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瓦工的“冰上奇缘”:成中国首批制冰师一员,参与冬奥建设

光滑的冰面上,李开顺穿着防滑鞋,手拿冰铲和抹子,戴上安全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看到有水雾的地方,李开顺用冰铲除霜、养护,遇到需要“微整”的,他则低下头反复看,估算冰面厚度,制作“冰水混合物”,用抹子进行修补。

泥瓦工的“冰上奇缘”:成中国首批制冰师一员,参与冬奥建设

李开顺是一名制冰师。他维护修整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这也是我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

日前,赛道的首次正式制冰修冰,正是由李开顺和其他10位“本土”制冰师完成的。在外方制冰师的指导下,中国制冰师的技术正愈发娴熟。

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冬奥建设,李开顺之前压根不敢想。“像做梦一样,自己竟然转行成了一名制冰师。”来这个项目之前,李开顺只是一名最基层的工人,20多年来,他做过泥瓦工、木工,搬过钢筋,抹过水泥。

两年前,李开顺从上海来到北京,到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他的“冰上奇缘”也就此展开。

初来项目,因为日常工作认真细致、踏实能吃苦,李开顺被选为赛道修面手,负责赛道混凝土的表面找平。

这是亚洲第三条、中国第一条号称“冰上F1”的雪车雪橇赛道,制冰工作尤其弯道制冰是重中之重。在往届的冬奥会上,大多举办城市都会高薪聘请外国专家操作制冰工作。而这一次,北京决定组建“本土”团队——属于中国的首支制冰师团队。幸运的是,李开顺被选中。

泥瓦工的“冰上奇缘”:成中国首批制冰师一员,参与冬奥建设

虽然制冰修冰对冰面平滑度要求高,但李开顺刚好能够将混凝土表面找平的经验运用到制冰工作中,精准控制异型双曲面赛道的平面精准度,还能准确对冰面修冰工作做出正确判断。

“他体力好,灵活性强,技巧也过关。”项目经理林剑锋十分看好李开顺,并让他担任队长,和其他19名队员赴韩国平昌参加了为期14天的制冰、修冰培训。春节期间,在国外制冰师的指导下,李开顺和团队成员利用自然环境温度开始制冰修冰练习。

本以来理论学好了,上冰也没问题。可等到自主练习,在赛道上实操,还是困难重重。

赛道表面保持零下8至零下10℃才能开始制冰,李开顺每天得把自己“全幅武装”,穿戴好棉帽、安全帽、羽绒服、冲锋衣、手套,可几个小时的作业下来,还是满身大汗。热,但又不能脱下来。

长1975米的赛道由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每个弯道制冰厚度和手法各有差异,全靠制冰师的经验判断。刚开始,李开顺也不懂,怎么就能肉眼看出这个冰面光滑度不够?而如今,他也已经基本掌握了制冰工艺。有什么秘诀?“就是凭经验,看得多了、练得多了就发现了。”李开顺笑着说。

从3月1号开始,李开顺和同事们耗时十天,将近两公里的赛道分为54个单元,他们两人一组,拿着水管挨个单元喷水雾制冰,出发区冰面厚度约5厘米,还要根据雪车和雪橇比赛的不同需求来决定冰面2-5厘米的厚度。

有时候要对冰面进行“微整”。长一米多的手柄前面是一个冰铲,双脚踏开站稳,双手使劲往上推,保证均匀用力和平面修冰的对称性。说起来简单,这可是个体力活儿和细致活儿。特别是“进弯”、“出弯”的地方,李开顺往往要全身贴在冰面上,判断冰面平滑度,再根据情况进行修整。

补冰工作也不简单。每天巡视中如果发现有冰脱落的地方,李开顺就拿碎冰加水充分拌和均匀,过滤掉多余水分,制成“冰水混合物”,再用抹子进行补冰。等冻结后,再用花洒方式缓慢洒水保护。

没事的时候,李开顺喜欢拿着冰刀和冰铲,沿着赛道一圈圈地走,看到有水雾的就除霜养护,需要“微整”的就进行修补。

面对本年度的赛道预认证滑行测试和后续的训练、比赛,时间并不充裕,李开顺压力山大,“后期还有维修、养护的工作,预认证前还要再次制冰修冰,趁这段时间,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李开顺又在冰面上忙活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