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

「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

【题记-炮灰菌说】

当下心灵鸡汤泛滥,伪善的宽容、不问是非的感恩非常流行,甚至成为麻醉自己、麻醉别人的工具。这种麻醉本常见于历史和政治场域,原属被动麻醉,如今因为逻辑教育缺失,许多人选择主动麻醉自己,压根不用别人招呼。

看看网络上的各种辩论就会明白:但凡有人较真问是非,后面总免不了有人说他小肚鸡肠,不够宽容,劝他为什么不能看开点,不管人家受了多大的冤屈;但凡评价一人功过,也总有人嚷嚷“感恩”,你要是说点负面的,就有人说你心理阴暗。

我甚至认为,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就跟这种无原则无底线的“宽容”有关,以至于容忍一切丑恶,甚至那些十恶不赦之徒,也有人建议你用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这种和稀泥的思维方式,恰恰体现的就是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惯有的逆淘汰。

就拿这小小的朋友圈来说,如果留心观察,我们总会发现一些现象,比如在数个月前,某人曾经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过一篇文章,而今又转发了一次,你倘若去问,对方十有八九会反问你:“咦,我转发过吗?”

又比如你看到有人发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话,过了几天却又在网络上看到相同的语句,更不要说大多数转发词都是直接拷贝文章里的话了(我自己也曾这样干过)。太多人养成了储存碎片化信息的癖好,却从来不去消化它们,因为总有一波更“新鲜热辣”的信息分散着大众的注意力。

我们的行为就像一个个喧嚣的传声筒,可我们的大脑却成了一只只沉默的羔羊。

一个世纪前,当印刷术式微,电视媒介越来越走红的时代,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不无担忧地宣称:“我们将会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科技日益飞速发展,波兹曼书中描绘的电视毒瘾般的魅力已经被网络全盘击垮。或许连他都没预料到,全民狂欢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这究竟是时代的倒退,还是时代的进步呢?

一定有人说,无需庸人自扰。你看,如今网络的公开化、透明化,像一把利剑一样割开了曾经为精英阶层所垄断的知识文化屏障,让每一个人都有权得到来自互联网“爱的供养”;你看,不管是国家元首、意见领袖,还是宅男屌丝、朝阳V姐,都可以痛快地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难道不是一种平等吗?

我以为,与其说这是平等,不如讲这又是一个乱世。水军骂战、人肉搜索、“撕逼”横行,很多人在互联网时代享受到了“皇帝的特权”,但从来没有意识到为其加冕的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莫须有的ID符号并不能让你的人生从此开挂,就像频繁转发文章并不能掩盖你苍白的大脑。你以为你玩转了互联网,实际上你却不知不觉成了互联网的奴役。

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而我们大脑却无知无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今的“碎片化阅读”和“读图时代”。由于新媒体的介入,导致我们现在攫取信息的方式是“秒懂”,根本没有耐心去仔细咀嚼,弄清楚来龙去脉。而“有内涵”,更是演变成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而非纵向的深度内涵或者横向的思维链接。

带着这种缺乏锻炼的脑部神经,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真的能够有独立判别的能力吗?我们发表的意见真的是出自内心,抑或是人云亦云?

诺依曼曾经提到过“沉默的螺旋”理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个观点继续发展,就出现这样的现象: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在互联网世界中,主要意见很可能是一种趋同的意见,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中人们所表达的观点。

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抛弃互联网,集体回到故纸堆,这和《三体》中被智子锁死的文明有什么区别。媒介本身无好坏之分,是有其正面或者负面作用的。正如我这个算是信息通信行业的资深人士个人所认为的,“新媒体”或者“互联网+”“跨界”等等,远非像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无所不能,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商业的噱头,而不是社会的必然趋势。

当我们为自己成为一个个喧嚣的传声筒而狂欢时,其实我们的大脑已经成为了一只只沉默的羔羊,面临着任君宰割的命运。

【炮灰菌任性歪楼】

插个《沉默的羔羊》点评

「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

在擅长剖析人类心理的汉尼拔医生心中,他曾以为史达琳是受过亲戚虐待或想逃离贫困的童年,令他万万没想到的史达琳痛苦的来源则是一群沉默的羔羊。她为生灵涂炭而悲痛,愿意舍弃一切去解救它们。

在这颇具宗教意义的故事中,汉尼拔被史达琳的震撼,对史达琳改观。

至此,汉尼拔眼中会含泪水,两人的关系开始转变。

汉尼拔在越狱前,所画的那幅画,也证明了炮灰菌的这个观点。

「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

在汉尼拔眼中,史达琳就像一个圣母怀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抱着小羊。

当我们为自己成为一个个喧嚣的传声筒而狂欢时,其实我们的大脑已经成为了一只只沉默的羔羊,面临着任君宰割的命运,我们的史达琳又在哪里

「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

【正文开始-摘自《收获》2016年6期】

励志与忍辱

by杨争光

「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

写了几篇和“小故事”有关的文字,竟有人点赞,意外之余,也颇有些小欣慰。一有欣慰,就有些把持不住自己了,想再来几篇。我的城府之浅,由此可见。

这一回,想说的是“励志”。先把小故事抄在下边: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

是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截出来的,著名的“胯下之辱”。在语言系统中,是一个成语;在历史叙述中,则是一个典故;在文化和教育中,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核心是要“忍辱”。为什么要“忍辱”呢?仅凭上面的那一段,是不够的,不完整的。有个完整的白话文版本在这儿,网上搜的:

淮阴侯韩信,淮阴县人。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善行可以推荐做官,又不善于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别人都很厌恶他。(“性钓鱼于淮阴”的“性”,应是“信”)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韩信一次到市集去,被一个屠户欺辱,挑衅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就真地趴在地上,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整个集市的人都嘲笑韩信,以为他胆子真的很小。后来被萧何推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郑重地封韩信为大将,再后来韩信因为辅佐汉王刘邦成就霸业的功劳,被封为齐王。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书写,在这儿被浓缩成一个“忍辱”与“拜将”的励志故事。用心明了,逻辑清晰:先有“忍辱”之因,后有“拜将”之果,就像有春种就会有秋收一样。

是谁最先把司马迁的历史叙述截下来浓缩成这么一个励志故事送给我们的?我不知道,需要专门家的考证。

我不放心我对这一励志故事的解读。我怕我会曲解励志故事编撰者的用心以及其特别的逻辑。我用手机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度”出来这么一段文字:

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忍,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慌的气度,就要忍得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胯下之辱,占国之欺,争锋之伤……也许还要承受历史的骂名,但他们无怨无悔。

杀父之仇,忍!

夺妻之恨,忍!

占国之欺,忍!

争锋之伤,忍!

我真有些毛骨悚然了。这一类的励志故事,好像要培养恐怖分子一样。在这一串的“忍”中,胯下之辱的“忍”应排在末尾,相比前边的那几个,实在算不得“辱”,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还是说“胯下之辱”吧。依上边的引文,我对这一忍辱励志故事的解读应该大致没错。然而,远远不够,“忍辱”不仅和“拜将”有其因果,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度量,一种境界。相形之下,我的解读实在有些修养不到,度量太小,境界低下。

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非君子不能硬装,也就只能以小人之心来看这励志的“胯下之辱”。

比如,以我的小人之心,怎么也看不出当下的“忍辱”和将来的“拜将”之间会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依司马迁的原文,当时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确实是有些“怯”的,“忍”是因为“怯”。如果他知道自己将来会被“拜将”,他还会不会甘受小混混给他的侮辱呢?如果把这里的“忍”说成一种修养、度量、境界,就是对“怯”的美丽的装潢!

还有,我有限的阅读和现实经历给我的教育是,绝大多数的受辱者并没有韩信那么幸运,是一直忍辱到死的。先忍辱而后官,先受辱而后荣,不能荣不能官的是绝大多数,在终生的受辱中靠着“后荣”和“后官”的梦想,直至忍辱而死,死前还要以先忍辱而后官、先受辱而后荣的故事为子孙励志。这样的励志,可称之为中国人的千年之梦,荒唐而滑稽,几近一个黑色幽默。

忍辱!忍辱!

这样的励志故事,几乎历代都有,穿戴不同,裹的是相同的肉身。也有想不开的,就辱极而亡,为后人怜。或发疯,为后人笑。也有愤然而起的,就成为暴民,为后人诟,为后人嗤。

还有,受辱成为习惯,受辱者很可能会不觉其辱。

我有限的阅读和现实经历给我的教育是,如果是皇帝老儿的胯,匍匐钻胯者还会因此而满脸生辉,两眼放光的。旁观者呢?经常的情形是,因为想匍匐而不能所生的羡慕嫉妒恨。这在鲁迅先生笔下的我们亲爱的阿Q那里就有。何以如此?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出的民族性格,使之然也。

我们也有“中华民族不可辱”的教育,大概是针对外敌而言的。对自己的同胞呢?似乎是可辱的。

比如韩信之于那一帮小混混;比如夺妻的恶棍、杀父的凶手。难道我们的忍辱励志有内辱和外辱之分?外辱不可忍,内辱就可以么?不但可以,还能忍出一种修养、一种度量、一种境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忍辱逻辑?

胯下之辱可忍,争锋之伤可忍,夺妻之恨可忍,杀父之仇可忍,占国之欺可忍,如此等等的忍,还有没有边界?拥有了这种没有边界的忍辱,其修养、度量、境界还是不是人的修养、度量、境界?猪在挨刀绝命的时候,可是有反抗的嚎叫的!难道我们的忍辱教育要让我们比猪还不如吗?

我总觉得,让韩信钻裤裆的那些小混混,和达官贵人们依势欺人的儿子孙子们,古时称为“纨绔子弟”,现在称之为“富二代”或者“官二代”有些气味相投。我实在有些怀疑,这样的忍辱励志,是那些曾经忍过辱而后成为达官贵人的所谓“人上人”送给我们的。他们把“胯下之辱”从《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截出来,浓缩成励志故事,看似励志,实为训诫。

这样的忍辱教育,很可能就是他们为了在他们施辱于人的时候,让受辱者甘受其辱,甚至不觉其辱。这样的忍辱教育,似乎给小人物指出了一条能够至达成功的路径,但对绝大多数的忍辱者,怎么看都像一剂迷魂汤:天下太平,有辱就忍着吧,忍着往上爬吧,爬上来的有种,爬上不来的继续忍——忍死你!

我实在有些想不来,以“胯下之辱”作为励志故事,我们的关注点为什么从来都在“忍辱”与“拜将”的韩信,而要忽略和放过施辱于韩信的那些小混混?辱,耻辱,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解读和指认?真正耻辱的到底是施辱于人的混混,还是甘愿受辱的韩信?

没有边界的忍辱,即使不是故意,也是一种纵恶。

一味地放任恶行,即使不是故意,也是恶行的同谋。

我们在实施忍辱教育的时候,经常会用一句俗语“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不忍,刀就会落下,伤及于心。如果这里的“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心脏,而与我们常说的精神、心灵有关的话,一味地忍辱,刀就不会落下,伤及我们的“心”么?忍与不忍,到底哪一个更有利于“心”的护卫?

自己遭辱,能忍,看到别人遭辱就应该更能忍了。如此的忍,忍出来的人格,以至于民族性格,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与性格?

「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深度」励志与忍辱:喧嚣的传声筒与沉默的羔羊

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

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刻有德国神学家马丁·尼莫拉的一段忏悔文:

在德国,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我以为,无论是内辱还是外辱,当“忍辱”失去边界的时候,马丁·尼莫拉的忏悔文中描述的情景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抗日战争时期,五六个日本兵、五六杆枪就可以对两千多个中国民众实施屠杀,且能够成功,与我们长期的这种忍辱教育塑造成的民族心性有没有关系?

至于内辱造成的伤害和人道灾难,用不着我说,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大概也还会有的。

励志!励志!

我们还有许多的励志故事,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好像要鼓励我们自残一样。

忍辱的励志,是否也散发着一股自残的气味?

励志故事是励志教育的组成部分,关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塑造。我们需要励志故事,也需要警惕那些掺进了“三聚氰胺”或“苏丹红”的励志故事。

给食品加“三聚氰胺”和“苏丹红”不正是骗子的所为么?

在食品,无论有形无形,我主张安全第一。

作家简介

杨争光,1957年生于陕西省乾县,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著有《黑风景》、《赌徒》、《老旦是一棵树》、《棺材铺》、《驴队来到奉先畤》,长篇《越活越明白》、《从两个蛋开始》、《少年张冲六章》等小说,十卷本《杨争光文集》。电影《双旗镇刀客》、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总策划。曾获庄重文学奖。2007年,杨争光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影视编导方向导师。

【最后的炮灰菌心声】

好吧,总结的再好,现实中炮灰菌还是不敢做个啥都巴拉巴拉一通批判的人

个人觉得原因有三:

1,有时是否对错根本不重要,互相尊重,相处愉快舒服是第一位的;

2,周易第六卦:讼,有孚,窒,惕,中吉; 终凶。字面解释,与人争论,要开诚布公,赶紧打住,需要警惕,不然结果不妙。一句话,凡是争论,最后都没好果子吃;

3,人丑,多吃菜少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