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絕不是對德國的背叛

在1944年7月20日12點42分時,一聲巨大的爆炸聲從位於東普魯士臘斯登堡的

德國元首大本營“狼穴”內傳出。頓時,整個作戰會議室都被炸燬,現場血肉橫飛,一片狼藉不堪。

參加這次軍事會議的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也受此波及,他雖沒有喪命,但頭部和腿部皆被炸傷。另外,參會的24名軍隊將領中,有4人當場身亡,多人被嚴重炸傷。

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絕不是對德國的背叛

施陶芬貝格

以上,就是由德國後備軍參謀長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所直接策劃的一場暗殺行動,以北歐神話中奧丁神的婢女和女武神瓦爾基里命名,稱為“瓦爾基里行動”

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絕不是對德國的背叛

湯姆克魯斯劇照

2008年底,由湯姆·克魯斯所參演的電影《行動目標希特勒》在全球上映,這部電影的真實原型就取材於以上發生在二戰期間的歷史事件。

在當時,德國的戰場形勢已經是岌岌可危。尤其是,1944年6月時,盟軍已經完成諾曼底登陸,成功開闢了歐洲的第二戰場。

行動當日12:30,軍事作戰會議準時召開,德國陸軍副總參謀長阿道夫·豪辛格開始彙報前線的最新戰況。而希特勒則默默地盯著地圖聽取戰報,同時還用手擺弄著桌上的放大鏡,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施陶芬貝格走進會議室後,悄悄將裝有炸彈的公文包放在會議桌下,稍作停留後,就以接電話為由離開了會議室。他在聽到爆炸聲後,火速乘飛機起飛,緊急飛往首都柏林。

按照原計劃,施陶芬貝格在完成刺殺後,要立即返回柏林,欺騙後備軍進行起義。在掌控首都柏林的主要黨、政、軍機構後,推舉貝克上將擔任新的國家元首,公開宣佈成立一個新的影子政府,並與同盟國展開談判,以求儘早停止戰爭。

不過,在炸彈引爆後,雖然希特勒本人被炸得渾身是血,驚嚇不已。但是,他卻生命無礙並很快甦醒,施陶芬貝格很快就被確定為刺殺事件的主謀。

狼穴方面立即下達命令,沿途的防空部隊緊急擊落施陶芬貝格的坐機。但是,此道命令在傳遞過程中,被其他的政變參與者所攔截扣留,因而施陶芬貝格得以順利地抵達了柏林。

然而,由於消息非常混亂,而且弗利德利希·歐布利特將軍表現得優柔寡斷,並未立即展開原定的瓦爾基里行動。直到爆炸發生的四個小時後,當施陶芬貝格飛抵了柏林,政變才真正的展開。

可惜,此時已完全錯失了良機,政變最終被希特勒所鎮壓。緊接著,希特勒立即下令由黨衛軍清洗各級軍事將領和政治人物,先後有七千餘人被捕,近五千人被處死,其中包括施陶芬貝格。

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絕不是對德國的背叛

主要的政變發起者

此次狼穴的暗殺行動,是一次專門針對希特勒的軍事政變。主要的發起者和執行者都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除他以外,還有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元帥、路德維希·貝克上將、埃裡希·赫普納上將馮·基爾海姆上校等人,也都是積極的參與者。

甚至於,並未直接參與政變的埃爾溫·隆美爾元帥京特·馮·克魯格元帥,也都被此案牽涉其中。為了體面的離去,兩人先後都被迫自殺身亡,得到了希特勒假惺惺的國葬待遇。

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絕不是對德國的背叛

隆美爾被舉行國葬

那麼,問題來了,施陶芬貝格為何要發動瓦爾基里行動,為何要選擇刺殺希特勒?

1907年,施陶芬貝格出生於德國的一個傳統容克貴族家庭。自小,他就接受了傳統的容克式教育,培養了自己極強的意志力和行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作為主要的戰敗國,剛剛在賭桌前經過豪賭而輸個精光。現在,正遭受著歐洲列強的嚴厲懲處,不僅揹負了巨大的經濟賠償,而且國家還被分割​。

本就內憂外患不斷的德國,在遭遇經濟危機的直接肆虐後,國內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在此背景下,年紀輕輕的施陶芬貝格變得更加意志堅定,發誓要實現德國的崛起。

希特勒趁機渾水摸魚,藉助一系列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大力鼓吹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宣揚自己的納粹主義政策,並且通過議會選舉上臺執政,一步步發展成為德國的強權主義者。

而在此間,施陶芬貝格也迅速成長,還變成了一名納粹主義的崇拜者和追隨者,狂熱的堅決效忠希特勒和納粹黨。

進入德軍後,施陶芬貝格輾轉於多個戰場,而且他本人作戰勇猛,戰功赫赫,憑藉自己的軍功屢屢獲得晉升。

1943年,施陶芬貝格調往了北非的戰場。非常不幸,他在一場戰鬥中被嚴重炸傷,雖然沒有危及到生命,但卻失去了左手的兩個手指和整隻右手臂。同時,他的右眼已經完全失明,再也無法繼續統兵作戰。

由於施陶芬貝格的軍功,特別是他對於納粹的狂熱崇拜,希特勒決定將他塑造成一名無畏的納粹英雄和國家戰士,把他調回了東部戰場的德國總部任職。

當時的德國,剛剛在對蘇戰場遭遇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再也不復開戰之初的無敵神勇。雖然說,曼斯坦因在隨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扳回了一城,創造了納粹德軍在東線戰場最後的一次輝煌。

但是,蘇聯方面迅速在庫爾斯克作出了正面的回擊,導致德軍損失慘重。自此,德軍在蘇聯戰場的敗相已經徹底顯現出來,整個戰場形勢再也無力扭轉。

本就困難重重的德國國內,面對戰場形勢的大幅度惡化,民眾和社會各界都逐漸從對希特勒的盲目崇拜中清醒過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反思,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是否真的能夠達到振興德國的目的。其中,就包括施陶芬貝格,他開始對自己極力維護併為之差點兒殞命的納粹政府,產生了強烈的質疑。

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和痛苦的人生抉擇,施陶芬貝格終於認識到,自己真正應該效忠的絕非是希特勒,絕非是納粹主義,而應該是德國人民才對。

由於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一意孤行和威權統治,才將德國拖入到了無盡的戰爭泥潭中。不僅百姓生靈塗炭,國家千瘡百孔,而且德國還成為二戰的始作俑者,將戰火蔓延到了全世界,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1943年,施陶芬貝格加入了一個秘密的反戰組織——黑色樂隊。在這個組織內部,包含有許多重量級的政治和軍事人物,比如,原陸軍總參謀長貝克和前萊比錫市長戈臺勒等人。

施陶芬貝格以其高貴的出身,卓越的軍功和極具煽動力的演講,迅速嶄露頭角,成為了該組織的一名核心成員。

組織內部一致認為,當前德國最好的選擇就是立即停火,和美國、英國和蘇聯等同盟國開展停戰談判。為了儘早達成此項目標,他們開始謀劃直接刺殺,行動目標希特勒。

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絕不是對德國的背叛

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盟軍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成功,順利在歐洲開闢了第二戰場。之後,德國面臨著東西兩線的同時夾擊,戰場形勢更加一落千丈。

施陶芬貝格及其所在的反戰組織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如不盡快推翻希特勒而進行停戰談判的話,德國將會面臨比一戰時更加嚴峻的後果。於是,他們開始加速推行自己的刺殺計劃。

第一次刺殺

施陶芬貝格暗中聯絡了一名死士,願意對希特勒進行自殺式攻擊,他的名字叫克萊斯特

為了鼓舞低迷的部隊士氣,希特勒計劃對一批青年中下層軍官進行檢閱,而克萊斯特就是其中的一員。

按計劃,克萊斯特會將巨量的濃縮炸藥綁在自己身上,等到希特勒檢閱部隊走近時,他撲上前去主動引爆。

不過,由於盟軍的突然空襲,導致希特勒臨時取消了這場閱兵。自然,關於他的刺殺計劃也最終落空了。

第二次刺殺

第一次刺殺計劃落空以後,施陶芬貝格又開始緊鑼密鼓的實施了第二次刺殺。

當時,他已經擔任了德國後備軍司令官弗洛姆的參謀長,有機會同希特勒進行近距離的接觸。為了儘早完成刺殺任務,施陶芬貝格決心自己親自充當死士,用人體炸彈和希特勒同歸於盡。

1944年7月11日,施陶芬貝格與希特勒和戈林等納粹高層共處一室進行軍事彙報。但是,由於沒有合適的時機,儘管身系炸彈,但他卻沒能順利完成引爆。

第三次刺殺

關於此次刺殺行動,施陶芬貝格做了詳細的準備,也就是文章開篇的狼穴爆炸事件。

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絕不是對德國的背叛

狼穴作戰會議室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貝格獲得准許,親自趕赴狼穴參加希特勒召開的軍事會議。他在自己的公文包中,安放了兩枚小型炸彈和一個簡易定時器,準備近距離引爆。

但是,當天上午突然接到通知,由於希特勒要召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原定於下午一點召開的軍事會議,被提前到了十二點半進行,會議地點也發生了改變。

計劃被打亂後,施陶芬貝格只得躲進廁所,開始緊急調節定時器。由於他只有三個指頭可以動彈,所以重新組裝非常困難,匆忙之下只得丟棄了一枚炸彈,只攜帶一枚炸彈進入會議室。

這個倉惶無奈之舉,也成為希特勒傷而不死的最重要原因,成為此次行動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如果按照原定兩枚炸彈的當量,希特勒必死無疑。

這場刺殺行動雖然失敗了,但在盟軍剛剛開闢第二戰場的一個月後,德國國內就發生了分裂。可見,納粹法西斯的統治已經接近了尾聲,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信心和決心。

令人遺憾的是,施陶芬貝格的英勇之舉,並沒有贏得德國人民的真正理解。對於他的刺殺行為和政變計劃,德國後世多存在極大的爭議,令人扼腕不止。

二戰結束後,德國國內的左翼和右翼,都沒有給予他應有的歷史評價。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儘管希特勒倒行逆施,但施陶芬貝格作為德國人而暗殺自己的國家元首,是對德國的一種背叛。

1994年,在紀念刺殺行動五十週年之際,時任德國北威州州長,後來還擔任過德國總統的

約翰內斯·勞表示:

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視為英雄,而應把他們作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

直到2004年6月,擔任德國總理的施羅德在諾曼底登陸60週年紀念儀式上表示:

施陶芬貝格等人的行動證明,德國在戰敗前一年就試圖結束納粹的統治。

同年7月,施羅德在參加紀念刺殺希特勒60週年活動時,更進一步公開盛讚施陶芬貝格等人,他們為所有的德國人做出了正確的榜樣。

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絕不是對德國的背叛

德國總理默克爾

2019年7月20日,德國政府舉行紀念儀式,向施陶芬貝格和其他參與刺殺希特勒的政變者致敬。德國總理默克爾強調,在當前德國極右翼勢力抬頭的情況下,德國進行反納粹宣傳,紀念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具有更加鮮明的反戰意義。默克爾強調:

對抵抗納粹者的記憶,應當保持活力。有時候,不服從也是一種責任。

為了紀念"左聯"犧牲的五位烈士,魯迅先生曾經寫下了《為了忘卻的紀念》。現在,文史不假引用其中的結束語來結束自己的這篇文章,藉此,向在二戰中如同施陶芬貝格一樣的英雄致敬:

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

原創不易,歡迎關注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