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瓦工的“冰上奇緣”:成中國首批製冰師一員,參與冬奧建設

光滑的冰面上,李開順穿著防滑鞋,手拿冰鏟和抹子,戴上安全帽,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看到有水霧的地方,李開順用冰剷除霜、養護,遇到需要“微整”的,他則低下頭反覆看,估算冰面厚度,製作“冰水混合物”,用抹子進行修補。

泥瓦工的“冰上奇緣”:成中國首批製冰師一員,參與冬奧建設

李開順是一名製冰師。他維護修整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核心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這也是我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

日前,賽道的首次正式製冰修冰,正是由李開順和其他10位“本土”製冰師完成的。在外方製冰師的指導下,中國製冰師的技術正愈發嫻熟。

以這樣的方式參與冬奧建設,李開順之前壓根不敢想。“像做夢一樣,自己竟然轉行成了一名製冰師。”來這個項目之前,李開順只是一名最基層的工人,20多年來,他做過泥瓦工、木工,搬過鋼筋,抹過水泥。

兩年前,李開順從上海來到北京,到了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他的“冰上奇緣”也就此展開。

初來項目,因為日常工作認真細緻、踏實能吃苦,李開順被選為賽道修面手,負責賽道混凝土的表面找平。

這是亞洲第三條、中國第一條號稱“冰上F1”的雪車雪橇賽道,製冰工作尤其彎道製冰是重中之重。在往屆的冬奧會上,大多舉辦城市都會高薪聘請外國專家操作製冰工作。而這一次,北京決定組建“本土”團隊——屬於中國的首支製冰師團隊。幸運的是,李開順被選中。

泥瓦工的“冰上奇緣”:成中國首批製冰師一員,參與冬奧建設

雖然製冰修冰對冰面平滑度要求高,但李開順剛好能夠將混凝土表面找平的經驗運用到製冰工作中,精準控制異型雙曲面賽道的平面精準度,還能準確對冰面修冰工作做出正確判斷。

“他體力好,靈活性強,技巧也過關。”項目經理林劍鋒十分看好李開順,並讓他擔任隊長,和其他19名隊員赴韓國平昌參加了為期14天的製冰、修冰培訓。春節期間,在國外製冰師的指導下,李開順和團隊成員利用自然環境溫度開始製冰修冰練習。

本以來理論學好了,上冰也沒問題。可等到自主練習,在賽道上實操,還是困難重重。

賽道表面保持零下8至零下10℃才能開始製冰,李開順每天得把自己“全幅武裝”,穿戴好棉帽、安全帽、羽絨服、衝鋒衣、手套,可幾個小時的作業下來,還是滿身大汗。熱,但又不能脫下來。

長1975米的賽道由16個角度、傾斜度都不同的彎道組成,每個彎道製冰厚度和手法各有差異,全靠製冰師的經驗判斷。剛開始,李開順也不懂,怎麼就能肉眼看出這個冰面光滑度不夠?而如今,他也已經基本掌握了製冰工藝。有什麼秘訣?“就是憑經驗,看得多了、練得多了就發現了。”李開順笑著說。

從3月1號開始,李開順和同事們耗時十天,將近兩公里的賽道分為54個單元,他們兩人一組,拿著水管挨個單元噴水霧製冰,出發區冰面厚度約5釐米,還要根據雪車和雪橇比賽的不同需求來決定冰面2-5釐米的厚度。

有時候要對冰面進行“微整”。長一米多的手柄前面是一個冰鏟,雙腳踏開站穩,雙手使勁往上推,保證均勻用力和平面修冰的對稱性。說起來簡單,這可是個體力活兒和細緻活兒。特別是“進彎”、“出彎”的地方,李開順往往要全身貼在冰面上,判斷冰面平滑度,再根據情況進行修整。

補冰工作也不簡單。每天巡視中如果發現有冰脫落的地方,李開順就拿碎冰加水充分拌和均勻,過濾掉多餘水分,製成“冰水混合物”,再用抹子進行補冰。等凍結後,再用花灑方式緩慢灑水保護。

沒事的時候,李開順喜歡拿著冰刀和冰鏟,沿著賽道一圈圈地走,看到有水霧的就除霜養護,需要“微整”的就進行修補。

面對本年度的賽道預認證滑行測試和後續的訓練、比賽,時間並不充裕,李開順壓力山大,“後期還有維修、養護的工作,預認證前還要再次製冰修冰,趁這段時間,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李開順又在冰面上忙活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