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將軍被刺殺|美國與中東地區的恩怨情仇史

20多年過去了,中東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混亂之源,從來沒有走下世界舞臺的焦點,而正像本拉登所說的,無數美國人被裝在棺材裡運回老家。當然,那些撂狠話的猛人也逐一被毒藥、導彈、絞刑架和HK416突擊步槍送到了極樂世界,最新登上這一名單的,是

伊朗將軍蘇萊曼尼。

蘇萊曼尼在伊朗國內2號實權人物,他風格彪悍,長相隱約有老牌影星肖恩·康納利的影子,在伊朗國內是萬千民眾追捧的明星。去年7月他回應特朗普:“如果你想威脅請衝我來,別針對我們的總統。”2020年1月3日,三枚導彈精確擊中了他的車隊,蘇萊曼尼當場身亡,讓之前的狠話成為了現實。

伊朗將軍被刺殺|美國與中東地區的恩怨情仇史

伊朗將軍蘇萊曼尼

中東和美國的血腥纏鬥,似乎永遠看不到結束的那一天:美國輪番插手謀利,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伊朗等土著依次正面硬鋼,本拉登扎卡維巴格達迪蘇萊曼尼等猛人逐一登臺表演。這片土地像一個漩渦或者黑洞,只要被纏上,就永遠無法脫身。

這不禁讓人感到困惑,這片土地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伊朗將軍被刺殺|美國與中東地區的恩怨情仇史

作為新興的世界大國,蘇聯對中東石油垂涎欲滴,但一直苦於找不到介入中東事務的理由。納賽爾的訴求簡直是雪中送炭,兩者一拍即合,熟悉的場景又出現了:蘇聯幫埃及等阿拉伯國家一邊搞建設一邊消滅以色列,作為交換,阿拉伯國家要在中東當蘇聯的小弟,配合蘇聯老大哥排擠美國。

赤裸裸的侵略讓蘇聯被全世界瘋狂譴責。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被包括美國、中國在內的64個國家聯合抵制。十年間,1300多萬人口的阿富汗有100多萬人死亡,500多萬人淪為難民。蘇聯同樣付出了5萬多傷亡的代價,且極大消耗了國力,經濟困局雪上加霜,全球戰略由攻轉守,沒過幾年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雖然已經過去了近30年,但蘇阿戰爭仍然對當代世界有著深遠影響,因為它無意間創造了一個特殊群體——聖戰者。

傳統中,“聖戰”本意是一種自衛戰爭,是“被壓迫下的最後選擇”。蘇聯對阿富汗的暴行引起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憤怒,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穆斯林不遠千里進入阿富汗參加反抗蘇聯的“聖戰”。

在這過程中,美國人看到了一個拖死蘇聯的機會。早在1979年蘇聯出兵的那一天,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就歡呼雀躍地給卡特總統寫信:“現在我們有機會也送蘇聯人一場越戰了!”

戰爭爆發後,中情局聯合沙特、巴基斯坦等國,由美國出武器,沙特出錢,巴基斯坦出場子,聯合幫助阿富汗訓練抗擊蘇聯的“聖戰者”,其中最有名的一支即後來的塔利班。

為了給聖戰者造勢,1983年裡根還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了聖戰領袖併合影留戀,且充分發揮昔日練就的臺詞功底,聲情並茂地表示:“觀看這些無畏的塔利班自由戰士用手持武器對抗現代兵器的場景,真是讓所有熱愛自由的人動容!”

伊朗將軍被刺殺|美國與中東地區的恩怨情仇史

里根總統與聖戰領袖

好萊塢也配合總統開動宣傳機器。在以阿富汗戰場為主要背景,講述史泰龍暴打蘇聯人的電影《第一滴血3》中,不僅有阿富汗聖戰騎兵砍坦克的激燃橋段,在末尾還專門附上了一行字幕:“謹以此片獻給那些阿富汗勇敢的聖戰者”。

伊朗將軍被刺殺|美國與中東地區的恩怨情仇史

電影第一滴血3

沙特億萬富翁本·拉登也是前往阿富汗的聖戰者之一。1984年,他自掏腰包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建立了一個提供食宿的“服務局”(相當於招待所),每個進入巴基斯坦的聖戰者都要先在服務局登記,隨後被派到不同訓練營培訓。

這個記錄聖戰者信息的檔案後來被集中冠以“AI-Qaeda”之名,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基地”。

1989年,蘇聯灰頭土臉地從阿富汗撤軍,年僅31歲的拉登回國後被捧為戰爭英雄,自我膨脹的他萌生了一個新想法:既然異教不僅存在於阿富汗,那為什麼不把“聖戰”發動到全世界?一年後,海灣戰爭爆發,美軍進駐沙特。伊斯蘭聖地居然來了基督徒,拉登怒不可遏,越發極端。

但當時沒人在意這一點,1993年,英國獨立報還在一篇名為 “反蘇戰士帶著他的軍隊走向和平之路”中稱讚拉登是“人道主義者”,因為他幫蘇丹修基建。但拉登之所以這麼做,因為蘇丹剛由於政變而上臺了一個激進伊斯蘭政權。

蘇聯撤出後的權力真空讓經過10年沙場歷練的聖戰者在阿富汗趁勢做大。1994年,一個叫塔利班的激進組織成立,並且在兩年後奪取了阿富汗的全國政權,實行最保守的原教旨統治,一切娛樂都被廢止,連放風箏都不允許。同一年,拉登來到阿富汗投奔塔利班。

蘇聯入侵阿富汗,不僅最終葬送了自己,也讓中東局勢的底層邏輯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因蘇阿戰爭孵化出的本·拉登與塔利班,意味著持續大半個世紀的中東“世俗化”進程出現異動。

但在當時,幾乎沒人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這些變化的後果也並沒有充分暴露。一個將深刻影響世界命運的宏大拼圖,還差最後一塊。

2003年,當巴格達的夜空被漫天的炮火染成血紅色時,最後一塊拼圖悄然而至。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以1000多人傷亡的代價幹掉了10萬多伊拉克軍隊,把科威特從魔掌中拯救了出來。此戰後,美國在中東的聲望大增,在被英國、德國、蘇聯輪流玩弄後,阿拉伯似乎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大樹。

伊朗將軍被刺殺|美國與中東地區的恩怨情仇史

薩達姆從科威特撤軍時下令點燃科威特700多個油井,大火9個月才撲滅,燃燒的黑煙遮蔽了陽光,宛如現實版

然而,這棵大樹的好名聲,並沒有持續多久。

911後,美國敲掉了阿富汗。一度被認為在小布什時期“垂簾聽政”的美國副總統切尼看著眼前的世界地圖,盯著伊拉克入神。這個國家豐饒的石油資源早就讓他垂涎欲滴,好不容易有機會對中東用兵,怎麼才能找個理由把伊拉克一塊收拾掉呢?

正當切尼焦頭爛額之際,一個叫扎卡維的恐怖分子幫了他大忙。與拉登一樣,約旦人扎卡維也是80年代不遠萬里跑到阿富汗打蘇聯的聖戰者之一,當時還接受過美國培訓,但其知名度完全無法與拉登相比。不過,為了給出兵伊拉克找理由,美國先是強行認定扎卡維是拉登同夥,再以“扎卡維在伊拉克醫院看過病”認定他是基地組織與薩達姆的聯絡人,打著反恐的旗號進軍伊拉克。

諷刺地是,兩人不但不是同夥,甚至可以說是對頭。因為扎卡維一度叫囂要殺光什葉派,但本·拉登他媽就是什葉派。美國的宣傳機器反而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扎卡維成為恐怖分子們心中的網紅,不經意間壯大了他的勢力。

薩達姆倒臺後,大量伊軍士兵被遣散,由於找不到工作,這些人中的許多都加入了扎卡維創辦的伊拉克基地組織(又稱“統一聖戰組織”),製造了一次次汽車炸彈襲擊事件。2006年,扎卡維被美軍炸死,但這個組織一直存在,七年後改了一個讓世人膽寒的名字:ISIS。

雖然美國看起來在最後一刻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但惡魔其實就是由救世主親自從地獄帶到人間的。

為了幹掉親俄的敘利亞阿薩德,就像80年代贊助塔利班打蘇聯一樣,美國從2012年起就開始聯合沙特等國扶持敘利亞反對派,其中也包括後來的ISIS。鑑於塔利班與本拉登的悲劇在前,沙特曾對美國的做法表示質疑,但美國信誓旦旦表示這次一定能控制他們。

然而,直到130個法國人在劇院被屠殺,224個俄羅斯人坐的飛機在天上爆炸,成千上萬敘利亞難民跨過邊境湧入歐洲時,人們才意識到,美國這次又玩脫了。雖然是他自己搬起的石頭,但腳被砸殘的卻是全世界。

伊朗將軍被刺殺|美國與中東地區的恩怨情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