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新課標詩歌鑑賞試題答案解析

【研讀提示】

1.用心讀文章、試題,思考解題角度、思路、要點。

2.結合答案和分析,準確把握解題策略、思路和要點。

3.積累相關的重要知識,提升針對性解決問題的策略與能力。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Ⅰ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詩歌鑑賞試題答案解析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雲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並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於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佔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雲,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15.詩的尾聯有什麼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麼樣的評價?(6分)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Ⅱ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詩歌鑑賞試題答案解析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瑰。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閒思。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藉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願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15.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麼作用?(6分)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Ⅲ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詩歌鑑賞試題答案解析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插田歌(節選) 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紵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14.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以花鳥發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

C.詩中寫到了農父農婦的衣著,白裙綠衣映照綠苗白水,色調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農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15.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麼不同?(6分)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Ⅰ卷】【答案】


14.【答案】C 【詳解】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鑑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誤,作者表達的是萬里江山濃縮在尺牘之間的畫作裡。故C錯誤。

15.【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意思是畫作裡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麼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從中可以看到詩人對這幅畫高度讚美,稱讚畫之精妙。

【詳解】此題考查把握詩歌句子含意、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結合詩歌題目、作者、註釋、詩句,整體理解詩歌內容,重點分析指定句子,組織答案。詩歌翻譯:畫作望去,滿眼都是長江水,山體蒼翠。萬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牘之間。白雲飄蕩在傍晚的樹木上空。畫作裡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麼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結合蘇軾說過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這幅畫包含著豐富的詩意,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表達對畫家畫的高度讚美之情。許道寧,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北宋中期(約公元970年-1052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多寫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並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有《秋江漁艇圖》、《關山密雪圖》、《秋山蕭寺圖》傳世。

【註釋】

1.許道寧:宋河間人,一作長安人,善畫,自成一家。

2.“向來”二句:山谷《以椰子茶瓶寄德孺》:“往時萬里物,今在籬落間。”此用其句式。一窗間,指畫幅不大。

3.晚:晚照或晚氣。

4.“此中”句:陶淵明《飲酒》:“此中有真意。 ” [1]

【譯文】

滿眼都是浩浩蕩蕩的山水,蒼蒼茫茫的是哪一個郡的山。

一向都是萬里無邊的意境,今卻畫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間。

樹木映照在夕陽的餘暉中,孤零零的雲朵還沒有落下去。

這幅畫中含有不尋常詩句,吟詠不斷也體會不出其意境。

【賞析】

《題許道寧畫》是宋代詩人陳與義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首、頷聯寫畫中山水,尺幅有萬里之勢;頸聯寫暮景,回應“蒼然”;尾聯寫作詩,謂畫中景非筆墨所能傳出,既極贊畫之神妙,又自慚詩之拙。此詩具體起筆突兀,通體氣勢雄渾,很有杜意。

全詩寫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卻於簡談中見新奇。古人認為“天下事有意為之,輒不能盡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間,詩尤然”,簡齋此詩,可證此論。全詩自然至極,淡泊至板。然而這淡泊卻是“豪華落盡見真淳”之淡,是“淡極始知花更豔”之淡。絕非索然寡味,深遠就寓在這淡泊之中。無限的絢爛,也融於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詩人從大處著眼,略去細小景物,寫晚秋的高山危石,野水遠嵐,展示這幅名畫的氣勢和藝術境界。尾聯頗有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Ⅱ卷【答案】

14.【答案】D 【詳解】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鑑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D項“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分析不正確。尾聯“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閒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則立場,即符合“道義”。故選D。

15.【答案】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詳解】1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表達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鑑賞詩歌表達技巧題的答題步驟: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詩句,闡述為什麼用這種手法;③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本題頸聯“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用典故“垂釣”來表達自己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風來歸,表達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對取得功名的渴望。這兩句從情感表達角度來看,寫出了作者雖有求仕之心,但高潔耿介情懷沒有改變,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從結構安排來看,首聯、頷聯,表達了求仕的心。尾聯表達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則。頸聯起到過渡的作用,舒緩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註釋】

①裴(péi)侍郎:即裴瓚(zàn)。

②朱門:權貴之門。

③孔門:孔子儒家之門。

④至公:公正的長者,指裴侍郎。

⑤垂綸(lún):釣魚。

⑥地:見地,緣由。

⑦等閒:平白無故。

【韻譯】

我雖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義長存,我並非來攀附權貴而是因為你也是心懷道義之人。只希望您能讀讀我寫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談談為文著書方面的事情;雨中垂釣結下了隱居漁鄉的孤傲之情,吹過樹林的夜風傳來了遠飛鴻雁的心志;男子漢接受恩惠必須要有緣由,我平生也絕不能接受別人平白無故的施捨恩惠。

【賞析】

《投長沙裴侍郎》是唐代詩人杜荀鶴所作的七言律詩。

這是一首投奔他人,希望得到賞識重用的一首自薦性質的詩歌。這樣的詩歌在唐代其實也算比較普遍,比如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李白的《上李邕》,等等。不過有的恭敬,有的狂傲些。

這首自薦詩歌,言辭懇切,不狂傲;又不卑不亢,沒有諂媚之態。既表達了對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樹立了自己道品高潔,志向高遠的形象。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是說自己雖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懷道義。此次來拜謁不是因為你是權貴,而是因為你也是心懷道義之人。

“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說明自己的來意。說得很委婉、隱晦。明面上說自己此次來不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你能讀讀我的書卷,和你一起談談為文著書方面的事情。但是聽的人自然心知肚明。作者巧妙、隱晦了說明了自己的來意,雖然有點虛偽,但沒有阿諛奉承的諂媚之態,保持了人格尊嚴。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瑰”,詩人用雨中垂釣的釣魚翁、夜裡風中飛翔的鴻雁,形象生動的表現了詩人孤高、鴻鵠之志的人物形象,是情感情懷的形象化表達;結構上也緩和了前面直陳式的敘述,使詩歌變得婉轉從容。這一句和詩中其它三句卓然不同。正是有了這一句,全詩才具備了詩的氣質。

“男子受恩須有地”,是說大丈夫是憑自己的才華受恩,意指自己是有才華才學之士。“平生不受等閒思”,是說自己不能隨便接受別人的施捨恩惠,表現出作者的孤高感。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Ⅲ卷】【答案】

14.【答案】B【詳解】

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鑑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B“能看到遠處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意思是遠望田塍像條線,一片白水波光參差。故選B。

15.【答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整,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這幾句特別採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插田歌》這幾句詩則採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詳解】15.考查學生鑑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首七律。此詩首先緊承白居易詩末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然後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只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悵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詩人於是推開一步,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洗傷感低沉情調,盡顯慷慨激昂氣概。末聯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全詩感情真摯,沉鬱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以及農婦農夫的衣著,色彩協調,具有濃郁的南方水鄉氣息。接著六句以自己的聽覺寫出農民勞動的情緒。全詩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對話全用口語,樸素無華,生動有趣,傳神地表現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插插田歌 劉禹錫

連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樓,適有所感,遂書其事為俚歌,以俟采詩者。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紵裙,農夫綠蓑衣。

齊唱田中歌,嚶佇如竹枝。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

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

黃犬往復還,赤雞鳴且啄。

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

自言上計吏,年初離帝鄉。

田夫語計吏:“君家儂定諳。

一來長安罷,眼大不相參。”

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大處。

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

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譯文】


  連州城下,俯接著村落。偶然登上連州郡城樓,正好有所感受,於是把所感之事寫成民間歌謠,以等待採風的人來蒐集它。

岡上頭花草一抹齊,燕子飛東呵又飛西。遠望田塍像條線呵,一片白水波光參差。農婦穿著白麻布裙,農夫披著綠草蓑衣。一齊唱起田中歌呀,輕聲細語好似竹枝。但聽哀怨的歌聲響,不懂俚語不辨歌詞。時不時的一陣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戲。水田平平苗兒漠漠,煙火升在村村落落。大黃狗,來回地走,紅公雞,邊叫邊啄。路旁誰家的小夥子,戴烏帽穿著大袖衣。自報說他是上計吏,年初才剛剛離京師。田夫對計吏把話講:“您家我可非常熟悉。您一從長安回鄉裡,見人就裝作不認識。”計吏笑著上前答話:“長安真大得了不起。省禁大門高大又威嚴,我可進去過無數次。近來補衛士的缺額,用一筒竹布就可以。您看二三年以後吧,我一定作個官人去。”

【註釋】

插田:插秧。

連州:地名,治所在今廣東連縣。

村墟:村落。墟,即虛,集市。宋代人吳處厚《青箱雜記》第三卷載:“嶺南謂村市為墟。柳子厚《童區寄傳》雲:‘之虛所賣之。’又詩云:‘青箬(ruò)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即是也。蓋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而嶺南村市,滿時少,虛時多,謂之為虛,不亦宜乎!”(嶺南把鄉村集市叫作虛。柳宗元《童區寄傳》說:“到虛所賣他。”柳又作《柳州峒氓》詩說:“青竹皮裹著鹽的是歸峒之客,綠荷葉包著飯的是趕集的人”,說的就是集市。因為集市之處,有人的時候則擁擠不堪,無人的時候就一片空虛,而嶺南的村市,有人的時候少,無人的時候多,稱它作虛,是恰當的。)

郡樓:郡城城樓。

適:偶然,恰好。

俚歌:民間歌謠。

俟(sì):等待。

采詩者:採集民謠的官吏。《漢書·藝文志》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資)考證也”。這一句指有意仿照民謠,中含諷諭,希望能下情上達,引起皇帝注意。

田塍(chéng):田埂。

參差:原指長短不齊的樣子。這裡形容稻田水光閃爍,明暗不定。

白紵(zhù)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紵,麻布。

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的雨衣。

田中歌:一作“郢中歌”。

嚶(yīng)佇(zhù):細聲細氣,形容相和的聲音。

如竹枝:像川東民歌《竹枝詞》一樣(句中句尾有和聲)。


【賞析】詩中前六句可以作為一小節來看,用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春光明媚,農夫農婦插秧時整個田野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而且詩人在工整的構圖上穿插進活潑的動態:岡頭花草嶄齊、燕子穿梭飛舞、田埂筆直如線、清水粼粼閃光以及穿著白麻布做的衣裙的農婦和披著綠草編的蓑衣的農夫,白裙綠衣與綠苗白水的鮮明色彩分外調和,傳達出一種樸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機的美與明媚春光的和諧統一。

詩寫於劉禹錫二度被貶為連州刺史期間。元和年間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大力提倡並創作反映現實、關乎國計民生的新題樂府詩,史稱“新樂府運動”。繼承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但是又不入樂,而以新題反映時事,因此這些詩被稱為“新樂府”。

劉禹錫出身於庶族地主家庭,從小生活在江南地區,對那裡的農民生活是有所瞭解的。“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一貶再貶,長期沉於下僚,遠居邊荒,使他有了更多的接觸社會下層的機會,使他對農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他對農民的疾苦是比較關心的。在任地方官期間,每遇災害他便上書請求救濟和蠲免。他寫了一些表現勞動人民生活和勞動的詩篇,《插田歌》即其中之一。

詩序說:“連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樓,適有所感,遂書其事為俚歌,以俟采詩者。”此詩有感而發,且借用俚歌形式,其目的在於明確表示詩人作詩是為了諷諭朝政、匡正時闕,等待中央派官吏來採集歌謠。采詩之說起於《詩經》,興盛於漢魏以來的樂府,是指中央樂府機構將民間詩作採集整理,一方面可以使這些優秀的民間詩作得以流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統治者藉以體察民情。中唐新樂府詩雖然大都有意仿效樂府民歌通俗淺顯的風格,但像《插田歌》這樣富於民歌天然神韻的作品也並不多見。這首詩將樂府長於敘事和對話的特點與山歌俚曲流暢清新的風格相結合,融進詩人善於諧謔的幽默感,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詩歌意境。

詩中前六句可以作為一小節來看,用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春光明媚,農夫農婦插秧時整個田野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而且詩人在工整的構圖上穿插進活潑的動態:岡頭花草嶄齊、燕子穿梭飛舞、田埂筆直如線、清水粼粼閃光以及穿著白麻布做的衣裙的農婦和披著綠草編的蓑衣的農夫,白裙綠衣與綠苗白水的鮮明色彩分外調和,傳達出一種樸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機的美與明媚春光的和諧統一。

接下來的六句中,詩人進一步通過聽覺來描寫農民勞動的熱鬧景象。前一節的景物描寫可看作是一種靜態背景的鋪敘,而這一節則主要刻畫了人物的活動。詩人抓住農人的歌聲進行細緻刻畫,雖然詩人遠在郡樓之上,又加之農夫農婦們是以地方俚語唱和,必然使詩人無法辨清其詞,卻亦能欣賞其旋律,這些歌雖然是俚歌,也纏綿柔媚、如琢如磨。“怨響音”是農民們在繁重勞動和艱難生活的重壓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但由於唱的人心境之寬,整個氣象是洋溢著歡樂與舒暢的。“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十分傳神,在農夫們一片整齊的哼唱中時時穿插進一陣陣嘲嗤的大笑,憂鬱的情調與活躍的氣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聲雖然哀怨,但並無沉悶之感。歌聲與笑聲渲染了濃烈的氣氛,傳達的情感感染了作為聽者的詩人。農民們毫無機心的歡樂與熱情毫髮畢現、洋溢筆端。

詩人沒有描寫勞動時間的推移過程,而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寫點明插秧已畢,使場景自然地從水田轉移到村落,處理得圓融機巧,不露生硬痕跡。以水田插完後“苗漠漠”的情景直接轉向墟里煙火,既表現了地點的變更,也將時間的推移顯現出來,時空轉換得巧妙無痕。並且詩人也將村落裡富有生活氣息的情景,不著痕跡地展現出來,此間並未用新奇的語句,而是套用田園詩的一貫意象與寫法,令人有一種熟悉感。同時這種套用不是毫無創意的搬用,其中滲透了作者自己的觀察。同時,他在對村落描寫的過程中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此詩的主人公——上計吏,將全詩前後兩部分對比的內容天衣無縫地接合成一個完整的場面。對上計吏的形象刻畫,也是始於對其衣飾的描寫,烏帽長衫的打扮同農婦農夫的白裙綠衣區分開來,不但顯示出上計吏與農夫身份地位的差別,而且使人聯想到它好像一個小小的黑點玷汙了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汙染了田間辛勤勞動的純樸氣氛一樣。上計吏自我介紹的一個“自”字、謊稱自己本生於帝鄉,巧妙地表現了上計吏急於自炫身份的心理,這些使他的登場成了與前半部分完全不和諧的音符。

詩歌自上計吏出場後,便以他與農人對話的方式將詩的主旨緩緩道來。漢樂府詩以對話的形式敘述情節、表達感情的比比皆是。劉禹錫借用這種古法與他反映時事、諷喻時政的寫作目的相得益彰。然淳樸的農夫並未屈媚於他的特殊身份,對上計吏的應酬頗含深意,一言揭穿了他的底細。“君家儂定諳”可謂快人快語,說明農夫知道上計吏本來也是出身於附近鄉村的,反駁了上計吏吹噓自己的謊話。“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刻畫了計吏自從當上小官、去過一趟長安後便自謂身份高貴、不認故人的作派。話雖是對“這一個”計吏而發,卻也概括了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普遍現象,揭示了官貴民賤的社會關係的本質。計吏沒有聽出田夫話裡的諷刺意味,反而“笑”著致辭,仍極力炫耀自己。這一“笑”正顯出他的愚蠢。“長安真大處。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活畫出尚未脫掉土氣的計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虛榮淺薄的性格。然計吏的誇耀揭露出了朝廷賣官鬻爵的現象。“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詩諷刺的重點。既然計吏的姓名補入朝廷禁軍的缺額,只須拿出些筒竹布便賄賂得來,那麼官職當然也可隨意買賣了,一個“唯”道出了官位的不值錢。“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這種推測既是計吏的自誇,也道出了詩人的憂慮——一個毫無見識,等同於農人的計吏憑藉微薄的付出,竟然可以作朝廷官員。但讓這話出自一個小小的計吏之口,則收到比詩人直接議論更強烈的效果。連計吏都覺得官價便宜,更可見出皇家衛士名額之賤,朝廷賣官鬻爵之濫,朝廷不看重能力,甚至連身份也不再看重,眼中唯有銅臭二字。全詩寫到計吏得意忘形地預卜自己將會高升的前途時便戛然而止。聽了這一席話農夫的反應如何,則讓讀者自己去想象,這就留下了無窮的餘味。這一段對話全用口語,寥寥數言,樸素無華,卻傳神地表現出農夫與計吏這兩個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體現了詩人通俗活潑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語言特色。

這首詩前面的寫景、後半部分巧借對話委婉傳達諷喻主旨,樸實簡練,繼承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優秀傳統,未及一語表達詩人的觀點,也沒有評論的陳述和激動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敘述,但諷諫的意旨已達,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紙背。這首詩表情達意、深入淺出、題旨深遠,在詼諧嘲嗤中寄寓嚴肅的政治意義,以平凡真實的生活顯示深刻的主題思想,從藝術結構、敘事方式、細節描寫到人物對話都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現出詩人明快簡潔幽默的獨特風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藝術價值為中唐新樂府運動增添了光彩,是新樂府運動中的一株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