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從明朝中葉至民國末年,在中國雲南境內,活躍著一支浩浩蕩蕩的商業大軍,這支商業大軍人數多達幾萬人,足跡遍佈雲南及鄰省鄰國,時間長達500多年。

這支商業大軍在中國的商貿活動中獨樹一幟,業績輝煌,影響極大,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它就是石屏商幫。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石屏古城初醒 楊勇攝

石屏商幫產生於明代中葉。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皇帝因盤踞在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與之分庭抗禮,多次勸降無果,便派30萬大軍遠征雲南。一年的征戰,元朝勢力徹底剷除。

為鞏固徵戰成果,全國一統,便留下10萬大軍駐守雲南,中原江浙一帶的漢人首次大規模落籍雲南亦兵亦農。

後又大規模遷移南京的大族大姓、官宦人家以及湖廣、西安一帶的商人、百姓到屯墾居住,人數達到50餘萬。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石屏文廟

其中大量漢人落籍石屏,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又受祖輩影響的明軍後裔“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聞”的意識根深蒂固。他們欲培養子女讀書,讓後輩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改變命運。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石屏寶秀老宅

石屏有句俗話叫“窮走夷方餓走廠”,為了尋求經濟的支撐,於明代中葉,石屏人開始外出到與石屏較近的西邊思普(今普洱)地區經商貿易,開發礦業茶業。

由於出師順利,很快就淘到了走西頭的“第一桶金”,於是吸引了更多的石屏人走西頭,形成了石屏歷史上延續500多年的“走西頭”熱,造就了一支隊伍龐大的走西頭的商業大軍。

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走西頭必須結夥成幫,才能抵禦自然災害和謀財害命的匪患,“走西頭”的隊伍便稱為“商幫”。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石屏商幫走西頭路線圖

石屏商幫雖然晚於中國山西商人和安徽商人組成的晉幫和徽幫。

但這兩支商業隊伍在清朝鴉片戰爭以後便逐漸衰落消亡。而石屏商幫的鼎盛時期正是在晉幫和徽幫衰敗之時,直到1950年才結束走西頭。

石屏人“走西頭”,因經營的主要商品不同,形成了石屏茶幫、石屏鹽幫、石屏百貨幫和石屏煙幫,統稱石屏商幫。

“走西頭”的石屏商幫不僅僅是經營商品的流通,而且還在偏僻的易武打造出一個縣,培植出了舉世聞名的普洱茶,踩踏出舉世聞名的茶馬古道,促進中國與鄰國的友誼。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易武石屏街

早在明朝中葉,石屏人由“走西頭”而移居易武。

有確鑿的記載則是在清雍正二年(1727)石屏人劉漢成遷居易武首創元寶茶,使易武的茶葉生產從原始自然經濟形態轉變為人工培植的商品經濟形態。

石屏人則是這個“轉變”的主體,開發茶山,製作茶葉,促進了普洱茶發展,使易武成為當時年產一萬餘擔普洱茶的地方,古今名符其實的茶都。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同慶號圓茶

劉漢成的“同慶號”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又吸引了大批石屏人“走西頭”、奔易武,使易武人口驟增,以致成了一座以石屏人為主體的移民城。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同慶號普洱茶內票

1927年,易武設縣治,成立鎮越縣,1930年,鎮越治所遷到易武,1949年11月成立鎮越縣政府,1958年建易武縣(1961年易武縣更名為勐臘縣)。

從明朝中葉以來,易武一直是勐臘及六大茶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如今,易武人的民居、風俗、語言與石屏人無異,成了石屏人的“第二故鄉”。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易武石屏集鎮

石屏商幫尤以茶幫最為出名,對社會對世界貢獻最大。

早在清乾隆年間,石屏茶幫打造的普洱茶便打入國際市場,由易武經緬甸、泰國至香港,或由易武經思茅遠銷美國、法國、南洋等地,年銷量達7000餘擔。

石屏人劉漢成開創的“元寶茶”極為成功,載入了雍正十三年(1735)的《大清會典事例》,併成為貢茶。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故宮藏品:光緒年間普洱金瓜貢茶

清至民國年間,是石屏茶幫的鼎盛時期,據不完全資料記載,石屏茶幫從思普地區到石屏,再到昆明,共有茶號81家,可謂星羅棋佈,遍地開花,成了生產、運輸、經營普洱茶的主力軍。

普洱茶聞名世界,離不開茶馬古道運輸線的開拓、打造。石屏茶幫是開闢茶馬古道的先行者。石屏人“走西頭”,主要從事茶葉種植、加工、運輸、銷售,還有礦業、鹽業、百貨、土特產的開發、運銷。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馬幫

他們以石屏為中心,開闢了若干條經商路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運輸網絡,在東南亞一帶,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差不多就有石屏人的足跡,許多地方都有石屏人建的“石屏寨”、“石屏街”、“石屏會館”。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石屏會館·昆明

他們經商地點以易武、石屏為中心,近到滇南各縣,思普區、臨滄區、昆明,遠到廣東、廣西、西藏、西安、北京、內蒙古,以及香港、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印度等。

1936年個碧石鐵路通車後,石屏又成了茶馬古道東線連接鐵路的中轉站。普洱茶的出國運輸由原先的水上航運改為陸上車運,使百舸爭流、萬船併發的紅河水道頓時冷落下來。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滇越鐵路與個碧石鐵路

易武生產的茶葉經石屏上火車,再經滇越鐵路到海防,大大縮短了普洱茶出口香港的時間,國外生產的一些百貨也通過滇越鐵路湧進雲南,再由個碧石鐵路火車運到石屏,石屏商幫用騾馬運進西頭。

中國最後消逝的商幫

石屏火車站

商品的流通,促進了普洱茶的生產,石屏商幫“走西頭”,增進了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團結,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

同時,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石屏的文化教育事業,普洱茶為石屏文人鋪設了通往“蟾宮折桂”的仕途,致使石屏不少學子跳出“龍門”。

在明清時期出現了“五步三進士,對門兩翰林;舉人滿街走,秀才處處有”的文化繁榮現象,造就了一個輝煌的文獻名邦。

------------------------------

本文內容摘於李濤主編的《話說紅河》叢書。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謹以致謝!

相關內容推薦

【雲南古鎮】石屏:文化名城得名自一塊奇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