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應成為教育培優“因材施教”的推手

家訪應成為教育培優“因材施教”的推手

育鄰夢

家訪應成為教育培優“因材施教”的推手,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間關於孩子成長信息的“互聯互通”。

家訪,是老師就單個學生學習成長情況深入學生家庭,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溝通、促進學校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動的方式。家訪是促進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方式,主要是瞭解學生家庭生活環境、家庭成員組成、家庭教育情況等,其目的是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鏈接起來,更好的針對學生成長具體情況做好“因材施教”。

家訪應成為教育培優“因材施教”的推手

家庭是學習成長之根

家訪促進學校與家庭間的信息互通

家訪的目的在於促進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情感聯繫,① 通過深入學生家庭與學生、學生家長進行深入交流,瞭解單個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況、學習成長環境、學生與其家庭成員之間的親疏關係,瞭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細緻表現,瞭解學生真實、全面的成長情況,瞭解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希望、要求以及家庭教育方法等;② 通過與學生家長交談,瞭解孩子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同時講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基本情況,幫助家長更好的瞭解自家孩子的學習成長情況、幫助家長樹立積極向上的教育理念,解決針對孩子成長情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信息不對稱的困惑,增強家長的對教導孩子成長的責任意識和對老師教學工作的信任度,邀請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到針對在學習成長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共同管理、促進的活動中來,更高效促進孩子的學習成長。

家訪促進家庭和學校關於孩子學習成長情況的成長互動,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溝通、協調的重要渠道,它有助於提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質量,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溝通協調的紐帶。家訪具有靈活多樣性,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溝通交流方式,家訪的對象是不同成長經歷的家長、不同生活狀態的家庭。因此,家訪工作不能被格式化、“專家”化,更不能向領導視察工作一樣還需要安排具體的接待方式。相反,家訪應如同“過家家”遊戲一般,隨學生家庭日常生活實際、不刻意安排,要讓家訪獲得學生在家中學習情況的第一現場資料,做到溝通信息的真實、有效,對後續指導孩子的成長活動有切實的幫扶作用。

家訪應成為教育培優“因材施教”的推手

老師教授知識、引導孩子學習興趣

孩子茁壯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

家庭、學校、社會合力才能教導出好孩子,在立德樹人上,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歌唱:“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每個社會中的人們都生活在特定的家庭之中,以家庭為基礎投身到社會建設分工中去;學校承擔孩子童年成長教導的社會性場所,是社會生產分工協作進化的必然結果;社會是家庭、學校、企業等所有人類生活動集合的統稱,人類的生活是社會性的,社會性的人是從家庭、學校中走出來的。因此,家庭、學校、社會必定是分工協作的有機統一體。

教學不是家庭、學校或者社會任何單方面的事情,它是家庭、學校、社會必須協調合作完成的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家庭是教學活動的第一站,是引導孩子習得成長習慣、養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場所,是人生成長生根發芽的地方;學校是社會進化出來專注傳授人類文明的集中場所,學校的使命就是傳承、傳播人類文明,以同等的方式賦予每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智慧知識,是支撐起人生成長軀幹的地方;社會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礎環境,每個人學習的智慧知識都來自於社會生產、生活,並最終運用到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去,是人生成長開枝散葉、開花結果的地方。

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這項工程中,家庭、學校、社會都發揮著各自的職能作用。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人生成長必經的三個重要節點,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環環相扣,但各自擁有明確不同的側重點。按照孩子的成長過程,與接受教育的對應為家庭的、次後學校的、最後是社會的,三者之間有分工也有融合。孩子未上學之前,家庭教育是相對獨立的;孩子進入學校後,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的關係就十分緊密起來。但是,家庭教育仍然不失為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基。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特點在於:① 家庭教育在學校和社會教育之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學習成長是從家庭中開始的。為此,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做好家庭教育意味著為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夯實了基礎。② 家庭教育教授的內容包羅萬象。孩子要成長、成才,必要的條件是應該具備較強獨立生活能力,具備積極、向上、堅韌不拔做人做事的成長習慣,家庭教育就是通過生活實踐培養孩子懂得生活、學會生活的習慣。家庭教育的點點滴滴,匯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溪流,集成提高孩子生活能力的江河、湖海。③ 家庭教育是貫穿人生成長的教育,自孩子受孕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家庭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  

家庭教育要處理好與學校和社會教育之間的關係,首先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基礎,家長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引導孩子養成熱愛學習的成長習慣;其次要通過家庭教育把孩子學到的知識融化到成長實踐中去;最後要做好打家庭教育的“持久戰”的準備,改變“依賴”學校和社會教育的被動狀態。家庭教育需要有常時計劃和靈活性安排、要結合家庭生活實際,積極主動地、經常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搞好互動配合。要不斷總結經驗,根據孩子成長變化、學校教學變化和社會環境變化調整家庭教育策略。

2、學校教育。學校是孩子們集中成長的場所,是社會集中傳授智慧知識給孩子們的集中場所,是人們獲取智慧知識的主要途徑。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做好密切配合互動,及時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態。應解決好:① 老師與家長的“配合”流於形式的問題。家訪、家長會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最好方法,但很多情況下家訪也就是老師與家長聊聊天、家長會不是“總結會”、就是“批評會”。“總結”和“批評”很大程度上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主場”看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與客觀相脫離,而家長多被置於聆聽、受教的角色,變相變成了對家長的“教育”和“批評”;② 避免將家長會變成家庭教育“專家”報告會,不能總是利用家長會請心理專家作報告。因為,“專家”報告側重於心理學專業,對於家長來說可操作性較差,而且心理學往往忽視了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心理學畢竟只是一門關注個人心理成長的專業性學科,它在龐大的家庭教育內容中只佔極小的比例。另外,有些學校課程與家庭教育的實際相脫離,比如德育內容好,但學校老師和社會都未做到,給孩子成長造成困惑,特別是在“碰瓷”現象頻發的當下幫扶弱者已經成為一種高消費;③ 有些老師的繼續教育滯後於家庭教育的需要和社會教育的發展,導致很多教師不能較好地指導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育。

家訪是學校老師與家長之間就學生具體的學習成長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溝通,以達到家庭與學習關於孩子學習成長的信息“互聯互通”,減緩學生在家庭與學校之間打“遊擊”現象的發生。家庭教育授予並監督孩子學習成長的習慣,學校提供給孩子們專注成長的學習環境並教授知識,好的學習慣能夠促進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理能夠高效的學習又能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起到奠基、生根的作用;學校作為專門的教學場所,專注與文化傳承,對孩子的學習成長起著“澆水追肥”的促進作用。家訪作為鏈接家庭與學校的通訊手段,對全面、深入瞭解學生的成長狀態,對建立新型家校、師生關係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促進作用,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不可替代的必要途徑。

家訪應成為教育培優“因材施教”的推手

家訪考驗語言藝術

家訪是高超的談話藝術

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藝術形式,中文更是語言文字藝術中的藝術,同樣的文字不同順序的組合方式、在不同的場景下表達不同的寓意。因此,家訪中老師的與家長的談話就極具藝術性,需要彼此能夠坦誠、建立信任的基礎,而要避免相互就孩子的成長問題進行推責或者“慶功”;當然,最最重要的是不能將家訪變成茶話會、批鬥會......要正對孩子的成長實際,做到言之有據、有物、有形。

家訪時談話應注意:① 客觀尊重學生,尊重彼此間共同關注的那個教導對象。對於那些被貼上“壞孩子”標籤的學生,要從愛心出發、不要以偏概全,一差皆差。應從表揚其優點開始,打開家訪開局,使家長體會到“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與家長交流學生的成長情況應挖掘他們在學校的點滴進步成果,不要借家訪之名行向家長告狀之實;對於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不能實行“一美遮百醜”,面對家長只談孩子成長進步的好,而不指出學生在成長生活上的不足,比如與同學的交際能力、運動能力等在考試成績之外的能力。② 家訪中彼此語氣要親切、中肯,任何一方都不能視自己為“上賓”或者擺出孩子成長之事與己無關的架勢。 家訪中需要根據訪談雙方具備的素質狀態採取由淺入深,以小步多次、逐層深入的策略【可借鑑《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中的部分方法】。偶爾遇個別對家庭教育不上心、沒有積極性的家長,他們嬌慣、放任子女自流,甚至對老師蠻不講理。家訪過程中的老師則不可針尖對鋒芒、發生口角,將自己置於家長的對立面或者直接將他們列入家訪“黑名單”,相反對於家長素質差的學生和學生家庭更需要給予加倍的關懷,家訪中更需要多次、適量在取得彼此間信任的開展進一步的訪談交流。

家訪應成為教育培優“因材施教”的推手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家訪應成為教育培優“因材施教”的推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