樣子難看就P成啥樣(還記得那個總統頭像馬桶刷不?)。沒辦法,這叫“言論自由”。

二、每當形勢好轉,就覺得差不多快熬出頭了吧?

還是說回正經事兒吧。

加拿大單日新增病例重返1000+,短期放開限制不可能|疫情日記

前幾天我們這個省已經沒有新增病例了,今天又冒出1例;全加拿大的新增前兩天也降到1000以內了,這兩天又重返1000+。

每當形勢好轉時,就覺得哦,差不多快熬出頭了吧。沒有新增病例那幾天,大家都在說沒準兒我們省會成為加拿大第一個放開限制、恢復正常的省份。現在看來,一切都是想多了。

今天還看到一個消息,美國幾個機構在街頭或Facebook上徵集志願者,隨機檢測,發現其實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比官方公佈的數字要高得多,很多人沒有症狀所以並不會去檢測。

這消息乍一看很恐怖,會讓人覺得哇,周圍都是病毒啊,很多人不知不覺就成了病人。但仔細想想,其實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個好消息吧,說明這種病毒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麼恐怖,也不是一被感染不死也丟半條命的那種。大量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其實說明病毒有可能和人類“和平共處”,只在人們抵抗力下降的時候,才出來作亂(日常生活中很多病毒都是這樣)。

這樣想,也就能理解為什麼美國的很多年輕人並不把這次疫情當回事。他們可以從很多渠道瞭解到有關病毒更全面的信息,知道這種病毒基本上不會把他們怎麼樣(當然有特殊情況,任何年齡段都有),加上那顆年輕躁動的心,自然是“寧死也要自由”(其實如果致死率是50%以上,看看他們還會不會這麼說)。

病毒雖然對年輕人不會怎麼樣,但是可以通過他們傳染給老年人等高危人群,這也是為什麼專家和政府依然強調stay home和social distancing的原因之一吧。

還有一個新聞讓我印象深刻。說的是英國一家專門服務於醫療系統的慈善機構收到了超預期的捐款,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說,這些資金將用於為在疫情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及他們的家屬提供後續的支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投入。同時強調,他們不會用這些善款去購買口罩、手套、防護服等醫療物資,因為“這是政府該出的錢”。

在英國醫療系統,政府負責哪些部分,民間慈善負責哪些部分,其實早就有明確的劃分。大家各司其職,慈善捐款多了,也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少出點兒錢,或是用捐款來補貼政府的不足。

熬過了長達六個月的冬天,現在院子裡的小草返青了,牆根兒的鬱金香也長出來了,加拿大的春天正式開始了。

加拿大人疫情期間待不住,停車場裡聚會曬太陽聊天 | 疫情日記

隔離期間天天做直播的特魯多,暖心講話讓華人路轉粉 |疫情日記

為了壓平曲線?加拿大和美國為何都選擇拖久疫情時間|疫情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