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看“網遊”?該怎麼應對“網遊”?

家長怎麼看“網遊”?該怎麼應對“網遊”?

前幾天,人民日報網發佈的一段視頻火了,一位媽媽在QQ群裡用粵語+普通話咆哮如雷!

這個視頻幾乎引發了一場論戰:

一方面,這位女家長在遊戲群裡情緒非常激動,言語也很激烈,甚至因為沒有控制住自己而失聲痛哭起來:兒子還在上初二,因為沉迷於手機遊戲,考試成績都不能過平均分,為了打遊戲三更半夜不睡覺,該家長怒吼為什麼要拉她的兒子進群,並要求群主現身出來……

另一方面,群友回覆這只是有共同愛好興趣的人,一種自由交流的方式,大家一起交流遊戲的心得和技巧,並不帶有任何強制性……

雙方講得都有道理,都在講述自己的道理。

代溝,就是站在我這邊,你是錯的,站在你那邊,我是錯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首先,我們先看看什麼是"遊戲",遊戲有什麼意義。

每個人年少時,都離不了"遊戲"。只不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遊戲方式,年長一些的有跳方格、打沙包、推鐵環、頂獨拐、下棋,中年一些的有貪吃蛇、街霸、坦克大戰、踢球、乒乓球,再年輕一點的有紅警、三國、卡丁車、魔獸、大話西遊,現在孩子們有CF、吃雞……花樣繁多,舉不勝舉。

每一個遊戲,都不僅僅是孩子在簡單的玩耍。每一個遊戲對孩子都有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沒有什麼東西會是十全十美。我們作為家長,得先去認識和了解這些東西,才有能力和智慧去引導孩子好好走它自己的成長之路。

可以說,從一出生"遊戲"就陪伴著我們一起成長。先看看遊戲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從兒時開始,孩子們爬來爬去找皮球,鍛鍊了四肢力量和協調性;再長大一點,各種跑跑跳跳的遊戲,進一步強化四肢力量並且鍛鍊心肺功能,和小夥伴一起做遊戲陪養協作互助、團隊精神,格鬥遊戲鍛鍊眼手反應,策略遊戲培養大局觀……

只是,遊戲的方式在變化,以前是玩個泥巴、做個木頭槍、下河游泳、上樹抓鳥,現在似乎只有電子遊戲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原因是生活環境的改變:大家以前住平房,四鄰五舍都很熟悉,孩子隨隨變變就能找個年齡相仿的玩伴,一起約著就能在門口玩一天。現在大家住樓房,除了對門鄰居,我們幾乎和別人家沒什麼來往,孩子們在周圍很少能找到幾個夥伴。

另一個原因是獨子:家裡只有這一個小寶貝,孩子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家長也不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出門去玩,摔倒受傷怎麼辦?被車撞了怎麼辦?孩子的生活空間似乎只有家裡和學校,孩子像籠子裡的鳥,圈於一隅,孩子們很可憐,他們沒有什麼玩耍的東西。

再一個原因是情感需求:孩子們隨著年齡增長,生理上必然產生情感需求,比如團隊精神、兄弟情誼、成就感、情緒激動時候腎上腺素帶來的顫抖……可悲的是,這些體驗,已經很難從實際生活中感受到。

遊戲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遊戲,怎麼樣才能讓孩子不沉迷遊戲呢?

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孩子在電子遊戲裡能獲得什麼。

這就不得不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四大心理需求:

第一條、合理的物質需求:相信大部分家庭都能滿足,這一條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

第二條、朋友的交往需求:前面提到了,孩子們兄弟姐妹少、鄰居少,在學校只有下課時候能和同學打打鬧鬧幾分鐘,甚至,有了學校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起見,會禁止學生大聲喧譁、打打鬧鬧。孩子回到家裡,面對的都是成年人。他從生活中獲得"朋友"的方式太少。

第三條、對異性關注的需求:這一條几乎和第二條一樣,除非學習特別優秀或者有明顯的一技之長,普通的孩子很難能感受到被異性關注。

第四條、獲得幫助的需求: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衣食不缺,生活中需要"被幫助"的情景也很少出現,所以獲得幫助的需求,也很難被滿足。

電子遊戲,尤其是網遊,恰恰能提供這些心理體驗。

網絡遊戲有許多種類:動作、冒險、模擬、角色扮演、休閒和其他,他們各有幾十種分支,套一句廣告詞:"總有一款適合你"!

孩子們在網絡遊戲中,需要組隊、需要找幫會,會從裡面認識到遠在天邊的人,大家從不認識,到一起打怪、一起築城、一起進攻,一起經歷許多事情。慢慢的,周圍就積累出來一個朋友的圈子。

網絡上的朋友,年齡差距、距離遠近、男女性別、貧富差別都不再是交朋友的障礙,"我的朋友遍天下"尤其對男孩子,幾乎有致命的吸引力。

設想一個常見的遊戲畫面:大家一起組隊打怪、幫會戰爭,會有協作、任務分派,扮演戰士的血厚肉厚,擋在第一線對經受對方的狂轟亂炸,和刀刀見肉的戰場廝殺;體力弱小的法師和術士藏在遠處醞釀強大的技能,給大家提供防護或者遠程攻擊,整個戰鬥畫面絢麗多彩,聲光撼人。經過了幾分種,甚至幾個小時的戰鬥,打遊戲的人精疲力竭,而遊戲結果是大家全部"陣亡",會不會有一種痛徹心肺的痛?!於是隊友頻道里有各種聲音,發洩情緒、被關懷、去關懷別人,總結原因,下次再來!這一個遊戲片斷在短短的時間裡,就能帶給人痛苦、感動、竊喜、失望、成功……多種複雜多變的心理感受。

我遇到過一個孩子,在網吧門激動不已,在那裡叨叨著給別的孩子在講:他在遊戲中遇到圍攻,被反覆殺死,掉了好多積攢起來的裝備,是幾個朋友幫他一起又打了回來,反殺回去,特別解氣。那孩子在那裡說得眉飛色舞,唾沫四濺地一路遠去……

"網癮"就是這個原因,孩子沉迷網遊其實並不是沉迷在那個遊戲裡,而是沉迷在玩遊戲過程中的種種體驗。這些複雜的情感和心靈體驗,生活中能夠體驗的機會太少。

關鍵的問題來了,怎麼解決"網癮"?

找到了網癮形成的原因,其實解決的辦法就簡單了。

從情感和心理體驗上去著眼,從孩子的生活方式上去著手,從情感和心理需求去滿足孩子,滿足他正常的成長需要。不再一味的去說教,一味的給孩子講道理,儘量和孩子"交朋友",站在互換的位置去理解孩子們。

多帶孩子去外面走走,孩子的生活不僅是隻有作業和學習。看看花開,看看蝶飛,聽聽鳥叫,聽聽水流,抓把草喂山羊,感覺動物舌頭舔舐手心的感覺,讓他體驗生活中的樂趣。

帶孩子去參加運動,打籃球、踢足球,群體類的體育活動是最可能替代"網癮"的生活方式。因為這些運動裡一樣能體驗到青春期的那幾種心理需求。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電子遊戲"、"掌上游戲"已勢不可擋,它必然會進入這一代,以及下一代孩子的生活,一定會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趨勢,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讓網遊變得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孩子的生活,除了網遊,還有山水風景、還有運動、還有音樂,還可以有詩歌,這樣的童年生活,才是豐富多彩的!

最後,祝福那一對母子能夠完美解決眼前的小問題,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這只是個小坎坷,都會過去的,都會好起來的!

幾天,人民日報網發佈的一段視頻火了,一位媽媽在QQ群裡用粵語+普通話咆哮如雷!

這個視頻幾乎引發了一場論戰:

一方面,這位女家長在遊戲群裡情緒非常激動,言語也很激烈,甚至因為沒有控制住自己而失聲痛哭起來:兒子還在上初二,因為沉迷於手機遊戲,考試成績都不能過平均分,為了打遊戲三更半夜不睡覺,該家長怒吼為什麼要拉她的兒子進群,並要求群主現身出來……

另一方面,群友回覆這只是有共同愛好興趣的人,一種自由交流的方式,大家一起交流遊戲的心得和技巧,並不帶有任何強制性……

雙方講得都有道理,都在講述自己的道理。

代溝,就是站在我這邊,你是錯的,站在你那邊,我是錯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首先,我們先看看什麼是"遊戲",遊戲有什麼意義。

每個人年少時,都離不了"遊戲"。只不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遊戲方式,年長一些的有跳方格、打沙包、推鐵環、頂獨拐、下棋,中年一些的有貪吃蛇、街霸、坦克大戰、踢球、乒乓球,再年輕一點的有紅警、三國、卡丁車、魔獸、大話西遊,現在孩子們有CF、吃雞……花樣繁多,舉不勝舉。

每一個遊戲,都不僅僅是孩子在簡單的玩耍。每一個遊戲對孩子都有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沒有什麼東西會是十全十美。我們作為家長,得先去認識和了解這些東西,才有能力和智慧去引導孩子好好走它自己的成長之路。

可以說,從一出生"遊戲"就陪伴著我們一起成長。先看看遊戲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從兒時開始,孩子們爬來爬去找皮球,鍛鍊了四肢力量和協調性;再長大一點,各種跑跑跳跳的遊戲,進一步強化四肢力量並且鍛鍊心肺功能,和小夥伴一起做遊戲陪養協作互助、團隊精神,格鬥遊戲鍛鍊眼手反應,策略遊戲培養大局觀……

只是,遊戲的方式在變化,以前是玩個泥巴、做個木頭槍、下河游泳、上樹抓鳥,現在似乎只有電子遊戲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原因是生活環境的改變:大家以前住平房,四鄰五舍都很熟悉,孩子隨隨變變就能找個年齡相仿的玩伴,一起約著就能在門口玩一天。現在大家住樓房,除了對門鄰居,我們幾乎和別人家沒什麼來往,孩子們在周圍很少能找到幾個夥伴。

另一個原因是獨子:家裡只有這一個小寶貝,孩子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家長也不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出門去玩,摔倒受傷怎麼辦?被車撞了怎麼辦?孩子的生活空間似乎只有家裡和學校,孩子像籠子裡的鳥,圈於一隅,孩子們很可憐,他們沒有什麼玩耍的東西。

再一個原因是情感需求:孩子們隨著年齡增長,生理上必然產生情感需求,比如團隊精神、兄弟情誼、成就感、情緒激動時候腎上腺素帶來的顫抖……可悲的是,這些體驗,已經很難從實際生活中感受到。

遊戲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遊戲,怎麼樣才能讓孩子不沉迷遊戲呢?

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孩子在電子遊戲裡能獲得什麼。

這就不得不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四大心理需求:

第一條、合理的物質需求:相信大部分家庭都能滿足,這一條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

第二條、朋友的交往需求:前面提到了,孩子們兄弟姐妹少、鄰居少,在學校只有下課時候能和同學打打鬧鬧幾分鐘,甚至,有了學校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起見,會禁止學生大聲喧譁、打打鬧鬧。孩子回到家裡,面對的都是成年人。他從生活中獲得"朋友"的方式太少。

第三條、對異性關注的需求:這一條几乎和第二條一樣,除非學習特別優秀或者有明顯的一技之長,普通的孩子很難能感受到被異性關注。

第四條、獲得幫助的需求: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衣食不缺,生活中需要"被幫助"的情景也很少出現,所以獲得幫助的需求,也很難被滿足。

電子遊戲,尤其是網遊,恰恰能提供這些心理體驗。

網絡遊戲有許多種類:動作、冒險、模擬、角色扮演、休閒和其他,他們各有幾十種分支,套一句廣告詞:"總有一款適合你"!

孩子們在網絡遊戲中,需要組隊、需要找幫會,會從裡面認識到遠在天邊的人,大家從不認識,到一起打怪、一起築城、一起進攻,一起經歷許多事情。慢慢的,周圍就積累出來一個朋友的圈子。

網絡上的朋友,年齡差距、距離遠近、男女性別、貧富差別都不再是交朋友的障礙,"我的朋友遍天下"尤其對男孩子,幾乎有致命的吸引力。

設想一個常見的遊戲畫面:大家一起組隊打怪、幫會戰爭,會有協作、任務分派,扮演戰士的血厚肉厚,擋在第一線對經受對方的狂轟亂炸,和刀刀見肉的戰場廝殺;體力弱小的法師和術士藏在遠處醞釀強大的技能,給大家提供防護或者遠程攻擊,整個戰鬥畫面絢麗多彩,聲光撼人。經過了幾分種,甚至幾個小時的戰鬥,打遊戲的人精疲力竭,而遊戲結果是大家全部"陣亡",會不會有一種痛徹心肺的痛?!於是隊友頻道里有各種聲音,發洩情緒、被關懷、去關懷別人,總結原因,下次再來!這一個遊戲片斷在短短的時間裡,就能帶給人痛苦、感動、竊喜、失望、成功……多種複雜多變的心理感受。

我遇到過一個孩子,在網吧門激動不已,在那裡叨叨著給別的孩子在講:他在遊戲中遇到圍攻,被反覆殺死,掉了好多積攢起來的裝備,是幾個朋友幫他一起又打了回來,反殺回去,特別解氣。那孩子在那裡說得眉飛色舞,唾沫四濺地一路遠去……

"網癮"就是這個原因,孩子沉迷網遊其實並不是沉迷在那個遊戲裡,而是沉迷在玩遊戲過程中的種種體驗。這些複雜的情感和心靈體驗,生活中能夠體驗的機會太少。

關鍵的問題來了,怎麼解決"網癮"?

找到了網癮形成的原因,其實解決的辦法就簡單了。

從情感和心理體驗上去著眼,從孩子的生活方式上去著手,從情感和心理需求去滿足孩子,滿足他正常的成長需要。不再一味的去說教,一味的給孩子講道理,儘量和孩子"交朋友",站在互換的位置去理解孩子們。

多帶孩子去外面走走,孩子的生活不僅是隻有作業和學習。看看花開,看看蝶飛,聽聽鳥叫,聽聽水流,抓把草喂山羊,感覺動物舌頭舔舐手心的感覺,讓他體驗生活中的樂趣。

帶孩子去參加運動,打籃球、踢足球,群體類的體育活動是最可能替代"網癮"的生活方式。因為這些運動裡一樣能體驗到青春期的那幾種心理需求。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電子遊戲"、"掌上游戲"已勢不可擋,它必然會進入這一代,以及下一代孩子的生活,一定會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趨勢,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讓網遊變得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孩子的生活,除了網遊,還有山水風景、還有運動、還有音樂,還可以有詩歌,這樣的童年生活,才是豐富多彩的!

最後,祝福那一對母子能夠完美解決眼前的小問題,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這只是個小坎坷,都會過去的,都會好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