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美白有妙招,古代四大美女怎麼做?

美白可以說是現代女性最常見的熱門話題,市面上的美白產品琳琅滿目,而且東方女性自古以來都追求肌膚白嫩如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市面上帶有美白功效的洗面奶、乳液、面膜等多得數不勝數,現在對於我們來說想使用美白產品非常便捷,那麼在物質相對缺乏的古代呢,不禁想到古人們又是如何美白皮膚的?她們對於美白這項大工程是如何發揮奇思妙想的呢?

令人"如雪如素"的桃花

古方美白有妙招,古代四大美女怎麼做?

眾所周知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則天最得寵愛的女兒,她從小深受武則天的影響,也很愛美,擅長保養。相傳太平公主用來美容的護膚品是由純天然的桃花和烏雞血製成的。《四時篿要·七月》裡記載了太平公主用過的美容秘方。"面藥:(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三月桃花末,塗面及身,二三日後,光白如素。"具體做法就是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採摘桃花,陰乾研細末貯藏;七月初取烏雞血,與桃花末調和成糊狀,用時取適量敷面部及其他部位。

入唐以後人們普遍的觀念認為,將桃花直接覆於肌膚,可以起到祛黑增白的作用,因此人們認為這個方子可以滋養皮膚,促進新陳代謝而令"面白脫如雪,身光白如素"。

根據醫典來看,桃花作為美容花品在唐以前有記載。早在《肘後備急方》中就有好幾款服食桃花以美白膚色的方子,比如"葛氏服藥取白方"把三棵桃樹上的花瓣全部採摘下來,揀選乾淨,裝在絹袋中,吊掛在屋簷下,任其自然風乾,然後搗、碾成末,每天用水將桃花末調成糊,在飯前服下一勺匙,一天三次。入唐前後桃花從內服發展到外治功能。《備急千金要方》的"玉屑面脂"方中便列有桃花,《千金翼方》則不僅有加桃花的面脂,更有兩款以桃花為原料之一的澡豆方。由此看來,認為桃花具有美容神效,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信念,在春天挑花盛開之時,將風吹落於地的桃花花瓣撿起來,洗盡後陰乾,然後製作成桃花蜜膏,這也成了古代女性美容的一種方法。

古方美白有妙招,古代四大美女怎麼做?

古老的"美白麵膜"

唐朝"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美豔動人,除飲食起居等生活條件優越外,還得益於她常用的專門調製的面膜。楊貴妃的面膜並不難做:用珍珠、白玉、人參適量,研磨成細粉,用上等藕粉混合,調和成膏狀敷於臉上,靜待片刻,然後洗去。據說能去斑增白,去除皺紋,光澤皮膚。看 來,簡便易做、效果明顯的美容面膜,很早以前便為愛美的女士爭相採用,不斷改進,沿用至今。

明清時期,把配有藥料、具有治療作用的高檔澡豆美稱為"散"和"粉",其中最為流行的是"玉容散",尤以乾隆年間官修的《醫宗金鑑》中版本最引人興趣,其記載以糰粉(綠豆粉)與白牽牛、白殭蠶、白蓮蕊等多種藥料配成,旨在祛面部黑斑。其後的指導十分有意思:"共研末,每用少許放手心內,用水調濃,抹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之。早晚日用二次。"(卷六十三)就是把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在面龐上厚塗一層,之後保持糊狀物覆於面上一段時間,再用清水將其洗掉。這與當今的"面膜"不謀而合。

相傳慈禧太后也使用過玉容散"面膜",晚晴宮檔中這樣記載,"光緒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小太監千祥傳李德昌、王永隆擬得玉容散加減分量",同樣是依循《醫宗金鑑》同類藥粉的方法,不過其中綠豆粉比例很低,以白芨、白殭蠶,白丁香、白附子等藥料為主體,美白的治療目的鮮明。這一鮮活的例子,證明了在過去的時代裡用玉容散做"面膜",確實是一種經常使用的美顏手段。

《本草綱目》中的美白明星

古方美白有妙招,古代四大美女怎麼做?

在美白養顏的原材料中,最被歷代愛美女人看中的就是珍珠粉。《本草綱目》記載"珍珠味、鹹,性寒,無毒。鎮心點目。塗面令人潤澤好顏色。塗手足,去皮膚逆臚,墜痰,除面斑,止洩。"珍珠雖然性寒,但其實藥性還是比較溫和的,所以內服外塗都可以起到很不錯的美容養顏作用。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一些女性朋友體質偏寒,最好不要長期服用珍珠粉,以免加重寒性體質。

白茯苓也是一味不錯的的美白藥材,《本早綱目》記載:"白茯苓為末,蜜和,夜夜敷之",可用於美白肌膚。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就經常使用白茯苓來美白養顏,並且十分喜愛茯苓做成的茯苓餅,認為其有很高的養顏和養身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