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敦煌莫高窟科学文化价值

专家详解敦煌莫高窟科学文化价值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中国古人花了1000多年开凿出南北长1680米的敦煌石窟群;从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到如今的敦煌研究院,一代代“敦煌人”用70余年时间开凿出石窟群中最精彩的12个石窟,把中古时代的繁华之地再现于世人面前。近日,正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的“敦煌:生灵的歌”大型展览,将其中的8个敦煌石窟“搬”到了上海。据悉,这8个石窟以往大部分仅对专业人士开放,所以普通公众即便亲身去敦煌,也未必能看见。展览期间,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樊锦诗于近日做客“上图讲座·大家讲坛”,为读者讲解“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现场座无虚席,不少晚到的读者挤在走廊中听完全场。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4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5个;而这4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讲座中,樊锦诗为读者详细解析了敦煌这片汇流4大文化体系的地域背后的文化魅力,及其所保存的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农业、医药等科学技术的珍贵历史。

  据樊锦诗介绍,敦煌《全天星图》的画法是从12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位置所在,分12段把赤道带附近的星利用类似麦卡托(1512—1594年)圆筒投影的方法画出来,但该图比麦卡托发明此法早600多年,图上共有星星1348颗,是现存世上较古老、星数也较多的全天星图。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445窟弥勒经变农耕图上画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曲辕犁造型,其结构比直辕犁更为复杂,犁地时可以调节犁头的深浅,达到深耕的目的。

  敦煌的木刻雕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刷品为世界上现存较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扉页上雕刻了人物、狮子、器具,刻画精美,刀法圆熟,印刷的墨色浓厚匀称。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的医学、药学已经相当发达,可惜这些著作在宋代以后大多陆续散佚。在敦煌文献中保存隋唐医药典籍达70多种,因而敦煌文献具有无可替代的补佚、校勘价值。如敦煌医药写本《本草经集注》,几乎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敦煌医药文献中既包括医经诊法,也有医药医方、针灸药物。其中《灸法图》有人体正面或背面图,人体图上点记穴位,两侧标明穴位名称,记述病症名称、主治穴位等。

(来源:上海科技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