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學生心理調適“工具箱”、民眾穩定情緒“三調”法-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心理學專家:學生心理調適“工具箱”、民眾穩定情緒“三調”法

4月20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第四十四場),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王寅中,心理學專家、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教授傅素芬,寧波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廳主任王仁元出席發佈會並回答問題。

傅素芬就如何構築學生心理抗疫防線和民眾如何穩定自身情緒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隨著中小學全面復學,學校、學生和家庭如何合力構築學生心理抗疫防線?

今年學生放假已長達3個月了,長期宅家,有些家長和孩子之間也因此頻繁發生各種矛盾和衝突,如孩子網課時間玩遊戲,作業馬虎、不能及時完成或有些孩子乾脆就不做作業等,特別是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焦慮著急,親子衝突更加明顯,有家長說“再不開學家裡就成戰場了”。現在隨著疫情控制,學校發出了開學通知,有的孩子又說不想去學校了,可以在家裡自學,這下可急壞家長了。長期宅家出問題了,現在要恢復上學了又出現了新的情況。疫情不僅僅是一場生命教育,也是一場心理教育。

隨著全面復學,大家的作息時間、上課方式、學習場所都需要有大的變化,所以復學也需要學生們進入一個心理換擋期。

學校層面:首先需要全面細心觀察學生的情緒反應,行為方式,看看和之前是否有較大的變化。如果有很大變化,需要及時和學校心理老師聯繫,並關照家長在家裡的注意事項。另外學校應開展相應的心理活動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當然學校規定的作息時間、課堂紀律、作業完成率等各種學校的規章制度,應逐漸提高要求,給學生一定的適應時間,在上網課和學校上課之間有個過渡時期。

家庭層面: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無論孩子有怎樣的抱怨、不樂意,能放下手頭的事情,認真傾聽,試著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心理的需要,如有孩子說“我真的不想去學校”,家長可以這樣問“你能說說因為什麼不想去學校嗎?”,而不是直接去責問“你不去學校能幹什麼?”。無論孩子多大,家長一定要學會先傾聽孩子的心聲,讀懂孩子的心理需要或孩子恐懼焦慮難過的真正內容,而不要急於指責和評判,更不能挖苦和諷刺孩子。

學生:如果是小學三年級以上學生,那麼學生一定要清楚自己是第一責任人,要學會怎樣調適好心態,適應復學。給大家一個心理調適的工具箱:

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進入好的學習狀態的基礎和準備,即做好作息規律、均衡飲食、日常運動和良好睡眠。

對自己提要求,即要求自己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做好每日學習任務。

每天安排放鬆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聽會兒音樂、逗會兒寵物等。

保護好情緒,即遇到不快的事情及時向同學或家長或老師討論,學會表達,獲得心理支持,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

如果以上各項都做了,但還是不能安心下來,應儘快求助學校的心理老師或找專業的心理醫生。

至於三年級以下的孩子,學校和家長的責任就更多一些,因為孩子的自主性還不夠強,更需要關注和照顧,需要用比喻、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孩子,促進孩子的心理成長。

雖然國內疫情逐漸控制,但國際疫情還在蔓延,仍有輸入性病例,防控形勢嚴峻,部分民眾可能會出現焦慮不安,影響生活工作,如何讓自身穩定情緒,提升適應能力。

隨著國內防疫形勢趨於平穩,逐漸向好的方向發展,大部分民眾對新冠病毒肺炎的擔憂焦慮緊張也逐漸減弱。但近日隨著國際疫情形勢的日趨嚴峻,輸入性病例、尤其是無症狀病例的出現,部分民眾可能還會出現焦慮緊張不安擔心等情緒,嚴重的還會明顯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工作。

首先大家必須認識一點,當國際疫情蔓延,各地報告輸入性病例、無症狀病例的出現,民眾的內心出現敏感、焦慮、緊張等等這些平常看起來有問題的情緒,反而都是正常的。如果自身沒有出現一點點擔憂、焦慮緊張反而不正常了,況且這些焦慮緊張的情緒會提醒自己外出時做好防護。

第二點,如果大家出現以上這些情緒,因為是合理的,大家可以順其自然地接受它,不要擔憂自己的擔憂。如果接納這樣的情緒,不與情緒抗爭,那麼也就會心平氣和的與這樣的情緒共處,該幹嘛就幹嘛。但如果有人說“我做不到該幹嘛就幹嘛怎麼辦?”那就忍,忍住了那還是該幹嘛就幹嘛,忍幾天也就習慣了,不影響工作。但如果有人說“我忍不了這些情緒,弄得侷促不安,做事不能集中注意了,那該怎麼辦?”那就需要心理學技巧或者服些穩定情緒的藥物來幫你了。

第三點,那就得學會如何穩定情緒了。心理學上分析,一般來說,焦慮緊張常常來源於自我的“不合理”、“不客觀”或“消極的”的認知。大多數人的焦慮情緒往往來自於自我想象的“不合理”“不客觀”的想法,而不是現實。譬如“我去過人員密集的場所,會不會碰到無症狀感染者而被傳染”,事實是人員密集的場所只要做好防護就應該沒有風險,譬如醫護人員在一線工作只要做好防護也都沒有被傳染。

接下來,教大家簡單的穩定情緒,提升適應能力的小技巧。穩定情緒的“三調”法,即“調身、調息、調心”,具體即為“調姿勢”、“調呼吸”、“調想法”。

1.“調身”即調整身體姿勢:讓自己以最放鬆最舒服的姿勢坐好或躺好,讓全身的每一個部位每一塊肌肉都是放鬆的,如果你覺得放鬆不了,你先試著讓全身每一個部位都儘量收緊,再放鬆,類似於先緊緊地握住拳,然後突然把手攤開。

2.“調息”即調整呼吸:坐著或者躺著都可以,做深而慢的呼吸,用鼻子呼吸,注意力關注呼吸以及身體的感受。讓自己吸氣時吸滿整個胸腔,同時讓肚子鼓起來,呼氣時儘量把整個胸腔和肚子裡的氣往外吐,感覺每一個肺泡的氣都呼出去了,然後再猛吸,再呼出氣。吸滿氣後可以稍停頓3-4秒鐘,這樣做三五次,情緒慢慢就平穩下來了,有時間的話可以連續做3-5分鐘左右。

3.“調心”即調整想法:當出現“不合理”“消極”想法時和自己對話,儘快讓自己的想法調整過來。如自己扮演二個角色,A角和B角,A角這麼想“國外疫情這麼嚴重,回國的人這麼多,又有無症狀感染者,出去必定被感染”。B角可以這樣對話“國外疫情很嚴重,現在回國人員也比較多,確實也有無症狀感染者,說明疫情防控不能放鬆,外出到公共場所我還是需要做好防護工作,做好防護還是安全的,況且政府目前做了很多聯合防控工作,國內目前都處於低風險級別”。這不僅僅是想法的轉換,其實自己多想一些正面的事情,也會增加自身的控制感和穩定感。

誠然,每個人都面臨不同的困難,但要學會分割情緒、聚焦具體問題是每個人都能嘗試的心理自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節奏,大自然也都賦予我們自然的康復力量,但我們也應該拋棄對心理問題的“病恥感”,如果你的情緒已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尋求專業心理干預和輔導是“聰明”的做法,也是我們應具備的自我康復力量。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浙江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