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偏愛的死得最慘,被冷落的卻活得最燦爛—王的女人,真心難當

司馬遷說的:自古以來,凡是能當開國皇帝或是繼承大統的皇帝,不只是因為自己品德才能厚實,還因為依靠了婚姻裙帶關係的親戚力量,比如後宮妻妾,女婿,親家的父兄叔侄等。通過這些盤根錯節的蔓延關係,皇室就能聚集一股強大的核心勢力來維護江山的穩固。

女人對於一個皇室的興衰十分重要。皇帝及其王室們通過婚姻關係的陰陽結合來獲得非同父子兄妹的親切之情,他們利用女人來繁衍後代讓家族人丁興旺不衰,通過女人的親屬來獲得更多守護江山的人力。所以會出現一個好女人能旺一個朝代的現象,比如夏和殷的興起是因為有塗山氏和娀(sōng])氏侄女,也會有一個壞女人也能毀掉一個王的情況,比如商紂王的被殺是因為太過寵愛蘇妲己。

因此自秦朝開始,皇帝們就十分重視對這個女人團隊的管理。他們給這個團隊取了個大氣的名字——後宮,接著又給這個團隊的成員做了詳細的職責劃分和相應的崗薪制度。

我們來看一下:

被偏愛的死得最慘,被冷落的卻活得最燦爛—王的女人,真心難當

蚯蚓君根據《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上下》而制

六宮粉黛,佳麗三千。

每一個成為王的女人,無論她們是否有野心,從踏入後宮那一刻起,她們職責最核心的KPI 就是誕下龍子,並幫助兒子晉封太子,最後成功上位皇帝。而皇太后的這個最高領袖,是她們勾心鬥角,拼個你死我活的終極目標。

那些想要在如此激勵的競爭中活得好活得久的女人,沒有點頭腦是相當難的。而最終能勝出成為皇后或者皇太后的那一個,沒有強大的政治手腕以及人脈關係,那更是不可能的。

所以呂后做為漢朝開國國皇后,相貌不及其他夫人,脾氣不如其他夫人好,最後還在劉邦幾度要廢太子的危機下,仍能守住太子繼位而成為太后,甚至一度把權稱治,她的手腕及政治才能當然是其他妾室不可同日而語的。

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劉邦的後宮團中,命運最極端的兩個夫人,是如何與呂太后交鋒的。

被偏愛的死得最慘,被冷落的卻活得最燦爛—王的女人,真心難當

第一位:被呂后砍成人彘的戚夫人,到底有多傻。

戚夫人是劉邦當漢王后在定陶得來的絕色美女。她能歌善舞,充滿文藝女青年的氣質,所以很受劉邦的寵愛。劉邦在外打仗的那幾年,一直帶著戚夫人在身邊,而把年老色衰的呂后留在家裡。呂后常年見不到劉邦,心中自然對戚夫人生起滿滿的恨。奪夫之恨,沒哪個女的受得了。

後來劉邦覺得劉盈太過軟弱不像他,就想撤掉劉盈的太子頭銜給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遭到大家反對後,戚夫人就日夜守著劉邦啼哭,天真的她以為只要劉邦心軟就可以了。

而呂后卻不這樣,她找來張良出謀劃策,又對周昌力爭不換太子感激涕零,拉攏人心。最後所有的勢力都站在劉盈這邊,劉邦意識到更換太子是不可能了,只能與戚夫人相擁而泣,用楚歌楚舞來表達兩人心中的意難平。

大勢已定,劉邦只能找到來周昌來保護劉如意,但呂太后心中對戚夫人的奪權之恨卻更為強烈了。

呂后上臺之後,立即開始收拾戚夫人。她把戚夫人幽禁在永巷,並剃光她的頭髮,讓她脖子帶著鐵拳,穿著罪犯的褐色衣服幹舂活。此時的戚夫人要是稍微有點腦袋,都該為了劉如意而低聲下氣,不要再去冒犯呂太后。可她偏偏還要唱出那出那幽怨的歌聲:

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

呂太后一聽,更怒了:“你莫非還想依靠你的兒子重出天日嗎?”

往日仇恨一股腦全部湧上呂太后的心頭,她立刻召來劉如意把他毒死於劉盈的御榻之上,又砍去戚夫人的手腳,挖掉她的雙眼,燒掉她的耳朵,毒啞她的嗓子,把她丟在茅草之類,苟延殘喘了7天才斷氣。

戚夫人之所以會落得如此下場,不僅僅是因為呂太后這個對手太過毒辣,也怪她自己頭腦簡單,智商為零。一個女人光靠美色上位,啼哭取寵,外無重臣相助,內無政治手腕,她就該有自知之明,還去爭什麼太子之位呀!

被偏愛的死得最慘,被冷落的卻活得最燦爛—王的女人,真心難當

相反的,讀《道德經》的薄氏就聰明多了。

第二位:被劉邦冷落的二婚夫人薄氏,讀《道德經》最終無為而成大為!

劉邦和這個薄氏的結合有點顏色。

薄氏本是魏王豹的宮女,許負算命說薄氏會生天子,魏豹就立她為姬,並與楚國聯合攻漢。劉邦的大將曹參收拾了魏豹後,把他的女眷都收入漢宮,薄氏被分到織衣房。豹死了,劉邦來到織衣房,發現薄氏頗有姿色,就將她納入後宮,但卻很久都沒有臨幸她。

薄氏之前有兩個好朋友,管夫人和趙子兒。三人相曰:“先貴勿相忘。”後來兩人先被漢王臨幸。劉邦當漢王的第四年,坐在河南成皋靈臺,管夫人和趙子兒在旁伺候。兩人笑談起當年的“苟富貴無相忘”之約,被劉邦聽見了,深是同情薄氏,當晚就召薄氏伺寢。

薄氏是很聰明的女人,開口就對劉邦說:“昨晚妾身夢見真龍覆在我胸前。”劉邦馬上就說:“是大貴的徵兆。我來幫你實現它。”於是薄氏就有了身孕懷上了劉恆。生下劉恆後,劉邦幾乎再也沒召喚過她了。

後來呂太后把戚夫人之流被劉邦寵信的女人都幽居起來不得出宮。但因為薄氏被劉邦冷落多年,呂后對她也無愛無恨,所以放她出宮去代國與兒子劉恆在一起。

多年的宮中生涯讓薄氏明白了一個道理:身在宮鬥劇中,只有清心寡慾,無慾無求,才能保全性命。所以當她來到代國後,一心研讀《道德經》還時常勸解劉恆要無為而治。

地僻偏遠,人無野心,自然很容易被人遺忘。

呂太后全然不會想到她的皇太后之位會由這個默默無聞的薄氏來繼任,所以放鬆了對劉恆的打壓。

呂太后去世後,劉邦當年的舊臣和擁護劉氏江山的諸王合力剷除了呂氏一族。在更選新皇帝時,他們點名指出:劉恆仁孝,薄氏賢惠善良。所以擁立劉恆為漢文帝,薄氏就應了許負的掛,成了薄太后。

人說母賢子孝。在薄氏的影響下,劉恆做了一個仁孝的皇帝。他重視農事耕種,關懷鰥寡孤獨,時常大赦天下,把被呂后攪亂的漢朝給撥正了,並開啟了為後世稱讚的“文景之治”時代。所謂的一個好女人,興旺一個朝代,當如是也!

被偏愛的死得最慘,被冷落的卻活得最燦爛—王的女人,真心難當

第三位:漢朝第二個皇后,被呂太后這個狼外婆坑死的苦情女——張嫣。

劉盈當上皇帝后,呂太后為了擴大鞏固呂家的勢力,把劉盈親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張嫣娶來做了劉盈的皇后。所以,劉盈既是張嫣的親舅舅,也是張嫣的丈夫;呂太后既是張嫣的外婆,也是張嫣的婆婆。

呂太后對此親上加親感到十分滿意,對張嫣的肚子十二分的厚望,期望她能生下一堆的孩子。張嫣嫁給劉盈時才11歲,呂太后萬般方法用盡,張嫣終究未能生下一子半女。呂太后只好設法讓張嫣嫁懷孕,把一個美人生的兒子搶過來充足張嫣的孩子。沒幾年,劉盈死了,張嫣的養子繼位,但由於呂太后仍然稱制把控朝政,張嫣只能繼續是張皇后。

後來兩個少帝死了,呂太后也死了,劉恆做了漢文帝,呂黨被清除。張嫣雖免於一死,但受牽連被廢黜幽居北宮。十七後病逝,年僅40歲。

生於皇室,被皇權所用,身為一個女人,她沒有得到過夫妻的親情,沒有享受過兒女之情,唯一相連的祖孫情也不過是政治的戲碼而已。張嫣這一生,是悽楚悲哀的。

被偏愛的死得最慘,被冷落的卻活得最燦爛—王的女人,真心難當

其實在漢宮裡,有影響力的女人還十分多,比如竇太后,衛夫子,王政君等,她們都是以一個女人的力量,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甚至於整個漢朝的命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