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的另一面:為防止八旗子弟漢化,不惜讓平庸的嘉慶帝繼位!

乾隆帝的另一面:為防止八旗子弟漢化,不惜讓平庸的嘉慶帝繼位!

順治帝入關之後,曾積極推行過一段時間的滿漢融合的政治策略,自己也身先士卒的納了漢家女子做妃子(董鄂妃,漢八旗),並且學習儒學,書法,詩詞之類的傳統士大夫的學問。然在他龍馭歸天之後,朝廷便以他的名義發佈了措辭嚴厲的“罪己詔”。對自己執政十年,背離滿洲舊制,“漸習漢俗”,表示懺悔,歷數己“罪”多達十四條。無論這道詔書是否經過滿洲顧命四大臣修改,卻因順治帝被奉為清入關後第一祖,而垂訓後世。

漸習漢俗,對於一個幾十年前還是一個落後的部落聯盟滿洲軍事集團而言,是必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情。

對於滿人而言,漢文化是那種領先滿洲部落數百年的超級文明。

雖然軍事上征服了漢人故地,但是想要繼續維繫有效的統治,則必須漸習漢俗,用漢人的文法禮教治理漢地。

順治帝所採取懷柔策略並沒有錯,但如此般的親暱漢家文化,卻是深深地刺痛了滿洲人那征服者強烈的自豪感以及毫無文明可言的

自卑感

試想,八旗在皇太極的主持下參用蒙古文字的特點才剛創立了屬於滿洲人的滿文字,滿打滿算不過三十餘年的文字歷史。就這麼點體量的文字文明史,拿什麼來和上下縱橫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去抗爭呢。順治帝不去充分發掘充實本民族原本就很乾枯貧瘠的文字詞彙,卻轉而向漢人文化折服低頭。

順治帝的背叛行為受到八旗集團的批評與反對也是預料之內,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自順治帝遺詔頒佈以後,有清一代的歷代君主都在嚴守著祖宗家法:滿漢之大防。

在清朝的官方話語體系裡來講,國語是滿洲語,並不是漢人講的漢語,對於歷史有著一知半解的人,都會想當然的認為漢語就是清朝的官方語言。

其實漢語只是清朝諸多官方語言中的一種,至多是第二官方語言。康熙時期和沙俄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文字則完全是使用拉丁語和滿語以及俄文寫成的,漢語在這裡並沒有派上用場。只可惜滿洲文化實在是太脆弱了,在強大的漢文化面前始終處於弱勢地位,儘管有著統治者的精心保護,但是到了

乾隆時期熟悉知曉滿語,懂騎射的滿人,就已經寥若晨星,少之又少了。

乾隆帝的另一面:為防止八旗子弟漢化,不惜讓平庸的嘉慶帝繼位!

面對此景,乾隆帝不得不多次下詔,命令大家要砥礪前行,刻苦努力的學習滿語騎射等祖宗技藝。然而,面對軟弱拖沓的寄生蟲們措辭嚴厲的皇帝詔書也是石沉大海,竟驚不起半點漣漪。正如他有一次強硬的談到:

朕今日適閱聖祖仁皇帝實錄,有天下雖太平,武備斷不可廢。如滿洲身歷行間,隨圍行獵,素習勤苦,故能服勞,若漢人則不能矣。雖由風土不同,亦由平日好自安逸所致之諭。恭讀之餘,凜然悚惕,豈敢一日忘之。


為了讓那些具有厲害關係的滿洲臣民警醒,乾隆甚至將皇太極的警言刻之於石碑,並在中國各主要八旗駐防地進行展示。

因為自清軍入關之後,所謂的滿洲勁旅都完全生活在城市中。而清政府有對這些八旗子弟以優渥的待遇,不僅擁有著穩定的收入,國家每年給他們發放四次糧響。另一方面,他們還享有許多特權,如政府提供住房以及無息借貸。

乾隆帝的另一面:為防止八旗子弟漢化,不惜讓平庸的嘉慶帝繼位!

旗人不納稅,還不受漢人地方官的管制,即便是違法犯罪了,也要降等處罰。

清廷“恩養”八旗子弟的方式,硬是把一支曾經馳騁沙場攻城掠地的強兵勁旅變成了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遊手好閒的社會蛀蟲。被限定社會活動、且疏於軍事訓練的八旗子弟們閒暇時也就只能拎著鳥籠閒逛,或者化身梨園爭著捧角唱戲,消磨時光了。一旦有了戰事,朝廷還指望這些八旗子弟於萬一之際可以挽狂瀾於既倒呢。結果這些個大爺們卻早已嚇破了膽,作猢猻散了。

針對這一惡習,乾隆繼位不久又下了一道嚴旨:

八旗為國家根本。從前敦崇儉樸,風尚最為近古。迨承平日久,漸即侈糜,且生齒日繁,不務本計。但知坐耗財求,罔思節儉....及至幹犯法紀,身罹罪戾,又復貽累親戚,波及朋輩,牽連困頓。而兵丁閒散人等,惟知鮮衣美食,蕩廢資財,相習成風,全不知悔。旗人之貧乏,率由於此。

同樣引起乾隆警惕的是滿洲漢化步伐的加快,而這是佔領中國必然而然會發生的。形成於邊疆地區的滿洲文化暴露在一個更為悠久,浩瀚和豐富的文化面前。隨著時間的推移,邊疆世界的嚴酷已經成為一種記憶,而中原地區的舒適生活則幾乎成為了全體滿洲人的真實世界。

由於擔心滿洲原有的習俗不斷被腐蝕,同時擔心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區別逐漸消失,乾隆被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維護清朝權力之根基。

第一,強化八旗體制。第二是促進滿洲民族意識的復興。

他盡其所能去保護滿洲特有的認同,包括推進滿語的使用,整編薩滿教禮儀以及慶祝滿洲的尚武文化等。清軍入關之後,歷代都有對滿語的使用問題表達了關切,但程度均不及乾隆。他在許多諭旨中都勸誡滿洲人要努力學習母語,指出“清語為國家根本”。

乾隆帝的另一面:為防止八旗子弟漢化,不惜讓平庸的嘉慶帝繼位!

他把滿人“習漢書,入漢俗”與漸忘我滿洲舊制相提並論。

滿洲官員在接受正式接見之前若無法以滿語與乾隆交流,或是取了漢人風格的名字,乾隆就會責罵他們“忘根”,任由自己為漢俗所蝕。有一次他曾怒斥一個來自盛京的小官員:

“盛京系發祥之地........身為旗員,豈可不能清語乎”。

為了對抗王公貴族的漢化,乾隆帝不惜用才智庸常的顒琰,作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可見其對整個滿人集團的沉溺漢人習俗的痛心疾首到了何種地步。而才學優異的永瑆,獲得了文名,卻無資格進行皇位的競爭了。

然後諷刺的是,反對漢化最厲的乾隆恰恰是漢化最為徹底的一位君王。

如乾隆酷愛詩詞,自己刊發了御製詩集,據統計有四萬多首,如此高產,當屬歷代詩人之最。而且除了詩詞之外,對於書畫文玩,乾隆也顯示出了莫大的興趣。如他在紫禁城,建一個三希堂,專門供奉王氏書法,另外凡經此君寓目的書畫作品,必然會蓋上“

古稀天子”“太上皇”之類的鈐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補丁大王。

乾隆帝的另一面:為防止八旗子弟漢化,不惜讓平庸的嘉慶帝繼位!

儘管乾隆如此的愛慕漢家文化,但是對於漢人出身的學者文人,是極為鄙夷的。

在他眼裡如紀曉嵐之類的文人,只不過是帝王家的弄臣,與梨園戲子是一樣的角色。

如此前恭後倨,矛盾複雜的行為,實為乾隆帝自卑而又自大的心理,作一最好的註腳。

所謂自卑,在於作為征服者的滿洲文明竟不如被征服者的漢人文明悠久浩瀚,這一先天性不足,一直縈繞在乾隆心裡揮之不去。

所謂自大,便是滿洲人馬背上得天下,縱你華夏文明燦爛,終不抵我滿洲鐵騎的刀鋒尖銳,而你們漢人的文物制度我們學得,你們漢人卻學不得我們的馬上技術,只能世世為我家奴僕。

乾隆帝的另一面:為防止八旗子弟漢化,不惜讓平庸的嘉慶帝繼位!

滿漢之大防,其關鍵點便在於保持滿洲人征服者的特權地位,不至於和漢人同化的保守策略。

當然從滿清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滿洲人漢化的步伐,並沒有因為滿洲大君們的嚴防死守而停滯不前。相反,時間的推移直至滿清滅亡,滿人的民族特性早已與漢人無異。甚者,滿人集團裡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文人學者。如寫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納蘭容若,《古今圖書集成》類書的編撰者,康熙帝的三子胤祉,《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名列清朝四大書法家的鐵保和成親王永瑆,而且到了清後期出現了大批的宗室子弟和旗人子弟,選擇放棄世襲的功名爵位,而去和漢人們上科場一決高下的現象。

乾隆帝的另一面:為防止八旗子弟漢化,不惜讓平庸的嘉慶帝繼位!

都一再證明了滿人漢化,民族融合的大趨勢,是不會被政治強制手段所控制與引導的。

當然科場又分為滿人科場和漢人科場,其難易程度又是滿人易而漢人難了。滿人上科場求功名,除了滿人繁衍越來越多,國力衰微並不能保證這些八旗子弟的生計。又滿人科舉不似漢人科舉般難,加上科舉正途,是為官的唯一大道的觀念已經深入了滿洲人的心裡,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促使了滿人開始傾心科舉正途了。

以上所列種種,無一不在證明,滿洲權貴嚴守的滿漢之大防,是抵擋不住漢文化的滲透的。

參考資料: 朱維錚 重讀近代史

歐立德 乾隆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