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李建超:“黨群三六〇工作法”繪就同心圓

“黨群三六〇工作法”繪就同心圓


李建超 字數:4135

社區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近年來,各級各部門紮實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為鞏固基層基礎、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在社區治理中,黨建與群建“兩張皮”、基層治理效果不佳,仍是困擾基層幹部的一道難題。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積極推進基層治理創新,在實踐中摸索出“黨群360工作法”,打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走出了一條黨建帶群建促社建、提升社區治理體系和能力的新路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經受住了“大考”,交出了滿意答卷。
  “基層三問”,倒逼出金點子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山陽區地處焦作市中心城區,上世紀80年代前是郊區,全區304個居民樓院中,老舊樓院佔251個,其中無主樓院99個,基礎設施欠賬多,人居環境髒亂差,群眾缺乏家園感。過去靠運動式、突擊式治理,經常是幹部幹、群眾看,錢沒少花、事沒辦好,群眾埋怨、幹部抱怨。2017年,在焦作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我們專門就老舊失管樓院等問題問計於民。在走訪中瞭解到,不少在基層工作多年的老黨員都有這樣的疑問:困惑之問——惠民政策一個接一個,便民措施一條接一條,通常來說老百姓應該領情,為什麼還有群眾有獲得卻無感覺?捫心再問——我們“5+2,白加黑”,實打實給老百姓辦事,做出了那麼多犧牲,為什麼仍有群眾袖手旁觀,甚至說風涼話,按理說這不應該啊?深省三問——為什麼像南水北調徵遷那樣的大事群眾都理解支持,而在老舊小區改造這樣的小事上我們經常出力不討好,究竟是陷入了“塔西佗陷阱”,還是我們的方法不得當?面對“基層三問”,我們通過深入調研、冷靜審視,認識到,有的民生實事群眾不買賬、不領情,主要是我們的官本位思想、管理者心態作祟,“內部循環”“閉合工作”的慣性較大,導致幹部“幹”的與群眾“要”的存在錯位。要想讓“吃瓜群眾”真正摒棄“打醬油”心態,最根本的是必須改變黨建與群建相互脫節的現象,堅持黨建引領,減少大包大攬,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放手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具體事務。不僅要把群眾所急所需所盼變為我們的施政方向,也要把黨委政府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從而強化黨建政治引領的內在支撐,提升基層治理的實際成效。基於這種考慮,山陽區的黨群360工作法應運而生。


  黨群360工作法,社區治理好抓手
  山陽區的黨群360工作法,其要義是“三全六步同心圓”,即通過黨建全引領、群眾全參與、項目全支撐,落實問、議、定、辦、曬、評“六步議事”程序,提升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感召力、提升群眾的自治力,構建全方位的黨群深度融合社區治理體系,繪就黨群同心圓。這一基層治理新舉措,有效地將黨建與群建融為一體,找準了黨建與群建的結合點,遵循了堅守初心使命、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原則。
  黨建全引領。就是發揮基層黨組織把關定向、統籌協調、選賢任能作用,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確保黨的主張落到實處。對於基層來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要把黨的各項政策落實到基層,離不開“最後一公里”的接力。在黨群360工作法中,山陽區基層黨組織主要發揮著三個作用:一是區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山陽區委負責區域民生實事所有項目的頂層設計、謀劃實施、強力推進,定標準、定流程、定機制,堅持發動群眾、項目實施全程同步,明確縣級幹部和區直部門分包社區樓院,派駐社區黨建指導員,每季度觀摩評比推進民生項目。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區委樹牢“戰時思維”,圍繞“早發現、全發現,硬隔離、全隔離”,第一時間指導出臺各類防控規範,在全市率先擴大排查範圍、率先前置流調關口、率先開展集中隔離、率先實施小區封閉、率先採用多種科技手段與發動群眾排查相結合、率先指定定點醫院為轄區居民開通就醫綠色通道,硬核阻斷了疫情的輸入擴散。二是街道黨工委的統籌協調作用。各街道黨工委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的“龍頭”,在聯結轄區內各領域黨組織方面發揮著“軸心”作用,任務是聚焦基層黨建、城市創建、群眾工作、民生實事,統籌協調轄區群眾和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重點對社區組織建設、服務群眾、辦理民生實事指導推進。三是社區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各社區黨組織作為城市基層黨建的“堡壘”,是離群眾最近的一級黨組織,負責選賢任能、組織黨員、發動群眾,指導樓院成立黨群議事會,領導黨群議事會開展工作。黨群議事會有效克服了居民委員會偏向於行政服務、業主委員會側重幫助群眾維權的單一性、片面性,不僅注重黨的引領,而且代表群眾發聲,能夠把黨的主張落實下去,把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做深做細做出感情,架起了黨和群眾的連心橋,成為了民意的“收集器”、民怨的“消化器”。

  群眾全參與。就是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群眾全過程參與社區事務,大家的事情大家辦,最終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逐步提升群眾的自治能力。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制勝法寶,也是提升基層社區治理效能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在山陽區的黨群360工作法中,群眾全參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覆蓋面。群眾積極出資、出力、出技、出智,對社區事務的知曉率、參與率、捐建率均不低於85%。二是全流程。就是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圍繞黨委政府主張和群眾需求,通過民主問事→黨群議事→依法定事→承諾辦事→公開曬事→群眾評事“六步議事”的程序,小區事務幹什麼、怎麼幹、幹成什麼樣,都讓群眾說了算。重大事項經過反覆商議,由黨群議事會形成初步方案上報,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召開群眾代表會依法決定。民生事務辦理情況向群眾公開晾曬,接受群眾監督評議。通過群眾全過程參與,不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推進了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也保證了各項民生工程的陽光透明,把實施民生事務的過程變成取信於民、凝聚民心的過程。在疫情防控中,山陽區充分發揮黨群議事會作用,動員黨員群眾3.5萬餘人、民兵1800餘人,構築起組織一盤棋、黨群一股勁、應對一張網的群防群控格局,不到3天時間布控368個檢查點、完成了12萬餘戶排查任務,全面摸清了底數。

  項目全支撐。就是對需要辦理的民生實事實行項目化運作,建立居民自籌、社會募集、街道配套、區級兜底的投入機制,優先辦理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民生項目,優先向發動群眾最充分的小區樓院傾斜項目和資金,由黨群議事會參與監管,通過項目的落地見效提升群眾的家園感和對黨委政府的認同感。用項目化、規範化、可量化的方式推進民生實事辦理,正是山陽區黨群360工作法的生命力所在,如何抓落實?關鍵在於抓具體,一具體就深入,深入才能見效。
  有事好商量,畫出同心圓
  黨群360工作法實施以來,山陽區越來越多的小區面貌大改變,有事兒大家商量著辦,成了幹部群眾的共識,黨群關係更有“溫度”、人民生活更有“質感”。
  鄰里守望一家親。群眾踴躍參與社區事務,自發維護勞動成果,文明意識普遍提升。居民之間溝通交流多了,空巢老人、困難家庭得到了更好的關愛,守望互助蔚然成風。例如,百間房街道鳳凰小區,群眾遇事都會第一時間向黨群議事會反映,議事會主任任宗富說:“黨群議事會成員不拿一分錢工資,群眾有事兒想到我們,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累點苦點都值了!”小區群眾還自發組建了5支志願服務隊,自己動手開展牆體美化、樓道文化、日常維修等活動,城市社區也找回了鄉村社會的溫情。在疫情防控中,鄰里之間隔離病毒不隔離愛,互幫互助的暖人事例不勝枚舉。藝新街道雲臺小區黨群議事會主任任鐵龍帶領居民為抗疫捐資3850元;新城街道牆南村成立9支黨員突擊隊和1支志願者服務隊,晝夜值班值守,主動為行動不便或居家隔離群眾提供“跑腿”服務……

  幸福生活感黨恩。2018年以來,山陽區運用黨群360工作法,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創新實施“五改”(即改模式、改硬件、改方式、改服務、改面貌),分級分批推進251個老舊樓院改造,先後實施5批201個民生項目,投入資金1.2億元,解決老舊樓院基礎設施等民生問題3萬餘個,一大批老舊、無主樓院舊貌換新顏,基本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群眾生活環境更加宜居。同時,民生項目由基礎設施改善向群眾文化、衛生健康、社區養老等民生服務全領域拓展,實現了全區34個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2個千人以上行政村農村幸福院全覆蓋,群眾幸福感持續提升。藝新街道雲臺小區原是一家破產企業家屬院,多年無人管理,道路坑窪不平,白天一路土,晚上一片黑,雨天滿身泥。啟動改造以來,實施了路面平整、車棚改造、文化提升等項目,樓院環境實現了大改善,小區居民任鐵龍說,“現在黨的政策就是好,國家給補貼,我們沒出多少錢,環境變化都這麼大,原來的住房都更值錢了!”不少群眾自發給市委、區委送去錦旗,小區大門外牆上,還有群眾撰寫了對聯“舊城改造360項目新倡導,環境升級400居民齊叫好”。
  黨群融合心連心。家門口實實在在的變化,讓群眾看到了黨委政府為民解憂辦實事的決心,群眾的幸福感提升的同時,對黨委政府的認同感陡增。目前,全區共成立黨群議事會317個,其中99個無主老舊樓院實現了全覆蓋,黨群議事會成員1468名,其中黨員736名,佔比達50%以上。黨群議事會讓原本“消失”在群眾中的社區黨員重新找到了組織,群眾中的骨幹和黨員的價值得到了體現,基層工作人員的成就感、榮譽感被激發,帶動更多群眾理解、信任、支持黨委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推動了黨群深度融合。先後湧現出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冬香好媽媽工作站”“白院長服務團”“老兵巡邏隊”等40餘個“紅色組織”,在疫情防控、文化活動、家事調解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聽黨話的堅強堡壘、樓院治理的“銀髮風景”、社區治理的中堅力量。

  山陽區創新實施的黨群360工作法,不僅解決了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深的實事難事,還促進了鄰里和諧、基層穩定。更重要的是,通過項目實施過程,喚醒了黨員幹部的初心使命,喚醒了人民群眾的共建意識,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提升了黨委政府在群眾中的公信力,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為社區治理提供了一份“山陽樣本”。
  (作者系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