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买基金亏1000元,以后再也不碰它,还是要免费送钱出去的

一个网友说,买基金亏了一千元,以后再也不碰股票,基金了。

这样的话,随时都可以听到。但现实中,这1000元,说不定还要免费送的。按目前最低的3%的通货膨胀率来算,1000÷0.03=33333万,意思你袋子有3.3万现金,放在银行里的活期,就是到明年就只值32333元的购买力了。就如生活品,价钱只涨不跌。但是钱没有跟上只涨不跌的步伐,就是亏钱了。相当把1000元免费送走了。

在我前面为什么要学投资的文章里,已说明大意。弄懂银行业怎么运作的,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怎么去投资,让钱生钱,这个要靠自己去学习,摸索。

没有什么多余的钱,就不要去瞎折腾,或则搞其它的事业,例如专心在今日头条搞创作的人,有业绩证明自己能力了,也不要去折腾。其实很多也不适合去做投资。类似做今日头条,想赚点零花钱都一样的道理,难,难,所以适合自己的性格,就坚持做一样事就好,但是既然是一门学问,最少要了解它。因为它与我们息息相关。

再举例说个行为经济学的例子,

第一种情况,假设你花1200元买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在去的路上,发现票丢了。售票处仍在售票,你会再买一张票吗?

第二种情况,你去听一场音乐会,打算去买票,票价是1200元,但在去的路上,你丢了1200元钱。如果你带的钱仍然充足,你会继续买票听音乐会么?

调查的结果,第一种情况,多数人丢了票就回家。第二种情况,多数人丢了钱,就会选择买票。

现实中,你是不是这样的,?

买了基金,就是一个投资的心理账户。那什么是心理账户了,是相对真实账户而言的,真实账户,就可以理解自己的钱袋子,加上账户这个会计术语,有进账和出账的关系,就是钱袋子,有花去的钱,有赚入的钱。说来说去钱是自己的,为什么还要分几个账户了,这就人的特性吧,是基因里就有的事。就不想通货膨胀,也不行,只要搞市场经济,就有通货膨胀一样的。

前面的两个情况,传统的思维,反正是少了1200元,应该不会去买票了。但实际中,第二种情况,确实相反的心理思维,去买音乐票看音乐会去了。是什么原因了。是人喜欢建立几个心理账户,第一种情况,是音乐会心理账户,出了票价1200元,再去买就是花2400元去听音乐会,不值得享受,就放弃了。第二种情况,丢了1200元,是放在现金心理账户里了,并没有和音乐会的心理账户关联。丢了钱,也不会影响多数人买票听音乐会的决策。

那个网友买基金亏了1000元,就现金心理账户,和投资心理账户都亏了。以后再也不去碰它,就是一种决策。假设现金账户,每天进账大于1000元,可能不卖掉基金,或则现金账户的进账远大于1000元,或大把的现金。人的决策,个人推测还是多数人继续投资。想想风险的定义,风险心理账户的风险很小,能接受这个投资,就会继续买基金。我前面说的是不同的行为导致这个决策,就类似"道",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等,明白这买那支基金是理解为"术",那支基金好,就要去比较再做决策。

总结来说,人做决策是依据很多心理账户来影响的,不可避免的事。

那心理账户的坏处,会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的眼光,不能从全局视角看问题。现实中,老板就利用心理账户的好处来鼓励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工资和奖金分开发。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被心理账户支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例如,有的人虽然收入不菲,但丢一件东西就能使他的心情大受影响,不找到,决不罢休。一些人因为被骗了一笔钱而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严重的疾病。有些人,买东西时会对每件商品斤斤计较,否则就会感觉吃了大亏,严重影响心情。这些都是将一件东西归于单独的心理账户进行核算造成的。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认为很多东西非常重要,只是心理账户所造成的认知偏差,如果从所有财富和一生的幸福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迈过这个坎儿。

" 免费送钱出去",值不值得了,到现在,值与不值都可以,就看我们的心理账户来做这个决策。

上次买基金亏1000元,以后再也不碰它,还是要免费送钱出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