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判《莊子》:沒有看得透的“人間”,只有看不透的“人臉”

為了進一步說明擁有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等四大所謂的養生的理念的必要性,隱藏在雲深不知處的莊子開始咀嚼俗世,並以故事的形式對其中滋味進行詳細地記錄,旨在告訴人們一句心裡話:我莊子早就看透一切了。而這份記錄,正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人間世》。

莊子之所以會在顏回請之衛的故事上大方地用墨,是因為要借孔子之口說出唯道集虛的思想。而這一思想,對於剖判莊子思想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條價值最高的信息。

剖判《莊子》:沒有看得透的“人間”,只有看不透的“人臉”

許多學者認為,人間世依然是在強調無己。對此,個人表示難以苟同。

我們都知道,莊子在表達逍遙思想時曾說到神人無功。而無功的必然前提,恰恰在於無用。整篇文章中的所有故事,無不是針對神人的,無不是在強調無用之用的。

個人認為,莊子所謂的虛,就是虛己的狀態,即盡力而為即可,不計較失敗與成功。而虛一旦升級為無,就是無己的狀態,即不再追求有用,不再追求成功。這也正是莊子為什麼會把同道中人分為至人、神人和聖人的原因所在。

毫無疑問,強調無功,才是人間世的根本任務。想要做到無己,就必須先做到虛己;想要做到虛己,就必須先做到形就心和——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剖判《莊子》:沒有看得透的“人間”,只有看不透的“人臉”

而回歸到現實中,虛己思想總會被必勝者們拒絕;無己思想總會被有志者們拒絕。而無論是必勝者,還是有志者,必然都是追求有用之用的,必然都是極有可能會成為世內的強人的。所以,個人還是原來的態度:莊子不該極端地誇大世外的高人,更不該極端地輕視世內的強人。

同樣地,莊子也還是原來的態度——譏諷關龍逢和比干的好名,呼籲人們常吃心齋。何謂心齋?答:望峰息心,窺谷忘反,別再刻意給自己施加壓力了——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講葉公子將使齊,其實還是在讓孔子替自己說幾句公道話,還是在強調盡力而為且不計成敗的工作態度。顯然,莊子也知道孔老先生是德之楷模。但不同的是,莊子沒有看出孔德的體系,也沒能靈活地理解具體的內容。

孝之至忠之盛上就不難看出,莊子的孝忠觀才真正是愚不可及的。所謂的不擇地,就是不論立場是非而埋頭盡孝;所謂的不擇事,就是不論事態吉凶而埋頭盡忠。

剖判《莊子》:沒有看得透的“人間”,只有看不透的“人臉”

孔老先生真是這麼做的嗎?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孔子可沒有說三年之後還要繼續保持無改的狀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也並沒有說君無禮,臣也得忠。

不要忘記,在莊子的心目中,真正的聖人永遠都是無名的。所以,如果從莊子的書中去了解名人的事蹟,身為讀者的我們務必要“注意安全”。

講顏闔問蘧伯玉,旨在讓人們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講螳螂怒臂當轍,旨在警告人們不要自不量力;講養虎者死於逆,旨在讓人們知道順昌逆亡;講愛馬不可不慎,旨在告訴人們不要好心辦壞事。總而言之,莊子就是在特寫有用給人們帶來的無限煩惱,繼而引出無用思想的先天優勢。

剖判《莊子》:沒有看得透的“人間”,只有看不透的“人臉”

樹長命,是因為不材;人長壽,是因為常疾。因為不是好材料,故而大樹得以保身、全生,這就是講櫟社樹的目的;因為沒有好身體,故而凡人得以養親、盡年,這就是講支離疏的目的。所以,莊子得出了

神人以此不材神人以為大祥的終極結論。顯然,人間世的要義非常簡單——誰最沒用,誰最有福。

由於所處的時代具有歷史的特殊性,所以莊子在講孔子適楚的時候,藉助狂人的話語,再次向我們吐露一種悲觀消沉的人生態度——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對未來毫無憧憬,對過去毫無懷念。不得不說,對於莊子的遭遇和感受,我們的確應當予以同情和理解。

個人認為,如果身處動盪之世,莊子的書必將是一本最值得隨身攜帶的心靈讀物。透過絕對的立場和絕對的思想,它不僅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精神支柱,甚至還能夠成為所有人的靈魂依託。畢竟對於每一個不幸的人來說,載輕福避重禍都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

剖判《莊子》:沒有看得透的“人間”,只有看不透的“人臉”

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在和平的年代下,臨人以德則是不能的,畫地而趨亦是不能的。我們可以失意落寞,但不能萬念俱灰;我們可以迂迴前進,但不能捨近求遠。

不得不承認,莊子對於一些事物的確看得很透。但是,他所看透的,卻僅僅是自己的一生。同樣是對待人生低谷,老子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呢?答: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顯而易見,面對著劣質的道路與優質的方向,沒有最可取的,只有更可取的。

溫馨提示:原創內容,請勿抄襲;如欲轉載,請標出處。本文圖片源自頭條號正版圖庫,請勿在其他平臺中插入與使用。致敬審閱,歡迎指正!感謝合作,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