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最近發生的一起令人心疼的事故】4月18日晚上,一個所謂“睡眠引導”微信群裡的聊天記錄,陸續流傳到各個育兒群裡。這位媽媽從下午1點左右在群裡求助,一直到3:03,寶寶出事了。長達兩個小時,寶寶從持續大哭,到喉嚨沙啞,再到沒有聲音,而媽媽從焦急,擔心,煎熬到高興,以為寶寶“解鎖趴睡”了卻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劇。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1. 提前解鎖趴睡完全是無稽之談。

前天上午便看到群裡有傳這件事了,群裡的媽媽們看得都要氣死了。

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我們是否太過焦慮,在育兒這件事上,是否做了太多拔苗助長的事情呢?

三個月的嬰兒,還未能掌握翻身技能,你訓練什麼趴睡呢?

對於還不會自由翻身的寶寶,最安全的姿勢只有仰睡,仰睡,仰睡睡睡……

不管你是美國兒科學會也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好,都反覆強調,對還不會、自由翻身的寶寶來說,最安全的姿勢只有仰臥。

而且睡著的時候寶寶的手喜歡呈投降姿勢上舉到腦袋邊上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是長期以來人類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能很大程度降低不小心

被蒙臉之後的窒息風險,這也是不需要強行糾正的。

我家寶寶翻身之後,都喜歡趴著睡,我看見了都會把他翻過來的……

你有沒有想過,你家寶貝是否真的需要“提前解鎖趴睡技能”??才三個月大的嬰兒,你對他就有這麼多的期待和安排?

2. 及時回應寶寶的哭聲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寶寶的哭都是有原因的肯定是引起了他的不舒適感,他才會哭的,特別是這麼小的嬰兒,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忽略寶寶的哭聲!

而群友們說“不是大哭不用幹預”,還有人在問“嗓子啞了嗎”同時還有人說“我家的白天哭可以延遲”這些哭聲免疫帶娃法不就是傳說中的禍害了整整一代美國人的約翰·華生的“哭聲免疫教育”嗎??國內還有人信這個?

國內瘋傳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等等都是源於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的核心思想,但是這種方法早就被鄙棄了。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 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

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

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用哭聲免疫法帶大的孩子,輕則有睡覺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約翰華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

他自己的兒女成年後都過得不太好,大兒子成了精神分析家卻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自殺身亡。

小兒子一直流浪,不曾過穩定生活。

華生的外孫女瑪莉特哈莉自述,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經歷三次婚姻,她自身也患有雙相障礙,並多次考慮自殺。她在1990年的自傳直接指出了華生將他的理論作為家庭功能障礙的根源的實際應用。而哈莉的呼籲也讓美國人民正視華生的教育帶給孩童的危害!她還和別人成立了美國預防自殺基金會,一生都在為那些遭受華生教育方法戕害的孩子奔走!


而約翰·華生這套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來源於他自己進行的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即小艾伯特實驗。

約翰·華生和羅莎莉·雷納從一所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的艾伯特進行這項研究。

在實驗開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礎情感測試:讓他首次短暫地接觸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頭髮和無頭髮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結果發現,在此起點,小艾伯特對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懼。

大約兩個月後,當小艾伯特剛超過11個月大,華生和他的同事開始進行實驗。

開始時,把艾伯特放在房間中間桌上的床墊上。實驗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處,允許他玩弄揮它。

這時,兒童對白鼠並不恐懼。當白鼠在他周圍遊蕩,他開始伸手觸摸它。

在後來的測試中,當艾伯特觸摸白鼠時,華生和雷納就在艾伯特身後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製造出響亮的聲音。毫不奇怪,在這情況下,小艾伯特聽到巨大聲響後大哭起來,並表現出恐懼。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經過幾次這樣將兩個刺激配對,白鼠再次出現在艾伯特面前。這時,他對白鼠出現在房間裡感到非常痛苦。

他哭著轉身背向白鼠,試圖離開。

顯然,這名男嬰已經將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現在的條件刺激)與巨響(非條件刺激)建立了聯繫,併產生了恐懼或哭泣的情緒反應(原先對巨響的無條件反射,現在對白鼠的條件反射)。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這個實驗導致如下一系列的後果:

  巨響(非條件刺激)出現,引起恐懼(無條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與巨響(非條件刺激)同時出現,引起恐懼(無條件反射)。

  白鼠(條件刺激)出現,引起恐懼(條件反射)。

這個實驗讓人疑惑的是,小艾伯特似乎推廣了他的的恐懼反應,在實驗的17天后,當華生將一隻(非白色的)兔子帶到房間,艾伯特也變得不安。對於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華生戴上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出現在他面前,他都顯示出相同的反應,不過艾伯特並不懼怕一切有毛髮的東西。 [1]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這一實驗讓約翰華生堅信:兒童是可以被訓練的,並由此提出的“嬰兒哭了不能抱”的哭聲免疫帶娃法,孩子的哭對父母都是一種威脅,哭了不抱,這樣父母的養育會輕鬆,寶寶也會更聽話。

華生的實驗結果一出來就轟動了整個教育界、心理學界。那個時候,杜威的實用主義風靡美國,所以人們並沒有在意過程如何,而對得出的結果非常滿意。華生由此成為歐美最負盛名的教育家!

在此基礎上,華生出版了系列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信誓旦旦表示““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一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迅速蔓延開來,畢竟父母都有偷懶思想,每對父母都會有被孩子弄到崩潰的瞬間。既然有“科學”的育兒法又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2009年,Beck、Levinson和Irons想調查該實驗對小艾伯特後來的生活的影響,他們發現該嬰兒已經在6歲的時候死於腦水腫,因此該實驗對其後來的發育的影響無從知曉。)


直到40年後,另一位心理學家哈洛的猴子實驗才證明了當年華生的錯誤。

他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

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布料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布料媽媽的身上。

由此哈洛從理論上正式推翻了華生的結論,身體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是愛最重要的元素。要讓嬰兒身心得到健全發展,必須給予足夠的擁抱和愛撫。而將孩子作為機器培養,則會忽略了孩子的情緒,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壓制了孩子正常的情感表達,精神容易出現問題。

哈洛此後經過多次實驗後總結道:獨立並不是簡單孤立與狠心培訓出來的,恰恰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3.那麼讓我們回到文中開頭說的那件事中,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正確訓練寶寶獨立入睡

正確答案是:不需要刻意訓練。

嬰兒餓了就會哭,困了就會睡,不舒服了就會哭。不管任何哭聲,媽媽都要及時回應,馬上回應,及時去除任何影響到嬰兒舒適的因素。你可能只是掐著表在那裡延遲5分鐘,延遲10分鐘,可以對嬰兒來說,會使她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崩塌,會讓她的整個世界都崩潰。

其實群中的女兒,已經是“神仙級寶寶”,已經可以睡到天亮了。只是需要抱睡5-10分鐘。

5-10分鐘而已啊!

等寶寶長大後,你想抱還不讓你抱呢!


死於監控之下的嬰兒之反思:我們怎樣培訓寶寶獨立入睡的能力?


給寶寶足夠多的呵護和擁抱,時刻明時關注他,給他足夠多的安全感,不餓著,不讓他感覺不舒服,那麼他才可能會感覺這個世界如此安全,如此美好,才會獨立睡去。

每個媽媽都會經歷抱睡,陪睡的痛苦經歷,每段經歷都苦不堪言。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不是寶寶,而是媽媽。

媽媽應該對自己的要求期待降低,見縫插針地補覺,養足精神,才能更好地照顧好寶寶。

一歲之前的寶寶與媽媽是一體的,媽媽應該更多地感覺和專注寶寶的情緒。

多抱著,多撫摸,多陪玩,多跟他說說話。


參考資料

1. Little Albert: A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child. .pubmed[引用日期2019-08-31]

2. Finding Little Albert: a journey to John B. Watson's infant laboratory. .pubmed[引用日期2019-08-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