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張良姜子牙誰才是最強謀士?

富元製作


  • 何謂最強謀士,一定得具有安天下之術,治天下之才以及最後得以善終之能。古往今來,各朝各代謀士何其多。但真正能做到極致謀士的能人並不多。既然聊到了這個話題,本人就淺談一下劉伯溫,張良,和姜子牙這三位頂級智囊誰才是最強謀士。不足之處,還望多多指教。
  • 首先說一下劉伯溫。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極具才華,是明朝著名的哲學家、謀略家、文學家、軍事理論家、易學家、天文學家等。後面一串稱呼也是名副其實,並不是徒有虛名的。今天重點說的是謀略。公元1360年,劉伯溫正式被朱元璋聘至應天(南京)任謀臣。劉伯溫為朱元璋提供了好幾處關鍵性的軍事策略,如先滅陳友諒,與張士誠、方國珍暫時妥協,避免兩線作戰。後再逐個殲滅,張士誠、方國珍等勢力。後又為朱元璋謀劃制定北伐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其間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實有定策之功。劉伯溫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發揮了智囊的作用,有巨大的貢獻。明朝建立後,施德政、得民心是劉伯溫治國思想的核心。並參與制定了《大明律》,明確指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對後世的法律制度走向客觀公正以及進步都有重大影響。不過,劉伯溫雖才華蓋世,胸有韜略,卻不是政治家。他是一位性情中人,嫉惡如仇,秉性剛正,所以在薄情寡義的朱元璋時代註定有一個悲劇的下場,想善終太難了。所以說,劉伯溫平天下,治天下都沒問題,但結局很無奈。
  • 其次說一下張良。張良,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謀臣,漢高祖劉邦能得到天下,多虧了“三傑”蕭何,張良和韓信。劉邦稱讚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已自己獨特的眼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極具前瞻性的佈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成為歷朝歷代謀臣的表率,“吾之子房也”也成為後世謀臣裡的極高榮譽稱號。公元前209年,張良開始跟從劉邦征戰天下,從獻計先楚入關,再到鴻門宴收買項伯助劉邦全身而退,這只是張良略施小計而已。接著,靠張良的“明燒棧道”和韓信的“暗渡陳倉”,劉邦很快就平定了三秦,為後來的“楚漢之爭”最後的決戰爭取了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在與項羽的決定勝負的戰役中,劉邦採取了張良的計策:聯合彭越,勸降九江王英布,配合韓信逐步圍殲項羽。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一代英雄楚霸王就是這樣被慢慢消滅掉的。後來“借著諫阻分封”,穩固了朝野局勢;“虛撫韓彭”,暫時授予韓信,彭越為王 ,安撫一下,使這兩位全力以赴,最終全殲項羽;
    “勸都長安”,這是步戰略佈局,使大漢免受北方匈奴入侵,為回來的漢武帝徵匈奴贏得了足夠長的準備時間和空間;“雍齒封祿”則很好的解決了漢朝開國功臣爭相索要功祿的吏制管理問題;“四皓保太子”則解決了劉邦接班人員的題,使呂后大為欽佩。羅列了這麼多,就是證明張良無論是用計謀助劉邦得了天下,還是用才幹治理國家,都是出類拔萃的,不愧是“帝師”啊!但讓後世來人最為稱讚他的是其“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洞察力以及“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帝王哲理,使其得以善終,並遂青羽化仙之夢。可以說,張良是古代謀臣裡最成功的代表人物。
  • 最後聊一下姜子牙。姜子牙,也叫(呂尚),商末周初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周朝開國元勳,被民間稱為“姜太公”,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自古就被尊為“百家宗師”。聊到姜子牙,首先想到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據史書記載,姜子牙少年鬱郁不得志,直到72歲時渭水垂釣碰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姬昌,從此開始跟隨姬昌走向興周滅商的道路上。姜子牙精通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治國安邦之道,幫助周文王以及後來的武王姬發勵精圖治,積善修德,明道行仁,提倡生產,訓練兵馬,進而討伐商朝,最後在“牧野大戰”中大敗商紂王,結束了六百年的商朝。商朝滅亡後,姜子牙同武王,周公旦商議後決定“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樣,姜子牙被分封到了齊國,成為齊國之父。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使齊成為了大國。當然,姜太公最主要的成績還是軍事謀略方面,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的《六韜》,所以說姜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後來的著名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把太公《六韜》當做必修的課程加以學習和研究。即是是現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諸多領域也紛紛向《六韜》所學習和借鑑。姜子牙活了139歲,真正的壽終正寢。
  • 所以說,姜太公的才是真正的最強謀士,張良次之,劉伯溫就差了點。

史客不輕鬆


最強的應該是張良吧。

這三人很有意思。

用三位武俠巨匠的風格來比喻:

姜子牙是古龍,出場就是高手。

劉伯溫像梁羽生,還有自己的理想和堅持。

1,張良

張良有點像金庸筆下的人物,有成長過程,中二時期曾經僱傭大力士想著砸死秦始皇。

蘇東坡說這時候的張良是: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

他本來是伊尹姜子牙之類的謀略大師,卻幹荊軻專諸的活,真的大材小用。

大約當時的隱士黃石公都看不慣了,出面指導他一下。

遇到黃石公後,張良忽然開竅了,逐漸變成了謀聖。

蘇東坡說張良遇到黃石公這事兒說,其事甚怪,且其意不在書。

蘇東坡猜想黃石老人未必是傳授張良什麼奇門遁甲太乙神數或者兵法,而是傳授給他一種方法。

一種在亂世生存的法則,這種方法大約就藏在撿鞋當中,這是黃石公給他上的第一課,就是隱忍。

受一點委屈就拔劍而起的只是匹夫之輩,真正的牛人第一是要能忍。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此前的張良因為沒有認識到忍這個字,才會僱人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

遇到黃石老人之後,張良的人生似乎開了掛,一夜之間似乎從一個孩子成長為絕世高手,就像郭靖學會降龍十八掌,從新手村的懵懂少年,成長為郭巨俠。

張良開始在秦末楚漢間遊走,慧眼識珠相中勢力很弱的劉邦,幫助劉邦從弱到強,七年時間劉邦從一個亭長成了大漢皇帝。

張良的智慧在於審時度勢,判斷形式,快速幫助劉邦制定應對策略,他的很多策略都是有頭有尾,比如鴻門宴。

鴻門宴上他看透了各種危險,運用各種應對策略,最後劉邦安全撤走後,他還幫助劉邦善後。

可謂善始善終。

張良的結局也很好,漢朝建立後,他開始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自汙,只有張良平安落地。

2,姜子牙

姜子牙有點像古龍筆下的人物,出場時候已經是高手了。

姜子牙祖上也是貴族,到了他這一輩沒落了,他曾經在商朝為官,後來感覺到商朝要不行了,所以離開朝廷,去各處遊說。

後來在渭水垂釣,遇到了周文王。

司馬遷在史記中採用了兩種說法,一個是周文王在渭水遇到姜子牙,高興的說:

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

還有一種說法是,周文王被囚禁羑里,文王的大臣散宜生等人知道姜尚有大才,於是在渭水邊請姜子牙出山,求教解救文王的策略。

姜子牙畢竟在商朝為官多年,他讓文王的大臣備了珍寶美女,告訴他們送給誰可以打通關節,西伯侯於是被放了出來。

姜尚長期在商朝為官,對商朝的情況很熟悉,既然紂王沒有搞死西伯侯,西伯侯就決心搞死紂王。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

姜子牙年紀大,計謀很多,對商朝又熟悉,所以成了周朝滅商謀士,文王死後,他幫助周武王策劃滅商。

當武王準備伐紂時,按照慣例要進行占卜,但是燒了烏龜,卻顯示不吉。


造反這事風險很大,周朝群臣見烏龜都說不吉了,都開始打退堂鼓了,只有姜子牙力勸周武王出兵。

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後世姜子牙以神算出名,但是歷史上的姜太公卻以不信占卜獲得成功。

商周牧野之戰,紂王戰敗,鹿臺自殺,周朝獲得勝利。這次勝利其實是姜子牙堅持的結果,他早就預判了商朝的滅亡。

姜子牙是商朝的小官,因為看到了一個可以滅亡商朝的機會,於是在他的堅持下,周朝代替了商朝。

所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3,劉伯溫

劉伯溫其實沒有民間傳說的那麼神。

劉伯溫被朱元璋請出山,是一個打包銷售的過程,朱元璋當時請的是浙東四先生:劉基、章溢、葉琛,宋濂。

劉基還想象諸葛亮一樣,裝一把高人,讓朱元璋來個三顧茅廬或者渭水拉車的把戲。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

但是朱元璋要飯出身,啥樣的流氓沒見過,直接不尿劉伯溫的矯情,派人拿著尚方寶劍來請劉伯溫。

意思很明顯,或者你出來為我老朱服務,或者我的寶劍為你服務。

劉伯溫很聰明,一看就懂了,馬上來覲見朱元璋,獻上了《時務十八策》。

朱元璋為這四個人建了別墅,取名禮賢館。

劉伯溫為朱元璋建國出了很多主意,但是,相比於姜子牙張良,劉伯溫不是不可替代的。


當時朱元璋手下人才濟濟,他自己也是牛人。


即使沒有劉伯溫朱元璋依舊搞定天下。

民間傳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但是劉伯溫真的不如諸葛亮張良姜子牙那樣不可替代。

所以劉伯溫有點像梁羽生筆下的大俠,有自己的理想,他想像諸葛亮張良那樣被謀主重視,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朱元璋姓朱不姓劉。

劉伯溫結局也是三人裡面比較慘的一個,滅紂成功後姜子牙被封到齊國,齊國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

張良在漢朝建立後,隱居,得了善終。

大明朝建立後,劉伯溫也想學張良,回老家隱居,但是,胡惟庸一封奏摺劉伯溫又誠惶誠恐的回來了,胡惟庸的奏摺中說:劉伯溫老家有帝王之氣。

看到奏摺,朱元璋二話沒說,把劉伯溫的工資斷了,嚇得劉伯溫趕忙進京謝罪,為了打消朱元璋的疑慮,呆在京城,不敢再回家隱居。

三個人對比一下,劉伯溫晚年生活,算是過得的最鬱悶吧。




薛白袍


我覺得是張良。

姜子牙、張良、劉伯溫被稱為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謀士)名相”,這三人的功績都非常的。都是開國元勳。

一、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又名姜尚,別號飛熊,商末周初人,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相傳姜子牙因仕途不順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直到72歲時才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後又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最高軍事統帥、首席謀主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軍事家、韜略家與政治家,一代名相。

謀士名相姜子牙

二、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傳為漢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也有說為父城(今河南寶豐)人。張良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成為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張良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後,張良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鳥盡弓藏的下場。張良在去世後,諡為文成侯(也稱諡號文成),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千古流芳。

巨謀張良

三、劉伯溫

劉伯溫(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名基,諡曰文成,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是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年青時即學識淵博,“通古今之變”。初時,效力元朝,後因不滿其腐朽統治,從而走向反抗,為大明江山創立出謀劃策,立下不朽功勳。

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民間傳說,劉伯溫曾作詩:“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意思是我伯溫要比你諸葛亮強百倍。你諸葛亮再強,不過是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一統天下。

傳奇謀士劉伯溫


秦末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所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張良。張良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

所以我覺得張良算得上是第一謀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