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


王陽明: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


《七宗罪》裡的老警探最後引用海明威的話:“這個世界如此美好, 值得人們為它奮鬥。”我只同意後半句,因為這個世界的真相是殘酷的。

嬰兒時期,你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所有人都圍著自己轉;兒童時期,你幻想長大了能變成英雄,練得絕世武功,保護世界;後來,你希望學有所成,為社會做貢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再再後來,就是我們現在,戀情破滅,工作不順,房東催租。反觀四周——盜掠橫行,黑白顛倒,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有那麼一瞬間, 二三十歲的你感到現實殘酷, 你明白自己已經成熟起來了,但卻寧願不要成熟。你讀著羅曼羅蘭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卻更相信另一句:“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已經死去了”。

我們常常感覺身不由己,自己的內心也被滲透而異化,某個時刻會突然驚覺自己越來越陌生,常常感到自己正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怕、悲哀,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底線越來越低,操守越來越弱。

有人用現實和生存為自己開脫,這是說不過去的,因為你並沒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多少先賢也早已為我們垂範了窮達不墮、生死不移的骨氣。所以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背叛了自己的內心,丟失了自己的本心,沒有堅持做自己。

不過也無需太過焦急,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至少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誰都會彷徨,連心學宗師王陽明都不例外。王陽明的一生並不順遂,25歲時,參加會試落選;34歲時,觸怒劉瑾,杖責入獄被貶龍場;44歲時,入賊寇四起之地,而他卻能立地成聖人,成為五百年第一人。所以他留下了一句話, 給所有迷茫的年輕人: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

王陽明: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


一、欲修身,先養心

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曾經問過他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

王陽明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考量王陽明關於“忙”的相關論述,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首要原因便在於慾望的膨脹。是慾望矇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於是只剩下不停奔忙。

這句話我特別認同, 很直觀的感受,每次心情一不好,就容易來個頭疼腦熱的。別人說你怎麼體質這麼差?

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林黛玉為什麼老是咳嗽?因為悲傷傷肺;為什麼生氣的時候肝會疼?因為暴怒會調動肝功能,傷肝;還有思慮傷脾,驚恐傷腎。

除了這個負面情緒, 喜悅也會損害身心。比如“范進中舉” 的故事:多年考取功名不得, 本以為要過一輩子苦日子的范進終於得到了朝廷的功名,一時間心中所有的怨、愁、喜等全部翻湧出來,喜極而泣,乃至發瘋。

請記住,無論什麼時候,都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無論是好的情緒, 還是壞的情緒,只要過度了,都會讓我們生病。

當下,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贖之道,就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買多少保養品, 都不如保持一顆平和安樂的心。

王陽明: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


二、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傳習錄》中記載,有人就“有所怨恨”一說向王陽明請教。先生指出:“像怨恨等情緒,人的心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一點也不可以有罷了。當人怨恨時,即使是多想了一點,怨恨也會過度,這樣就不是心胸寬廣無私了。因此,有所怨恨,心就以難保持正直。如今,對於怨恨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心中不存一分在意,那麼心胸自然會寬廣無私,從而實現本體的中正平和了。”意思就是說,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所以,對於這個世界的種種, 只要順其自然就可以實現真正的豁達。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王陽明講,不要著一分意思,就是要開闊胸懷。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寵辱不驚,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人生態度;是一種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天地何其廣闊,擁有寬廣的胸懷,我們便能在其中自由地翱翔。

有句話不是說嗎?如果不能改變世界, 那麼就改變你自己。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其實不是讓你去順應世界,同流合汙,而是培養自己闊達的心胸。允許自己看不慣的, 不喜歡的人存在, 但是也不會被他們所改變。

心胸狹隘只會給人帶來無窮禍患,而心胸寬廣則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慰藉心靈。無論是為了個人的身心健康,還是為了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爭取到發展的機會,都應以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世。只有時刻保持寬廣的胸懷,心存一份豁達,才能放下怨恨,重拾笑顏;才能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共同進步。也許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心中的豁達就能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王陽明: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


三、無私心就是道

王陽明說:“欲簡泊, 先意誠。”意思就是,不要懷揣著“私心”,所謂私心,就是慾望導致的過分修飾,畫地為牢。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如此。人應該永遠保持一顆“初心”。想太多, 要求太多會讓人變得不幸福,不滿足。

古代的聖賢也都告訴我們,過多的慾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慾望的滿足上,那麼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蕩然無存。而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滿足了這個慾望,那個慾望就會冒出來,從此沉淪慾海,永遠不能自拔。

《道德經》裡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不能有太多的慾望,要懂得適可而止。都說小時候的快樂比較簡單,只要一顆糖,夏天吃一口西瓜,聽一個笑話,或者看到漫天的星星,就能快樂好幾天。其實,快樂就在你心裡,只不過是被你自己藏起來了而已。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慾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慾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編輯:陽明學府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