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名使用ECMO(俗稱人工肺)超過40天的新冠患者出院

一位入院73天,一位入院76天。老陳和老童,這兩位上海住院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使用ECMO(俗稱人工肺)的時間都超過了40天,與2020年4月15日終於康復出院。

  “這是我從1月初以來最輕鬆的一天,最開心的一天。”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說。許多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此刻在隔離病房默默祝福。在兩位患者不知情的情況下,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幕。

  接手老陳的當天深夜,就緊急上了ECMO

  “如今回想起來,步步驚心。”2月12日,仁濟醫院的皋源教授接手老陳的當天深夜,老陳就緊急上了ECMO。皋源坦言,這是一種新發疾病,大家對它的病理還沒有吃透。一路走來,充分利用了重症治療的基本原理,但更多的還是在摸索新冠肺炎危重症的病理特點。

  隨著ECMO的運轉時間延長,老陳出現了凝血紊亂。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補充外源性的AT3(抗凝血酶Ⅲ)來緩解,但外源性的血漿對老陳沒有起到明顯作用。在這一關鍵時刻,得益於瑞金醫院王學峰主任的大力支持,他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國內此前沒有的AT3,糾正了老陳的凝血功能紊亂。

  由於使用ECMO時間長達40多天,對老陳進行肌肉顫動和喚醒非常困難。他的炎症反應很嚴重,還伴隨著劇烈的嗆咳。

  在多位專家的會診下,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最終順利地將患者完全喚醒。

  “這個病例,超出了對危重症患者的認知”

  從踏進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那一刻起,瑞金醫院的瞿洪平教授就知道將面臨一場攻堅戰,因為他接手的病人都已進入危重狀態。

  最危急時,老童經歷了一次非常快速的低氧血癥,從插管使用呼吸機到使用ECMO,只有6個小時。“在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有效治療方案時,老童這個病例,超出了我們原來對危重症患者的認知。我們只能根據病人的情況,不斷地去完善診療方案。總體來講,是以支持治療為主,以器官功能保護為主。”

  從2月6日開始,老童使用ECMO長達47天,這是目前上海使用ECMO救治危重症患者時間最長的病例。“對於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都是去挑戰現有的醫療極限,需要不斷的認識,不斷地突破。”瞿洪平說。

  出院現場,老童看上去精神不錯。“我總是看見護士在我身旁忙個不停,我叫她們幫我拿支筆,寫了幾個字:你們就像媽媽一樣!因為媽媽才會這樣為我做事。”老童說,他現在可以下床走動了,身上也有力氣了,說話也不會喘,只是有時候激動起來心跳稍微快點。他現在胃口也不錯,能很快吃完一碗麵。

  “時時都是危險時刻,成敗就在於細節”

  “對於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時時都是危險時刻,成敗就在於細節。”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醫務部主任沈銀忠教授告訴記者。比如,有些患者血糖波動,有可能是出現酮症酸中毒的前期表現,如果不及時發現和處理,這些“小事”很可能就會危及患者生命。有的患者不想吃東西,或出現噁心、乏力、情緒變化等,可能就暗藏著某些重大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疾病情況。

  朱同玉說,兩位危重症患者康復出院,得益於上海模式的救治方案。仁濟醫院的皋源教授有20年重症醫學第一線救治經驗,天天與死神進行“拉鋸戰”,對突發狀況,始終保持臨危不亂。瑞金醫院的瞿洪平教授帶領的團隊就像特種部隊一樣,不僅反應迅速敏捷,而且能夠從生理紊亂的蛛絲馬跡中,找到疾病可能惡化的症狀,遏制疾病的發展。六院的隊長李穎川教授從事麻醉和危重症救治工作10多年,擅長疑難危重疾病的診斷和救治,尤其在肺缺血再灌注損傷、肺栓塞、低溫腦復甦及循環衰竭等方面,臨床經驗非常豐富。市一隊長俞康龍教授被譽為多面手,從事急診醫學專業20多年,有豐富的臨床救治經驗,不僅精通以機械通氣為代表的呼吸治療技術,並且在抗感染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擅長各種呼吸衰竭等。十院的王勝教授原本是常駐市公衛中心外圍市級專家組成員,作為心外科出道的重症醫學專家,還會熟練操作ECMO等設備,對救治危重患者頗有心得。得知應急病房一患者情況不穩,他主動請纓,帶領團隊駐守病房,順利穩定了危重患者病情。

  此外,中山ECMO團隊、胸科、肺科、精總、龍華等兄弟醫院也大力支援了應急病房參與患者救治。“這是我們全上海高水平醫學力量的集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