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關於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紛,有的人說是因為李自成起義,還有說是天災人禍,或者是清軍入侵。

但是這些原因都是次要得,小編覺得關鍵因素還是當時得明朝國庫已經沒有多少錢了,沒有錢怎麼去鎮壓起義,抵抗入侵者呢?

更別說去賑濟災民了,那麼當時偌大的明朝為什麼會沒有錢呢?這得從當年白銀的流入說起。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白銀是如何流入中國的

當年哥倫布航海,一開始只是想找到通往亞洲得新航路,但是卻無意中發現了美洲,這時候得西班牙人對亞洲可是念念不忘呢。

他們不光在西半球佔領了美洲,還在亞洲尋找落腳點,終於在1565年,他們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

位置是在菲律賓,據說菲律賓這個名字都是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名字命名的。而這個時候的中國呢?

非常巧,第二年,中國的嘉靖皇帝死了,即位的是他的兒子隆慶皇帝。

又過了一年後,1567年,隆慶皇帝推出新政策,結束了嘉靖時期的海禁,開放了對外貿易,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隆慶開海。

由於和西班牙人經營菲律賓的時間點非常切合,雙方的貿易很快就發展起來。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中國商人們賣給西班牙人中國特產,比如絲綢、瓷器、茶葉,而西班牙人用白銀交換。那麼這些白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是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的殖民地開採出來的,1544年,西班牙殖民者在今天的玻利維亞發現了一座巨大的銀礦山,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銀都波託西。

幾乎整座山都是銀礦石,後來他們又發明了用水銀提純銀礦石的方法,這樣白銀簡直就是取之不盡了!

當時波託西產出的白銀是全世界白銀供給量的一半以上,這些銀子,當然就都進了西班牙人的腰包。

不過,他們也就是過一遍手,然後就都給中國商人了。因為在當時,和中國商人交易,只能使用白銀或者銀幣來支付。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據估算,從隆慶開海到明朝滅亡,將近70年時間,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一的白銀都流入了中國。

因為明朝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優勢。明代中期,中國商品如生絲 絲織品 瓷器 茶葉 棉布 砂糖 糧食 藥材等,在國際市場上有強大的競爭力,享有很高的聲譽,這在很多地方都有記載,無需贅述。另外一方面,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低,由於宋朝開始經濟發展的很快,白銀需求的增長一直快於供給的增長,所以,明代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宋元時期的兩三倍以上,簡單的說,就是明朝中前期銀子很貴,所以,銀子標價的商品價格低。這一時期,歐洲經歷了100年左右的通貨膨脹,很多商品的價格上漲了兩三倍。綜合因素造成明朝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僅有質量優勢,還有價格優勢,歐洲產品在美洲的市場被明朝佔領,甚至歐洲自己的市場也一樣。

質量優勢加上價格優勢,結果就是大額持續的貿易順差。而日本 美洲 非洲 歐洲都是逆差國或地區。

有一組數據可做說明,有專家估算,1590-1602年,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流入菲律賓的是2000噸左右,1602-1636年約為2400噸,1636-1644年是210噸,菲律賓沒什麼產業,都是轉口貿易,這些白銀基本上都流入明朝。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那麼中國商人為什麼對白銀這麼痴迷呢?金融學上有兩個概念,叫“法定貨幣”和“商品貨幣”。

法定貨幣就是政府發行的貨幣,本身沒什麼價值,它的價值來自政府的賦值,政府說它有效,它就有效,最典型的就是紙幣。

而商品貨幣就是本身就有一定的價值,比如金銀銅這種貴重金屬。

法定貨幣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它的發行權在政府那裡,政府控制貨幣供應,不過一旦發行的過多,就會通貨膨脹。

你可能拎著一麻袋的錢都買不了一個饅頭。中國是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北宋時就有了,被歐洲早了整整500年。

可是以當時的經濟水平還不能意識到通貨膨脹的問題,南宋後期和元朝都是濫發紙幣,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就想廢除紙幣,改用商品貨幣,也就是銅錢。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但是中國的銅礦資源,經過幾千年的開採,到了明朝已經開採的差不多了,銅礦變得格外稀少。

這就導致一枚面值一文錢的銅錢,花費的工本就得兩文以上,所以當時的明朝不得不繼續用紙幣。

但是明朝的貨幣發行制度有一點讓人不得不吐槽,就是一旦新的皇帝登基,就鑄造新的銅錢。

而之前皇帝發行的銅錢就大幅貶值甚至都不能流通了,這就意味著,你辛辛苦苦攢的銅錢,如果哪天皇帝死了,就變成了一堆廢銅爛鐵了。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所以,精明的明朝商人肯定不能信任紙幣,更不能信任銅錢,那他們可以信任什麼呢?

就是比銅錢價值更高的貴金屬:白銀。但是中國本土的白銀非常少,所以渡海來到菲律賓的中國商人發現,

西班牙人手中有大量的白銀,而西班牙人也發現,中國人能賣給他們廉價又優質的絲綢,雙方一拍即合,就這樣大量的美洲白銀流入了中國。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明朝從中前期開始繁榮,到萬曆時期達到頂峰。

有些人不以為然,源於宋朝一般年份的財政收入達到7000萬貫以上,相當於7000萬兩白銀,而萬曆時期一般是1500萬兩白銀。這裡有兩個問題,明朝的稅率比較低,因為大多數朝代基本都是三十稅一,而明朝中後期很多時間是五十稅一,稅率下降,在相同經濟總量下,財政收入下降;其次,明朝白銀的購買力強於宋朝,1500萬兩的購買力相當於宋朝6000萬兩(僅以京城的糧食價格換算),這是個大約數,所以,明朝最繁榮的時候或許比不上宋朝的頂峰時期,但和一般時期相差不大。


白銀流入究竟是好事壞事?

可能你們覺得,這多銀子進入中國不是好事嗎?

沒錯,由於明朝中後期美洲和日本白銀的大量流入,導致經濟確實繁榮了,但是同時呢,也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這個銀子,是通過民間貿易流入的,政府雖然能制定各種貿易政策。

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對白銀的控制力度非常有限,白銀是普通的商品嗎?

那可是貨幣,這就意味著政府喪失了部分貨幣供給主導權。這要是誰都能發行貨幣了,國家的金融秩序能不亂套嗎?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其次,銀子作為直接的流通貨幣鑄造和流通的過程會有損耗,為了彌補這個損耗,就必須有不斷的白銀,這就讓國家經濟更加依賴白銀的輸入。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由於大量白銀流入,超過了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這就好像大量印鈔票一個道理。

會造成通貨膨脹,銀子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而明朝的稅收,雖然已經用貨幣代替實物了,但是隻規定了稅銀分量。

打個比方,一個人或者一畝地一年繳稅銀子幾兩,但是這些銀子卻沒有購買力,只能在國庫不斷堆積,雖然數量上沒有少,但是實際購買力來看,這些銀子一直在貶值。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在1622年之前八九十年間,中國的金銀比價是1:5.5--1:8,銀貴金賤,而歐洲是1:11.5--1:13,銀賤金貴,只要把歐洲的白銀運到中國,然後換成黃金運回去,就是一本萬利,也就是套利,所以,中國的資本---白銀持續流入。

貿易順差加上資本流入,就是今天的雙順差。

那麼為什麼又有人說,明朝滅亡就是因為沒錢呢?今天說的沒錢不是我們說的人民幣,是當時的硬通貨,銀子和銅。當時銀子和銅不都是錢嗎?為什麼又說沒錢呢!錢都去哪了?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隨著明朝經濟的不斷繁榮,白銀加速流入,到了1635年,黃金與白銀的比值達到1:10,1637--1640年(這個年份你一定很熟悉),達到1:13。而歐洲的金銀比價還維持在1:13左右,與明朝白銀的套利空間沒有了,資本流入自然停止;另外,白銀變得便宜,經濟的繁榮必定帶來工資等成本的上漲,出口商品的價格也就上漲,貿易順差也就下降,1636年以後,每年經菲律賓流入的白銀大幅下降。

國際貿易在西方大航海以後就有了,西班牙人,荷蘭人,葡萄牙人,把美洲和歐洲的銀,銅運到明朝換取絲綢和茶葉。這在明朝早期和中期都一直進行著,明朝不產銀子和銅嗎,產,但是產量很低,我們國家最缺銅和銀。可是到了萬曆朝以後這條貿易線就中斷了,為什麼?

因為西方打仗了,西班牙和英國打起來了,緊接著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建立了法國第一,第二,第三帝國,歐洲打成了一鍋粥,打仗就要花錢,所以大量白銀都流向歐洲,自然海上貿易線中斷,沒有錢流向明朝,明朝以前積攢下來的銀子都在社會上流通,突然沒有了銀流入明朝,物以稀為貴,這就造成了白銀價格上漲,銀比錢貴,很多人自然不會再去花銀子,把銀都鑄成各種各樣的銀器,這就造成社會上流動的銀子越來越少,銀子越少銀價越貴,就越沒銀子,這就陷入死循環了!

可是又有人說了我們不是還有銅板嗎?因為明朝的銅板一直就比銅便宜,很多人拿到銅板直接融掉鑄成銅器比之前銅板的價格還貴,這是一個虧本買賣,鑄的銅錢越多明朝中央政府越虧錢,所以說明朝社會沒有錢,到了崇禎朝的時候社會越發動亂,連給遼東前線將士工資都發不出來!拖欠士兵的工資戰鬥力自然就弱!

雙順差時代結束後。明朝開始通貨緊縮;當時有兩次,一次是天啟年間,一次是崇禎時期,給事中曾提出發行紙幣,緩解當時的困境,可惜,由於朱元璋的寶鈔造成的影響太惡劣(貶值一千多倍),無法推行。

通貨緊縮的結果是:到崇禎的時期,一些年份正常的財政收入不到500萬兩白銀,比萬曆時期下降了60%以上,。

也所以,陝西大災的時候,崇禎派人賑災,只帶10萬兩白銀,數百萬人鬧災,十萬兩白銀根本無濟於事,結果災情惡化,有了張獻忠李自成的用武之地;很多史學家說崇禎是個混蛋皇帝,只重視剿匪,不重視賑災(10萬兩白銀對數百萬災民確實沒用),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確實沒錢);東北的戰事,如果按軍隊的戰鬥力,即便努爾哈赤子孫再肯幾十年磚頭估計也沒用,但軍餉不斷拖欠,影響了戰鬥力,最多時拖欠四五百萬兩。


白銀大量流入導致明朝的滅亡

明朝末年的大災荒是明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加大了財政需求(賑災);另外一個直接原因就是通貨緊縮,財政收入急劇下降,造成明朝對災荒的賑災能力(這最重要,最後也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和軍隊的動員能力下降,兩者一起造成明朝的滅亡。

明朝的人很聰明,他們不忘記曾經的寶鈔帶來的惡果,助推了明朝的滅亡,使得明朝的朝廷面對通貨緊縮無計可施;不知道現在的中國人還有沒有這樣的智力,可能遠不如古人的智力;估計全國的屁民加在一起還不如和歐洲和英格蘭央行貨幣互換的力量大,因為天朝的屁民等於羊群。

幾十年後,就接連發生了我們熟悉的事件,先是努爾哈赤崛起,進攻大明,後來又有李自成起義。

國家內憂外患,到處都需要用兵,但是國庫裡的銀子已經大幅貶值,貶值到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軍費開銷,仗打不下去,明朝也就滅亡了。

這麼看來,明朝把自己的財政和經濟跟美洲白銀拴在一起,其實就已經註定了這個結果,所以從這個意義來看,來自美洲的白銀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