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更多精彩原創請關注微信公眾號“i媽媽(ID: i-mama520)”


“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愧疚感教育是一劑毒藥

和朋友在一家不錯的餐廳吃飯,旁邊來了一對父子。就餐中,爸爸對孩子說“這次你考了好成績我帶你來吃好吃的,你知道這頓飯可是爸爸一天的工資哦,我們家也並不富裕。”

正在開開心心吃小龍蝦的小男孩低下了頭,臉上的喜悅也消失了。

能夠理解這位父親是想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孩子,可是他的話對孩子卻是一種負能量的傳遞。

“我為你花費這麼多,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話,潛臺詞就是:“我賺錢這麼辛苦,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欠我的,你以後得好好聽話,將來報答我。”

“我們家不容易,以後要少有要求,別再有更多的慾望。”

孩子感受到這些話的壓力,產生愧疚感,併成為長久揹負的包袱,而這種潛意識裡的壓力很多家長是察覺不到的。

“愧疚感”和感恩完全是兩碼事,但很多父母卻將其混為一談。

之前看到一位媽媽傾訴:有一次帶孩子去逛商場,問孩子要不要吃冰淇淋,孩子不要。又過了一會,媽媽想給孩子買件新衣服,看到一間店的童裝很適合兒子,可兒子卻極力拒絕,連說:“不要,不要。”媽媽感覺到不對勁,便追問孩子發生了什麼。

原來,幾天前孩子的爸爸半開玩笑地告訴兒子家裡沒多少錢,還有很多的房貸要還。不到十歲的兒子對於數字並沒有太具體的概念,那巨大的錢數卻嚇到了孩子。從那時起,兒子便極力壓抑自己的需求,還說要省錢幫爸爸媽媽還房貸。

當時這位媽媽就很生老公的氣,也心疼自己的孩子。自己原本活潑的兒子莫名就有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好在發現得早,要不自己都不知道兒子心裡究竟經歷著什麼。

她幾經勸導才讓兒子明白:家裡有房貸是正常的,爸爸媽媽生活還是足夠支持他一些東西的。他不必為爸爸媽媽擔心這麼多。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表現出愧疚是好事,甚至有的家長刻意去引導孩子愧疚。常用的話題就是家庭經濟條件。要知道孩子對於很多事的理解並沒有成人那麼多元化,甚至是零和博弈,長久的心理壓力帶給孩子的也許並不是正面積極的感恩,而只有恐懼和自卑。

相比讓孩子感到愧疚,父母更應該告訴孩子的是:爸爸媽媽雖然並不富裕,但依然在努力工作,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以身作則,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正面榜樣作用,而不是讓孩子感受到你言語中的負能量。


“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愧疚感與討好型人格

前段時間,蔣方舟在節目《奇葩大會》上分享了關於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故事:

年少成名的蔣方舟,當朋友問她:“你有沒有跟朋友產生過很真實的關係?”


“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她突然發現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會表達真實情緒,即使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發生衝突,不想讓對方不高興。

蔣方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希望被肯定,但怕別人對我失望,久而久之便學會了迎合。


“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很多時候,“討好型人格”容易讓一個人出讓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自己也逐漸不會表達情感,甚至是對於最親近的父母,也會感到疏遠與陌生。

當父母或為了讓孩子聽話、控制孩子,或為了滿足自己對於下一代所謂的“教導感”,而不斷強調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多少的時候,孩子會處於一種“虧欠父母”的愧疚的情緒中,開始不會索要,同時也少了努力的動力。

孩子逐漸成為一個討好別人的“乖孩子”,小小的年紀喜歡總是替別人著想,但是這種“懂事”並不是孩子自發的,而是更多地受迫於心理壓力。

在家庭關係中,寧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讓爸媽滿意。這樣的孩子不敢拒絕,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討好與愧疚伴隨著他的成長,長大後更容易迷失自我。我想這不是每個家長願意看到的。


“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叛逆源於自卑

近期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一名少年因為迷戀手機遊戲跟家人大打出手,母親在採訪中痛哭求助。


“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很多網友非常生氣,“這樣叛逆的孩子太不孝了”“應該不給他錢,三天他就會乖乖的”。

心理醫生說:叛逆期的說教只能是治標而不治本,很多孩子在叛逆期的極端表現實際上是在0-6歲期間留下的心理創傷。0-6歲孩子接受到的教育對其後來的成長影響最為重要。

心理學研究被指出,很多孩子的叛逆行為是源於內心的自卑感以及某種報復心理。父母長時間對孩子灌輸“虧欠我”之類的說教是造成這種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孩子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想法,對於父母沒有反駁的餘地,到了青春期,會產生很強烈的逃脫家庭的慾望。父母說什麼都要反著來,讓你寫作業,不寫;讓你早點起床,不起;儘管是他以前自己願意做的事,父母只要要求他去做,孩子也會抗拒。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叛逆期非常傷心,因為他們的孩子表現出得非常過分,幾乎就是以讓父母難受為目的。

此外,父母對孩子說“我們家不富裕,我給了你這麼多”實際上也傳遞出父母本身無能的一種信息,甚至會導致孩子產生厭棄自己父母的心理。

尤其是孩子接觸過其他同學的比較開放的家長後。爸媽會比較孩子,孩子也會比較父母。

被愧疚感綁架過的“乖孩子”,終會有一天會成為另一個極端的叛逆者。


“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教會孩子為自己負責,爸媽應設立底線

1) 父母適時對孩子示弱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就是無上的權威,甚至試圖全盤掌控孩子的需求。大街上每個賴在某家商點哭鬧不走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控制慾過強的家長。

讓孩子知道你不是萬能的,爸爸媽媽能力也是有限的。這樣並不會減少孩子對你的需要,相反會樹立起兩代人之間的信任,父母也不用做那麼多不會兌現的承諾。把父母神化,沒必要,你也做不到。

“爸爸媽媽經濟能力有限,我們不買這個,但可以買那個便宜一點的。”

“雖然這個很貴,但爸爸媽媽因為你願意付出,但是這次花費這麼多,下次就不能買其他東西了呢,你願意嗎?”

在自己買東西的時候也可以多詢問孩子的意見,不是非要讓他來選擇,而是讓孩子在家庭抉擇中有參與感,培養他的選擇背後的責任意識。

“這兩瓶沐浴露媽媽不知道怎麼選,寶貝你能幫我選一個嗎?”

“爸爸要買雙新鞋子,你覺得哪一雙還看呢?”

讓孩子參與家庭選擇,讓孩子明白選擇伴隨著放棄與責任,而不是讓孩子揹負你的選擇帶來的壓力。

2) 父母設立底線,更要堅持底線

很多父母對孩子愧疚感的教育源自自己內心的某種缺失感,覺得給了孩子太多,自己犧牲了太多。

給孩子以及自己設立底線,每次出門花多少錢,每次給孩子報補習班在什麼價位以內,儘量不要做自己家庭承擔不起的消費,這樣只會讓自己的缺失感吞噬自己。

設立底線,更要堅持,不會因為某次玩得興起破例,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他自然會明白自己也應該在很多東西間取捨,而不是一味地索要或壓抑需求。

孩子雖然小,不能夠為很多事完全負責,但首先應該父母樹立起好的榜樣,“言必行,行必果”,和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來,而不是讓他覺得自己在家中應該受制於父母。孩子天生都是愛父母的,他們也關心父母,體諒父母,作為爸媽也該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愛我們也感受到了,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對我們最好的饋贈。


“孩子,你欠我的!” 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關於“i媽媽”:

“i媽媽”,一群家有小魔頭的職場辣媽組成,不只是專業的媽媽,還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育兒師、服裝搭配師、親密關係輔導師、職業規劃師……如果你在個人成長的任何一個方面想要得到支持和幫助,如果你和我們一樣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歡迎你來這裡,來“i媽媽”。

i媽媽,愛自己。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敬請移步關注微信公眾號“i媽媽”(ID: i-mama520),本號長期大量徵集優質原創稿件,稿費優厚,可私信聯繫,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