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期间看我都做了什么?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所有人的工作和学习状态。让大家不得不长时间的待在家里,一时间,所有人都体验了“宅”。

在这个期间,我也经历了一次蜕变。

应该是这么多年以来,被动和主动并行的第一次让时间慢了下来,开始梳理过往的积淀,开始试探着朝另一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3月12日我在千聊平台讲了人生中第一堂课,时长44分钟,我选了一个比较细分的课题:市场调研,这是我从事了10年产品研发工作但又一直缺失的环节,是的,我讲这门课不是因为我是专家,而是我需要学习,通过看各种资料和进行专题学习后,我总结出来了1万2千字的文稿,我坚信“分享是掌握知识最有温度的方式”,就这样有了我的讲课首秀,但我只是有限的分享给了我建的学习小组里。

疫情宅家期间看我都做了什么?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

28号我在微信视频号上发了第一期内容,视频号名字叫“V姐商业干货”,因为跟我的微信名发音比较接近,我最终定了这个名字。

疫情宅家期间看我都做了什么?


在视频号里,我以一分钟的短视频,给大家分享商业、职场知识点,用我的所学所看,转化成现在正时兴的短视频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40多天里,我在千聊讲了两堂课,发布了17期短视频,学完了4门专题课程,每天看市场研报,看别人优秀的文稿,为了方便梳理和记忆,开始学习制作思维导图,不过刚开始做的都是这样的。

疫情宅家期间看我都做了什么?


我发现不管是自己观看还是别人理解都会形成认知障碍,看到有网友说:思维导图都是给自己看的。

我琢磨着一定要打破这个怪圈,于是我开始想办法提升思维导图,偶然发现导图还可以做成竖版的,而且重点标注和视觉效果上都更加清晰,于是开始尝试把之前的导图进行改版,边做边学,现在的导图也耐看多了,已经发布到“V姐商业干货”的公众号,方便大家阅览保存。

疫情宅家期间看我都做了什么?


有时候,为了做出一期短视频,我会集中阅读关于这个领域的几十篇长文章,通过思维导图初稿抓取重点,然后再抽丝剥茧,形成精炼的竖版导图,总结成400字的文稿,最后形成1分钟的视频,呈现在大家面前。

那些在以前我看不懂也不关心的数据和经济专业术语,那些大段大段的文字,在一个用惯了图形思维主导的设计师大脑里,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觉得也变得格外亲切了。

从知识点理解、梳理、写稿、制作思维导图、视频拍摄、后期剪辑,公众号和其他平台的发布等等,都是我一个人完成,这个过程既煎熬又令人兴奋。

煎熬的是我在开始一段新的路程,所有的事物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我要学的东西还太多,深感时间不够用;令人兴奋的也是我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我的大脑异常亢奋。再加之个别作品小有收获,也让我更加有动力。

疫情宅家期间看我都做了什么?

视频号目前还处于灰度测试状态,并未向所有用户开放,数据来看对于新手还算不错,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中,新发的两篇内容估计在本周末也会有明显增长。

疫情宅家期间看我都做了什么?

有四篇在微博上的阅读量也过了2万,其中一篇还过了10万。

视频号发出之后有不少朋友加到我微信请教视频号制作和运营的问题,他们觉得我背后应该有一个团队吧,当知道都是我一个人完成时惊讶不已。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另外一个小故事。

在我高二选文理科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了文科,因为理科不好,自认为文科是我唯一出路。

一次和别人的聊天中,说起我选了文科的事,那人问我:为什么选文科啊?

我答:因为我理科不好。

他用再平实不过的语气说了句:那就应该选理科

我顿时有点懵,以至多年之后每每回想到这句话,都像窥见了心底的那一点微光

虽然这句话并没有改变我当初的选择,但一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要做自己擅长的事,这样能换来更多的认可和价值。

但人生其实就是无数个体验的瞬间,我们可以选择擅长的事单点击穿,也可以把人生看成一个圆,看看哪里凹陷,再慢慢让其饱满。

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去做我12年设计生涯以外的事。那些数据,那些专业术语,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那些深夜还在坚持看资料、画导图、写文稿的“熬”,在我看来,都是我当初选择放弃的“理科”。

我想,所说的人点亮人,当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