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宣传武器?

"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屋顶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激动着全场的观众,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

这是丁玲笔下当年延安群众观看歌剧《白毛女》的情景,还说《白毛女》是农村人的精神食粮。


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宣传武器?

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是一部为响应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时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献礼的民族歌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是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这成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向与指南针。

《白毛女》创作缘起

20世纪40年代初,在晋察冀边区广泛流传着"白毛仙姑"的故事,当时在晋察冀日报社工作的李满天听到这个故事后,将其写成小说《白毛女人》,并托人带给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周扬看后认为这个题材很好, 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歌剧。

因为它借一个佃农女儿的悲惨身世, 一方面集中地表现了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它统治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 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解放区)的光明, 在这里的农民得到翻身。即所谓: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1945年1月, 在周扬的主持下, 成立了以鲁艺戏剧音乐系主任张庚为负责人的集体创作组。张庚、王大化、贺敬之、丁毅等艺术家开始讨论歌剧的人物设计和场次安排, 并决定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帜等人作曲, 导演则由王滨、王大化、舒强等负责。

1945年4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的前一天,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会场座无虚席,连陈赓当时都是站在门口看的。据那晚饰演喜儿的王昆回忆,第一幕结束剧场休息时,导演到后台对大家说:"第一幕很成功,所有的人都拿着手绢擦眼泪。"全剧演完后,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刘澜涛、罗瑞卿等领导和许多代表都来到化妆间看望演员。

《白毛女》首演轰动延安,此后,该剧在延安前后共演出三十多场,机关、部队及群众大都看过。有人连看数次,还有人远远从安塞、甘泉走来观看,成为当时延安的一大文艺盛事。


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宣传武器?

1945年《白毛女》首演剧照

《白毛女》深刻地表现了中国社会变革中农村的基本矛盾,即地主和农民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鲜明地塑造了正面人物杨白劳(意为白白地劳动)、喜儿、大春,反面人物黄世仁(四川话谐音"枉是人")、黄母、穆仁智(四川话谐音"没人智")。

在土改和解放战争中成为一大利器

歌剧《白毛女》在土改和解放战争中产生的巨大作用,这是创作者们始料未及的。土改时,工作组每到一处便先搭台演出《白毛女》,"为喜儿报仇"成为当时最普遍的口号。《白毛女》演出后往往在农民中掀起参军、土改的高潮。此后,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解放战争的进展,《白毛女》在全国新老解放区纷纷上演。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里还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跟战士们一起看《白毛女》演出的片段。


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宣传武器?

1946 年张家口人民剧院《白毛女》演出海报。标明“一 律边币六十元”。

据当时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回忆说:

1946年解放战争中张家口保卫战时,我们联大文工团到怀来演出《白毛女》。当地盛产水果,当我们演到最后一幕时,随着台上群众演员“打倒地主恶霸黄世仁”的口号声喊起,台下突然飞来无数果子,一个果子正好打在我的眼睛上,第二天我的眼成了个“乌眼青”。最可怕的一次是冀中河间为部队演出那次,部队战士刚刚开过诉苦大会就来看戏,也是在演到最后一幕时,战士们在台下泣不成声,突然有一个翻身后新参军的战士咔嚓一声把子弹推上枪膛,瞄准了舞台上的黄世仁,幸亏紧要关头被班长发现了,把枪夺了过去。

这类战士要开枪打黄世仁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屡有发生,以至最后规定战士看《白毛女》时不许带子弹。


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宣传武器?

陈强饰演的黄世仁深入人心

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说:

"46年看歌剧《白毛女》时,我还是个团政委,那时战士看完这出戏,杀敌劲头之高,甚至比我们战前政治动员还有效。”

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发挥的政治效力,也表现在对被俘虏官兵的感化教育上。据早期新闻工作者回忆,1946年3月下旬在张家口看《白毛女》演出时:

"那一次是招待八十几个被俘的蒋军官兵,他们坐在前几排,当演到杨白劳死去,喜儿摔盆,恶汉抢她的时候,这几排贵宾竟哭不成声,后来索性嚎啕大哭起来,连舞台的对话和歌声都听不清楚了。”


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宣传武器?

剧照

一部歌剧感动了党的高级领导,感动了解放军官兵,感动了工人农民,感动了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的人,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打破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革命中去,成为中国告别黑暗、走向光明的重要动力。

《白毛女》产生的说服力、动员力、凝聚力难以估量。多年后谈到这部歌剧时,田汉还发出感慨:"这部戏是为革命立过功的。"或许可以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不仅是因为他们手中有枪,更因为他们手中的枪上有文化,有《白毛女》。

《白毛女》在舆论上赋予了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必要性与正义性,对黄世仁的仇恨转化为对扶持黄世仁的社会制度以及这个制度的代理人蒋介石集团的仇恨。于是,《白毛女》的演出成为发动群众的宣传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