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的一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早年意气风发,晚景却凄凉

著名词人李煜一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道:“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说不尽的人生凄风寒雨、悲欢离合,这仿佛正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小说大家张恨水先生一生的写照。

从丧父辍学、包办骗婚到离家闯荡、声名煊赫再到流亡重庆、抗战发声,最后积劳成疾、猝然离世,张恨水先生这四十年的新闻写作生涯,与三位女士的爱恨纠缠,俨然就是一曲“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张恨水的一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早年意气风发,晚景却凄凉

一、愁绪满怀的少年

先生原名张心远,生于1985年江西广信,祖籍安徽潜山,先生14岁时丧父便辍学与母亲回安庆老家相依为命。作为长子的张心远自然开始承担起整个家族的生计。

但是热爱文学不胜体力劳作的张心远免不了休憩之余觉得人生惨淡,精神苦闷。老母亲为了留住心高气傲儿子的心和媒婆商量了一场包办婚姻。哪知这场被“调包”的婚姻,促使张心远彻底放弃了乡下生活,决心外出闯荡,另寻知己。

而悲剧中的另一人,张心远的第一位太太徐文淑从此开始了她寂寞又甘愿的后半生。

张恨水的一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早年意气风发,晚景却凄凉

二、意气风发的青年

改名“张恨水”后,先生曾先在汉口本家叔伯的报馆工作,后到安徽芜湖《皖江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1920年又担任天津《益世报》和芜湖《工商日报》的驻京记者,另外还兼任世界通讯社总编辑,还为上海《申报》和《新闻报》撰写通讯报告,算是事业安稳。期间开始创作小说《紫玉成烟》、《南国相思谱》等。

1923年,张恨水先生与第二任妻子胡秋霞正式定情成亲。之后真正让张恨水先生声名鹊起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发表,该小说充分展现出先生出色的写作才华和作为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深刻鞭挞了当时社会之弊,非常受各阶层人民欢迎,以致连载五年之久。

其后的1925年-1930年,两部重要长篇作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发表让先生的名望可谓如日中天,据说当时上到权贵如宋美龄,下至大文豪鲁迅的母亲也都找人来买张恨水的书来看,其受欢迎程度恐怕连今天作家富豪榜上的韩寒、郭敬明也难望其项背。

就连一生高傲,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的张爱玲也模仿张恨水创作其作品。

然而俗话说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风云际会的二三十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火荼发展之时,张恨水先生这些描写男男女女才子佳人的小说难免被划入落后的靡靡之音的“鸳鸯蝴蝶”派,不能被严肃的革命文学所认可,这是时代的必然。

所以张恨水先生及其后代一辈子都在努力与“鸳鸯蝴蝶”划清界限,更有后话,此处不表。到1949年这股思潮才基本消失,其实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张恨水的一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早年意气风发,晚景却凄凉

三、文风大变的中年

1931年,先生与第三任妻子周南结合。这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极大地刺激了国民的抗战情绪,家国情怀很重的张恨水辗转西北、南京、重庆,毅然放弃他所擅长的感情写作转而创作抗战作品,宣传抗战。《太平花》、《热血之花》、《燕归来》等一系列长篇小说就是这个时期先生的心志凝结。

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45年创作的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虎贲万岁》,该小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上自师长,下至伙夫,全部真人真事,时间地点也同战史完全吻合。

先生浓墨重彩,用一种从容又激荡的文笔叙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据说小说一发表后,一位苏州姑娘因读《虎贲万岁》被余程万的爱国精神与英雄业绩深深感动,爱上了这位勇敢的军人,并想方设法最终嫁给了余程万。一篇小说成就了一段千里姻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说的深远影响。

张恨水的一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早年意气风发,晚景却凄凉

四、凄风苦雨的晚年

1948年,张恨水因故辞去《新民报》的所有职务,结束四十年新闻生涯,开始专注写作。

然而天不遂人愿。解放前夕的北平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时局不稳,张恨水曾将所有稿费和版税换成金条委托给金融界熟人保管经营,可没想到这位朋友在解放前夕突然携款逃台,这件事对张恨水打击非常大,年底又患上了半身不遂,丧失了写作能力和记忆力,连妻子周南都不认识了。

张恨水的一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早年意气风发,晚景却凄凉

张恨水生病后,第二任妻子胡秋霞不计前嫌,一边照顾幼女一边与周南轮班护理丈夫,两个女人操劳忙碌,白发骤生,终于在悉心照料下,张恨水逐步恢复了健康,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但还是无法写作,家里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好,周南甚至开始变卖房产以维持生计。

雪上加霜的是1956年,周南怕丈夫担心隐瞒了自己患上乳腺癌,不愿就医,1959年周南突然逝世,这对张恨水更是难言的悲痛交加!情思难解,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甚至还经常乘着三轮车去墓地呆坐。

这以后,风烛残年的张恨水几乎没有灵感与精力再像二三十年代一样,用一支笔养活一家十几口人了。1967年,一代小说大家突发脑溢血,告别了这个他曾经又热爱又悲愤,光荣与屈辱交织的人世。

张恨水的一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早年意气风发,晚景却凄凉

纵观大师这一生,起起落落,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呢?所谓的“晚景凄凉”不过是人世的常态。就像他少年时想起院子里飘落的桂花给自己取名“恨水”的那一刻,一个生活的失意人,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支笔,就能成为日后主宰命运的王。

先生做到了,文学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姓名。

我想如果不是丧失写作能力的话,他的晚年依然可以梦笔生花,为我们记录下那个伟大的时代。

所以啊,不管是疾病缠身还是儿孙满堂,是富有美满还是清贫孤苦,人世的景象转换由不得人的意愿,苦中作乐,欢喜在悲情处发芽。

如果“人生长恨水长东”那么就“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文/史书传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