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名使用ECMO(俗称人工肺)超过40天的新冠患者出院

一位入院73天,一位入院76天。老陈和老童,这两位上海住院时间最长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使用ECMO(俗称人工肺)的时间都超过了40天,与2020年4月15日终于康复出院。

  “这是我从1月初以来最轻松的一天,最开心的一天。”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说。许多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此刻在隔离病房默默祝福。在两位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接手老陈的当天深夜,就紧急上了ECMO

  “如今回想起来,步步惊心。”2月12日,仁济医院的皋源教授接手老陈的当天深夜,老陈就紧急上了ECMO。皋源坦言,这是一种新发疾病,大家对它的病理还没有吃透。一路走来,充分利用了重症治疗的基本原理,但更多的还是在摸索新冠肺炎危重症的病理特点。

  随着ECMO的运转时间延长,老陈出现了凝血紊乱。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补充外源性的AT3(抗凝血酶Ⅲ)来缓解,但外源性的血浆对老陈没有起到明显作用。在这一关键时刻,得益于瑞金医院王学峰主任的大力支持,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国内此前没有的AT3,纠正了老陈的凝血功能紊乱。

  由于使用ECMO时间长达40多天,对老陈进行肌肉颤动和唤醒非常困难。他的炎症反应很严重,还伴随着剧烈的呛咳。

  在多位专家的会诊下,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最终顺利地将患者完全唤醒。

  “这个病例,超出了对危重症患者的认知”

  从踏进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那一刻起,瑞金医院的瞿洪平教授就知道将面临一场攻坚战,因为他接手的病人都已进入危重状态。

  最危急时,老童经历了一次非常快速的低氧血症,从插管使用呼吸机到使用ECMO,只有6个小时。“在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有效治疗方案时,老童这个病例,超出了我们原来对危重症患者的认知。我们只能根据病人的情况,不断地去完善诊疗方案。总体来讲,是以支持治疗为主,以器官功能保护为主。”

  从2月6日开始,老童使用ECMO长达47天,这是目前上海使用ECMO救治危重症患者时间最长的病例。“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都是去挑战现有的医疗极限,需要不断的认识,不断地突破。”瞿洪平说。

  出院现场,老童看上去精神不错。“我总是看见护士在我身旁忙个不停,我叫她们帮我拿支笔,写了几个字:你们就像妈妈一样!因为妈妈才会这样为我做事。”老童说,他现在可以下床走动了,身上也有力气了,说话也不会喘,只是有时候激动起来心跳稍微快点。他现在胃口也不错,能很快吃完一碗面。

  “时时都是危险时刻,成败就在于细节”

  “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时时都是危险时刻,成败就在于细节。”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部主任沈银忠教授告诉记者。比如,有些患者血糖波动,有可能是出现酮症酸中毒的前期表现,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小事”很可能就会危及患者生命。有的患者不想吃东西,或出现恶心、乏力、情绪变化等,可能就暗藏着某些重大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疾病情况。

  朱同玉说,两位危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得益于上海模式的救治方案。仁济医院的皋源教授有20年重症医学第一线救治经验,天天与死神进行“拉锯战”,对突发状况,始终保持临危不乱。瑞金医院的瞿洪平教授带领的团队就像特种部队一样,不仅反应迅速敏捷,而且能够从生理紊乱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疾病可能恶化的症状,遏制疾病的发展。六院的队长李颖川教授从事麻醉和危重症救治工作10多年,擅长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救治,尤其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肺栓塞、低温脑复苏及循环衰竭等方面,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市一队长俞康龙教授被誉为多面手,从事急诊医学专业2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不仅精通以机械通气为代表的呼吸治疗技术,并且在抗感染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各种呼吸衰竭等。十院的王胜教授原本是常驻市公卫中心外围市级专家组成员,作为心外科出道的重症医学专家,还会熟练操作ECMO等设备,对救治危重患者颇有心得。得知应急病房一患者情况不稳,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驻守病房,顺利稳定了危重患者病情。

  此外,中山ECMO团队、胸科、肺科、精总、龙华等兄弟医院也大力支援了应急病房参与患者救治。“这是我们全上海高水平医学力量的集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