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新動能②|變生產線為生命體,明珞智能把脈汽車裝備每一次“心跳”

數字新動能②|變生產線為生命體,明珞智能把脈汽車裝備每一次“心跳”

在廣州市黃埔區的明珞汽車裝備(下稱明珞)生產線,吊掛系統在廠房內“流動”,根據各自“電子身份證”上的型號、工藝等信息,被智能分配到不同節點,工人們通過電腦識別終端提示加工,每個工序都可追蹤溯源。

成立於2008年的明珞,在短短十年來時間,在汽車裝備領域走出了一條從集成商到集成商+產品化,再到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供應商的成長之路。

在明珞工業物聯網智能服務平臺MISP看來,生產線不再是冷冰冰的設備,而是一個個生命體,它的每一次“脈搏”,都被系統及時記錄,從而真實瞭解生產線的狀態,大幅度減少企業投資浪費及降低綜合製造成本,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與市場競爭力提升。

數字新動能②|變生產線為生命體,明珞智能把脈汽車裝備每一次“心跳”

新車改款加速,倒逼產線快速響應

“以前一款車可能五六年都不變,但現在可能半年就要改變一次。終端市場的變化,就必須要求產線也快速響應。”明珞智能製造事業部負責人左志軍說。

快速的市場變化,讓很多企業疲於應付,而有了數據實時採集、分析的底子,在下一次產線調整中,明珞可以基於用戶需求快速作出分析和涉及,讓業務更加高效和差異化。

數字新動能②|變生產線為生命體,明珞智能把脈汽車裝備每一次“心跳”

在產線需要提升產能、改造以及設備回收階段,MISP通過對信號的採集、收取、記錄,獲取每個零部件性能狀態及壽命,分析得到產能和改造需求下的最高效方案,以及可利用的設備和元器件,全面降本增效。

“以前車企是什麼自己做,雖然整車企業需要很多維護人員,但其實工作是不飽和的,我們可能只需要他們的1/2。”左志軍說,將這些不增值的環節也在逐步打包出,車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從銷售、設計到生產,從前端研發、終端消費到中間生產整個鏈條的快速打通。

數字新動能②|變生產線為生命體,明珞智能把脈汽車裝備每一次“心跳”

在明珞汽車裝備客戶的一個生產車間,大量機器人揮舞著機械臂有序地忙碌著。“通過數據採集,可以找到產線上很微小的潛在增長點,這些都是靠人很難分析出來的。”左志軍說,產能增加以前是通過加班方式,現在就可以不用了。

明珞汽車裝備也提高了與汽車製造企業的黏性。“以前只是產線建設那段時間和車企打交道,但隨著產業建設的結束,我們對客戶的工作也告一段落,這不具有可持續性。”左志軍說,事實上,不僅給企業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理產線,還給車企一個數據模型,延長了企業的價值鏈。

在明珞的朋友圈中,包括與日本豐田汽車總部開展生產線數字製造示範項目,這是豐田汽車全球第一次開展類似合作。按正常時間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項目,明珞僅花了一個月就高效交付了。

在日常運維階段,結合數字化手段和模式創新,可以實現非常高效的運維,客戶將不用花費過多的人力物力在運維方面,運維人員成本將降低50%以上,設備也因為有了量化的分析,提前干預實現故障率降低50%以上,備件庫存降低40%,

開闢新商機,共享推動效用最大化

在與傳統車企服務的過程中,這一套系統也開始逐步對外輸出,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生產和管理。

“當時我們看到行業存在的問題,設備以及很多了,產線並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對這些產線進行改造則可以重新利用。”左志軍說。

明珞通過租賃一部分產線,為上下游企業提供服務,通過共享的方式實現產業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零部件企業有個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的資金壓力比較大,很難因為生產一套產品就去購買一套設備,也許一輛新車的變化對整車廠來說沒什麼,但對零部件企業來說,則可能導致生產設備不能用,他們並不希望總是買設備。”左志軍說。

越來越快的生產節奏,導致設備更新換代從過去的三五年不斷縮短,而“如果這套設備的可使用次數在10000次,過去一年使用了5000次,那麼就可以根據剩下的5000次進行估值,就和二手車交易一樣,可以讓設備的價值更加明晰。”

據明珞測算,在針對老產線老設備的處理,將不再是簡單的通過計算使用年份折舊,而可以以產線級設備的真實有效價值來估值,設備回收再利用增加15%以上。

非標產品標準化,專家知識數據化

對工業互聯網企業來說,最大的難點就是把所有非標的產品變成標準化。

對此,明珞集中力量推動標準化的工作,結合在標準化的技術、知識積累上,明珞已經開發了一些標準化的軟件平臺。例如,針對機械研發,明珞主要有三款軟件,這三款軟件結合了傳統的知識工程理論和明珞在行業多年最佳實踐的業務流程、工程師的經驗和算法,融合到軟件平臺上,工程師可以通過輸入一些軟件的參數快速實現研發的工作。

數字新動能②|變生產線為生命體,明珞智能把脈汽車裝備每一次“心跳”

“得益於這些軟件平臺,明珞得以實現滿足客戶項目週期越來越短這一需求,從之前的一年或者兩年縮短到3個月、半年。此外,因為設計出的產品質量、效率提高,在標準化產品應用上做了很多工作,降低了提供給客戶的整體成本。”明珞負責規劃和設計的周小穩說。

與此同時,“專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次知識財富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知識庫。”左志軍說。

在過去,專家在解決問題時,整個過程很難被保留並形成數據,不少經驗都還是通過老師傅的口口相傳。而在明珞,則要求所有的處理過程都通過平臺處理,老師傅戴上VR眼鏡,將整個解決問題的操作過程全程記錄。

這些經驗也被大量應用於企業培訓中。“整個維修的記錄過程均是基於第一視角,在日後的培訓過程中,學員們都可以翻出來重新看一遍,這就避免了傳統維修說明中的記憶差錯。”左志軍說。

而隨著“5G工業製造聯合創新中心”落戶明珞,未來工程師帶著VR眼鏡,安坐家中便能進行遠程技術支持。

【記者】郜小平

【海報】許蕾

【統籌】趙兵輝 郜小平

【策劃】陳韓暉 程鵬

【出品】南方產品智庫

【作者】 郜小平;許蕾

【來源】 南方產業智庫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