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家訪,真的是帶有“目的”的麼?

我是80後,在我小學時就知道有家訪這詞,那時候,我和父母說老師說要約時間來家訪,十次十次我父母都是拒絕的,讓我代轉告老師,沒空,不用來。

說真的,我很不願意代轉告這一說,拒絕老師總覺得很對不起老師,沒完成作業那樣。我也搞不懂為什麼?不就一個家訪,至於那麼抗拒那麼自卑麼?和我說家裡小,說只有壞孩子,老師才用去家訪,乖孩子在學校表現好的不用家訪的。

老師家訪,真的是帶有“目的”的麼?

家訪,其實就是來家裡聊會天,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環境、學生的個性以及在家的表現;更真實、全面的瞭解學生;知道家長的希望、要求和教育方法等;向家長商量配合學校教育,達到一種“家園共育”的理想狀態。

我兒子剛上幼兒園時,第一次家訪的情形,我還記得很清楚。那天,老師說要來家訪,我緊張得不得了,想著為什麼還沒上學就要家訪,要不要送禮,準備點什麼好?問家裡上過幼兒園的朋友,你們準備什麼?家裡前前後後地收拾,一直在家等著老師到來,又不敢催。(現在想想好好笑)

老師來家裡後,其實也沒什麼事,兩老師坐下一起喝茶,她倆先自我介紹,瞭解一下兒子在家有什麼飲食不吃的,個人習慣,性格,登記一下就說要走了。

我包了兩個紅包,在小禮物袋子裡,老師說:“不管什麼東西都不收。說還有好幾個小朋友家要去,不能久坐。只要求家長積極配合參與支持園裡活動就好。”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然而家訪送禮還是不理呢?我能不能說其實都是不對的。

老師家訪,真的是帶有“目的”的麼?

正常應對家訪,和平對待朋友一樣,向老師瞭解校園中你不熟悉想知道的東西,問問老師孩子在校園的各方面情況,和老師談談孩子在家的表現,生活習性,學習情況之類的。

什麼都可以聊,千萬別送禮,現在的人不缺東西,送不到心坎去的,送錢更俗氣,和老師們接觸多了,很多都說最怕家長送禮。

有一朋友說一家長送她一套工藝品,碗套。她回家一查嚇一跳,太貴了,搞得她又去買一份差不多價的東西送給那家長,還時不時得特別照顧一下他們家娃。

老師家訪,真的是帶有“目的”的麼?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愛和期待,如果把一份愛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傳統意義的家訪,教師來到學生的家裡,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這種親和力一下子拉近了教師和家長的距離,這種情感的碰撞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代替的。

家訪,我覺得說老師真要有目的,就是太負責了,並不是所謂的摸家底之類的,為人師表為人師表,真的不只是說說,你們怎麼看呢?

我是燕媽,三娃寶媽,在育兒路上努力學習成長著,希望能和更多同頻的朋友多交流,等你喲,如果你也喜歡我,麻煩你點一下關注@燕媽小窩,有問題也能私信我,看到會馬上回復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