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那麼多錢去看世面,真的看到了嗎?

1

人人都知道見過世面是個好事情。

有了娃後,我一直在想,什麼叫世面?怎麼才能讓娃多見見世面?

現在我們閒談起誰誰見過世面,好像都是旅行經歷豐富,經常出入高檔場所等。

一到寒暑假,家長們為了孩子多見世面,不輸在起跑線,帶孩子國內國外旅行,或者送孩子去各種昂貴的夏令營或者遊學。

好像見世面,都跟錢脫離不了關係。

花那麼多錢去看世面,真的看到了嗎?

2

有錢有地位不代表就見過世面。

最近企業家王石的妻子田樸珺被群嘲,起因是她在《時尚先生Esquire》發表的一篇專欄,《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中高談英國貴族文化。文章裡,有句“我坐在一座哈利波特式的400年曆史的老房子裡,鄰座都是貴族,讓我想到中國太缺乏好的教育了。”

有網友點評:“哈利波特”式的房子是什麼神仙比喻,我只知道“哥特式”、“巴洛克式”,接著“鄰座都是貴族就想起中國太缺乏好的教育了”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邏輯關係呢?

顯然,田樸珺女士對建築美學和貴族的理解還有待提升。

英國鄰國法國的一位真正的貴族,有斷頭王后之稱的瑪麗,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典故。當她聽說法國百姓吃不上面包時,她竟然答道:“那就讓他們吃蛋糕吧!”

這個傳聞可能不一定屬實,不過她貪圖享樂、德不配位肯定是真的。

古今中外亦有一樣的不食人間煙火。

《晉書·惠帝紀》記載: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同瑪麗王后一樣,晉惠帝的下場也沒好到哪去,登基第二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此後十幾年晉惠帝被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死於登基後第17年,相傳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花那麼多錢去看世面,真的看到了嗎?

3

在普世的概念裡,去過很多地方的人肯定是見過世面的。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去過100個以上的國家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點贊很高的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懂得了這世界上沒有所謂天然正確和絕對政治正確,能夠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以及其衍生出來的思考方式——畢竟除了米飯麵條麵包,這世界上還有人的主食是土豆、豆子、玉米、青稞、藜麥、臺麩,甚至炸香蕉;有一夫一妻的社會,也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乃至母系氏族的;有人崇拜上帝、佛祖、穆罕穆德,也有人崇拜大地之母、海爾塞拉西、化作巨大水蟒的河流之神。一個人眼中的大逆不道,很可能就是另一個人眼中的天經地義,而我覺得旅行給人們帶來最大的益處,就是可以換位思考,可以中立包容地看問題。

我還翻閱了知乎上這個問題下的其他很多回答,類似觀點的很多,都是見過越多,發現自己不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發謙遜包容。

美國有一個名叫TCC的組織,全稱Travelers’ Century Club,是世界上最難進的旅行俱樂部之一。加入正式會員條件只有一條:必須旅行過100個及以上的國家。當然TCC不是嚴格按政治意義上的國家來計算,而是按照地理、政治和人類學把地球分成了324塊,比如中國的話西藏、海南和港澳臺都是單拿出來的。即便如此,去過100個以上也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

我很喜歡TCC的口號:The Passport to Peace Through Understanding。

用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來翻譯我覺得很合適——因為了解,所以慈悲

花那麼多錢去看世面,真的看到了嗎?

4

旅行確實是見世面的非常好的方式,馬克·吐溫說過,“旅行是消除無知和仇恨的最好方法。”

旅行的意義在於能與陌生的人打交道、能接觸不同的文化、能欣賞不同的風景。外在吸收的東西多了,內在沉澱的東西就豐厚了,自身能包容的東西也就多起來。

但不是走的遠、出過國就算見世面了。

一次朋友夫婦暑假帶孩子到北京玩,因為是旺季,各種花銷確實都挺貴的,上班假期也是有限的,所以朋友安排的天數不多,但是又不想錯過那些知名景點。於是那幾天裡他們安排得滿滿當當,馬不停蹄打卡各景點。

後來我問孩子對北京感覺怎樣?孩子蔫蔫地回答,人太多了,太累了,打死也再不去了。心疼孩子,但也頗覺得遺憾,父母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如果就換來這麼個印象那真的不值當。

我想,如果能減少一些景點的安排,多出來的時間逛逛老北京胡同,和路邊乘涼的大爺嘮嘮嗑;嘗試一下老北京特色早點,麵茶、豆汁、炒肝,雖然不一定吃得慣,當然烤鴨、涮羊肉、炸醬麵更不能錯過;晚上去後海溜達一圈,聽各色歌手唱唱歌……也許這樣一圈下來,孩子興致能高很多,對北京的印象也能更立體,而不是僅剩在各景點拍照。

旅行的意義不僅在於瀏覽風景,而是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給自己換一種新的眼光,甚至一種生活方式,多一點人生感悟和思考。

還有的雖然走得挺遠,但是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適區,縮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收穫也就很有限。

曾經老領導家的兒子,成績不好沒考上國內大學,於是送到國外去上大學。結果四年花了上百萬,回來英語都還說不利索,因為在國外上學時淨和幾個中國孩子一起玩了。

走遍了全世界,如果不能走進他人的世界,看不到別人眼裡不同的世界,也不算是見過世面,只能叫去過的地方多。

我的師妹凌菲是大家公認的見過世面的人,不僅僅因為她在學術領域頗有成就、去過很多國家。她曾多次深入非洲、東南亞等最貧困的地區做調查,要忍受及其簡陋的物質條件。但看到她摟著非洲兒童的合影,孩子和她都笑得一臉燦爛。

能享受好的,也能承受壞的,這就是見過世面的模樣,這不是多安排幾次走馬觀花的旅行能擁有的。

近距離觀察過,感受過,思考過,才能在思維認知裡留下痕跡。

花那麼多錢去看世面,真的看到了嗎?

5

而見世面並不總是需要很多財力來支撐。

出國旅行當然可以,下鄉勞動也可以;逛博物館可以,逛菜市場超市也可以;看音樂會看展覽可以,去福利院、敬老院也可以;拜訪業界大拿可以,和流浪漢聊聊天也可以。

同一個城市,有金融街、CBD,也有城中村;一個億隻是王健林的一個小目標,有人竭盡全力僅能果腹;有人住幾百平米的大別墅,有人一個床位都沒有;有人辛辛苦苦一年工資不夠別人買件衣服或一個包;同一個垃圾桶有人見了只覺得骯髒,卻是拾荒人的寶藏。

見過優秀的,就會知道人外有人,懂得謙遜,知道進取;見過苦的,就會懂得珍惜,知道憐憫。

朋友老馬贊助了兩個失去父母的孩子上學。一年暑假,他特意帶上自己的孩子小馬去探訪這兩個孩子。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一開始小馬不停地抱怨。等真正見到那兩個孩子,見到他們的生活狀態,小馬震驚了,再沒有抱怨過。回來的路上還問老馬,我們還可以為他們做點什麼?

真正的見世面,其實是見人生,明白這個世界並不是公平的,但人和人都是平等的。如果還能為改變這種不公平做點什麼,那他就值得所有人尊敬了。

想起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花那麼多錢去看世面,真的看到了嗎?

6

莊子有句話叫“夏蟲不可以語冰”,意思是,從來沒經歷過冬天的夏蟲,一定會對“冰”這個事物大加反駁,以為世上從來不存在這樣的東西,那就乾脆不跟他們說“冰”這個事實好了。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能包容別人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生活方式。

當有一天,你真心覺得每個人都不容易,不再輕易去指責一個人,真正熱愛生活,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時,你就算真正見過大世面了。

所謂世面,就是世界的每一面。

所謂見世面,就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所謂見過世面,就是閱盡千帆,歸來還是少年。

#我要上頭條##見過世面的人,都長啥樣?#

作者簡介:

王小蠻,愛碼字的理工女,前記者,辛苦並幸福的娃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