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我們常說:吃壞了東西拉肚子,著涼了拉肚子,水土不服拉肚子等等。

這些都是怎麼回事呢?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稱為洩,大便清稀如水而勢急者稱為瀉

拉肚子在中醫講為“洩瀉”。洩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的病證。古有將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稱為洩,大便清稀如水而勢急者稱為瀉,現臨床一般統稱洩瀉。


歷史上的洩瀉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黃帝內經

本病首載於《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有“鶩溏”、“飧洩”、“注下”等病名。並對其病因病機等有較全面論述,如《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洩腹痛矣。”《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溼盛則濡洩”,“春傷於風,夏生飧洩”,指出風、寒、溼、熱皆可致瀉,並有長夏多發的特點。同時指出病變部位,如《素問·宣明五氣》謂:“大腸小腸為洩。”《素問·髒氣法時論》曰:“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洩食不化。”《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洩。”為後世認識本病奠定了基礎。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中將洩瀉與痢疾統稱為下利。至隋代《諸病源候論》始明確將洩瀉與痢疾分述之。宋代以後才統稱為洩瀉。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洩瀉敘論》中提出:“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髒氣隔絕,精神奪散,以致溏洩。”認為不僅外邪可導致洩瀉,情志失調亦可引起洩瀉。

  李中梓在《醫宗必讀·洩瀉》中提出了著名的治瀉九法,即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洩瀉的治法,是洩瀉治療學上的里程碑。


  洩瀉可見於多種疾病,凡屬消化器官發生功能或器質性病變導致的腹瀉,如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徵、吸收不良綜合徵、腸道腫瘤、腸結核等,或其他臟器病變影響消化吸收功能以洩瀉為主症者,均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洩瀉的病因

  1.感受外邪

  2.飲食所傷

  3.情志失調

  4.病後體虛

  5.稟賦不足 

  (二)洩瀉的基本病機及轉化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洩瀉病因雖然複雜,但其基本病機變化為脾虛與溼盛,致腸道功能失司而發生洩瀉。病位在腸,主病之髒屬脾,同時與肝、腎密切相關。病理因素主要是溼,但可夾寒、夾熱、夾滯。

  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一般來說,暴瀉以溼盛為主,多因溼盛傷脾,或食滯生溼,壅滯中焦,脾為溼困所致,病屬實證。久瀉多偏於虛證,由脾虛不運而生溼,或他髒及脾。

  急性洩瀉,經及時治療,絕大多數在短期內痊癒,有少數病人,暴洩不止,損氣傷津耗液,可成痙、厥、閉、脫等危證,特別是伴有高熱、嘔吐、熱毒甚者尤然。急性洩瀉因失治或誤治,可遷延日久,由實轉虛,轉為慢性洩瀉。日久脾病及腎,腎陽虧虛,脾失溫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門火衰之五更洩瀉。 

診斷和類證鑑別

  (一)洩瀉的診斷要點

  1.以大便糞質稀溏為診斷的主要依據,或完谷不化,或糞如水樣,大便次數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數次以上。

  2.常兼有腹脹、腹痛、腸鳴、納呆。

  3.起病或急或緩。暴瀉者多有暴飲暴食或誤食不潔之物的病史。遷延日久,時發時止者,常由外邪、飲食或情志等因素誘發。

西醫相關疾病的診斷與鑑別

  (一)診斷

  腸易激綜合徵(腹瀉型)

  (1)症狀:以腹部不適或腹痛、排便異常為主。發作和持續時間不定,常在排氣或排便後緩解。腹瀉多在晨起或餐後出現。常有消化不良症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狀。

  (2)體徵:可有腹部壓痛,直腸指檢可發現肛門痙攣和痛感。

  (3)實驗室及其他檢查:結腸鏡或鋇劑灌腸,血、尿、糞常規,糞便細菌培養,血生化,血沉,腹部B超等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疾病。

  (二)鑑別

  主要應與腸道炎症、結直腸腫瘤相鑑別,觀察有無發熱、消痩、膿血便,並進行血常規、糞培養、結腸鏡等檢查加以明確。還應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相鑑別,進行甲狀腺功能(T3、T4、FT3、TSH)、甲狀腺B超等檢查加以明確。 

中醫辨證論治

  (一)洩瀉的辨證要點

  1.辨暴瀉與久瀉

  暴瀉者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洩瀉次數頻多;久瀉者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洩瀉呈間歇性發作。

  2.辨寒熱

  大便色黃褐而臭,瀉下急迫,肛門灼熱者,多屬熱證;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屬寒證。

  3.辨虛實

  急性暴瀉,瀉下腹痛,痛勢急迫拒按,瀉後痛減,多屬實證;慢性久瀉,病程較長,反覆發作,腹痛不甚,喜溫喜按,神疲肢冷,多屬虛證。

  4.辨證候特徵

  外感洩瀉,多兼表證;食滯洩瀉,以腹痛腸鳴,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為特點;肝氣乘脾之洩瀉,每因情志鬱怒而誘發,伴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脾虛洩瀉,大便時溏時瀉,伴神疲肢倦;腎陽虛衰之洩瀉,多發於五更,大便稀溏,完谷不化,伴形寒肢冷。

  (二)洩瀉的治療原則

  洩瀉的治療大法為運脾化溼。急性洩瀉多以溼盛為主,重在化溼,佐以分利,再根據寒溼和溼熱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化寒溼與清化溼熱之法。夾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夾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傷食者,佐以消導。久瀉以脾虛為主,當以健脾。因肝氣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腎陽虛衰者,宜溫腎健脾。中氣下陷者,宜升提。久洩不止者,宜固澀。暴瀉不可驟用補澀,以免關門留寇;久瀉不可分利太過,以防劫其陰液。若病情處於虛寒熱兼夾或互相轉化時,當隨證而施治。《醫宗必讀》中的治瀉九法,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借鑑。

  (三)洩瀉的分證論治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1.暴瀉

  (1)寒溼內盛證

  洩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脘悶食少,腹痛腸鳴,或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熱,頭痛,肢體痠痛,舌苔白或白膩,脈濡緩。

  治法:芳香化溼,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常用藥:藿香、蒼朮、茯苓、半夏、陳皮、厚朴、大腹皮、紫蘇、白芷、桔梗、木香等。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2)溼熱傷中證

  洩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燥溼,分利止瀉。

  代表方:葛根芩連湯加減。

  常用藥:葛根、黃芩、黃連、木香、甘草、車前草、茯苓等。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葛根芩連湯

  (3)食滯腸胃證

  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中止瀉。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神曲、山楂、萊菔子、半夏、陳皮、茯苓、連翹、谷芽、麥芽等。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保和丸

  2.久瀉

  (1)脾胃虛弱證

  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食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化溼止瀉。

  代表方:參苓白朮散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苳、甘草、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薏苡仁等。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參苓白朮顆粒

  (2)腎陽虛衰證

  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腹部喜暖,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代表方:四神丸加減。

  常用藥: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附子、炮姜等。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四神丸

  (3)肝氣乘脾證

  洩瀉腸鳴,腹痛攻竄,矢氣頻作,伴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而發,舌淡紅,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瀉要方加減。

  常用藥:白芍、白朮、陳皮、防風等。

中醫如何看拉肚子呢?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痛瀉藥方

西醫相關疾病的西醫治療

  腸易激綜合徵

  1.一般治療

  加強與患者溝通,也可給予心理療法,調整生活方式,減少容易引起腹瀉的食物攝入,如纖維素等。

  2.藥物治療

①解痙劑:腹痛時選用,包括抗膽鹼藥、平滑肌抑制藥、胃腸道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外周阿片受體拮抗劑等;

②止瀉劑:洛哌丁胺、複方苯乙哌啶、八面體蒙脫石等;

③動力感覺調節劑:5-HT3受體拮抗劑等;

④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鬱劑;

⑤益生菌:如整腸生、培裴康等。

“您的健康,我的心願”——

崔賞謙執業中醫師

崔賞輝中西醫結合衛生室

你有沒有被拉肚子困擾過呢? 單選

0

0%

0

0%

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