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怎样表达,该怎么培养?

闲着无聊也是闲


从4岁左右儿童逐渐开始出现这种反思模式,开始发展思考内心体验与现实关系的能力。以莉莉为例,她很小就发现每次只要她语出惊人,妈妈就开心,妈妈高兴的表情和夸赞的话语,促使她更多地去模仿成人化的表达,莉莉的行为是对妈妈高兴所做出的反应,因此,她的关注点仅限于行为本身,对行为背后的妈妈潜在心理状态并没有觉知。

莉莉是个7岁的女孩,刚上小学一年级,上学3个月后父母发现她每天回家对着作业本发呆,不愿写作业,磨磨蹭蹭,1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拖3~4个小时还做不完;还常常“忘记”抄作业,回家就跟父母说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另外,孩子读课文的时候只看汉语拼音,只会根据拼音的读音来读书,读完之后对课文中出现的汉字根本没有印象。同样的数学题,莉莉一天会做,另一天就不会做,有一次考试甚至还出现几乎全算错的情况。莉莉在幼儿园的时候,曾参加过主持人培训班,还在台上展示过主持的才艺,从小就会说大人才会说的话,常常语出惊人,家里人一直都夸孩子聪明,大家想不通为什么孩子学习会有困难,刚上一年级就厌学。为了让孩子提高做作业的效率,妈妈说她尝试过很多的方法,如她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作业就让她出去跟小朋友玩,或者做完作业就给她看电视,这些都是孩子以前很喜欢的,可是现在这些方法都没有用,孩子好像对自己不能出去玩,或者不能看电视根本无所谓。妈妈现在每天陪孩子做作业到晚上11点多,有时要到12点。莉莉抄写一行字大概需要10分钟,如果不合格重写的话要20分钟。现在每天陪孩子做作业,对她来说都是个极大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耐心越来越少,爸爸有时回家的时候,在门外就听见妈妈在家里大声训斥孩子的声音。莉莉的爸爸、妈妈带着莉莉来到了笔者的咨询室,笔者拿来几个玩具,让莉莉挑选一个,并允许她坐在地毯上玩。边跟莉莉的父母交流,边观察莉莉。笔者看到她在玩玩具的同时,还注意听我们的谈话,听到母亲谈论她在学校的表现时,她会插话补充一些细节。整个过程中她表现得比较放松,也很灵活,没有表现出智力方面有什么问题。了解基本情况后,笔者让莉莉拿出语文课本,选了一篇她已经学过的课文让她读。这篇课文写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孩子打开书,很快就读完了。等她合上书,笔者问她刚才读的这篇课文里都讲了什么,她说不上来。笔者问:春天里会发生什么?她说不知道。笔者再问她怎样区别什么时候是春季,什么时候是夏季,她还是说不知道。父母说得没错,孩子对自己读过的文字不能理解,也无法复述课文的内容,不用说记住所读的内容。

一、案例分析

提到莉莉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妈妈说孩子上幼儿园以前主要是外婆带,自己和丈夫的工作都很忙,回到家后孩子都睡着了。莉莉小的时候,常常语出惊人,她的话常常将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家里人常常说这孩子讲话像小大人一样。妈妈有所不知,儿童的语言是被成人强化出来的。每当莉莉嘴里蹦出一些词语,她出现吃惊和兴奋的表情,这对莉莉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奖赏,原来像大人一样的讲话可以让父母这么高兴,这个简单的行为对她来说有了意义,于是她更加注意去收集和模仿大人们讲话的方式。莉莉的行为后果被注入奖励和惩罚,会影响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妈妈很开心这个后果,使得莉莉不断地去模仿成人的语言这个行为。依恋理论研究领域重要人物Fonagy专注于研究人对于心理状态的普遍的注意,尤其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注意,他称之为“心智化”能力的标志,即人具有心智来调节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他指出,从童年时期开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信念、情绪以及欲望,发展出一种“理论”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即个体不仅能够根据观察到的行为做出反应,还能对行为背后的意义能够理解。Fonagy认为,从4岁左右儿童逐渐开始出现这种反思模式,开始发展思考内心体验与现实关系的能力。以莉莉为例,她很小就发现每次只要她语出惊人,妈妈就开心,妈妈高兴的表情和夸赞的话语,促使她更多地去模仿成人化的表达,莉莉的行为是对妈妈高兴所做出的反应,因此,她的关注点仅限于行为本身,对行为背后的妈妈潜在心理状态并没有觉知。久而久之,莉莉对自己所说的内容并不关注,她所讲的信息并没有真正进入大脑,大脑对于所讲的内容并没有进行理解与识别的过程。她的关注点只在妈妈的反应上,并不在所表达的内容上。莉莉的“心智化模式”没有被很好地发展,她不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感觉和思想。儿童心智问题的家庭原因。莉莉的父母明白了为什么莉莉这么讨厌学习。因为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理解和记忆学习的内容,因此对学习感到害怕,想要逃避;但是他们只看到其一,还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莉莉拒绝写作业,其实这是一种跟父母对抗的行为。笔者问父母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或者是忘记带东西的话,情绪受到影响最大,最生气和最难过的是谁?爸爸不吭声,保持沉默。妈妈说是她,说这话的时候妈妈流下了眼泪。笔者让孩子讲一讲每天做作业的过程。孩子说她写的每个字妈妈都会检查,检查合格了才能写下一个字。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还买了一些课外练习要求她写。正是妈妈这种全方位的管理,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妈妈不理解的是,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字要抄写很多遍是很无聊的事,更别说有哪个字抄不好,就得擦掉重抄。妈妈在学习上给孩子造成痛苦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莉莉的意志被妈妈的意志所替代,孩子想成为她自己,可是妈妈不允许。因此,孩子能做的就是把妈妈的指令留在头脑里,身体不去执行,以这样的方式,来保留属于自己的意愿。

随着咨询的深入,笔者逐渐发现妈妈的情绪与莉莉的表现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每当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说莉莉没做作业,或者有忘记带什么东西的时候,她那天就会跟莉莉发很大的火。

在跟莉莉妈妈的讨论中,她意识到,每次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她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妈妈有着脆弱的自尊,不允许孩子有不好的表现。每当孩子表现欠佳,她的焦虑感就上升,这种焦虑让妈妈采用更加严格的方式要求莉莉,比如,每个字的书写都要达标,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她额外加的作业等。

二、矫治方法

儿童心智化发展指的是帮助儿童观察、思考,并使他们能够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正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增加适应能力的过程。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导致莉莉出现学习困难,不愿写作业,除了她的学习方法有问题以外,莉莉与妈妈的关系以及妈妈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对孩子抵触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叙述如何帮助莉莉发展新的学习方法,提升她的学习动力。

(一)心智化发展与学习能力

莉莉以前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机械地模仿,她对自己模仿的内容没有去理解。要改变莉莉这种固有的学习模式,需要让她的思维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也就是训练孩子的心智化过程,让莉莉具备反思的能力。笔者给莉莉的父母示范了一个方法,即让孩子再重读一遍之前读过的那篇课文,在读之前笔者提了几个问题,让她读完之后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年的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分别叫什么?”“每个季节都有什么变化?”“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这一次孩子读完之后,回答了笔者的问题。笔者不要求孩子的回答有多完美,只要让她的大脑和认知参与阅读的过程,而这正是她所缺乏的。我们知道,一旦某个习惯形成,跟这种行为习惯相对应的反应机制就会在大脑里形成固定的回路,并被固定下来。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习惯,这就意味着需要在大脑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反应模式的回路。要让莉莉将注意力关注在对所吸收的信息的理解上,就要训练她的反应模式,使她具备这种能力。笔者让莉莉的父母每天做一件简单的事,就是在每天莉莉放学回家的时候,问她:“告诉爸爸妈妈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孩子回忆所学的内容,训练孩子的记忆。然后再问:“关于你学到的,你有什么想法?”以此来训练孩子的心智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孩子的回答是什么,父母都要说:“有道理,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呀,谢谢你告诉我。”不带评判,不去纠正孩子所讲的内容,提升孩子表达的积极性。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开发孩子思考和反省能力的过程。

(二)亲子关系与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与妈妈之间的角力与对抗,消耗了莉莉跟妈妈的很多精力,要拿掉她的防御,不跟妈妈对抗,就需要将妈妈的要求转换成莉莉自己的意愿。笔者跟莉莉一起做了一个下周任务与时间计划表,由莉莉自己来安排每天做作业和玩的时间。这张表分为三列,第一列写上时间,第二列画出任务,如写作业画一支铅笔,玩则画一个笑脸,看电视就画一台电视机,第三列留空,莉莉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完成的任务后面的第三列留空处打勾。为了确保练习的效果,笔者要求父母只能做观察者,不能干预这个过程,尤其是妈妈,不能陪着孩子做作业,父母同意了。笔者告诉莉莉,下周过来的时候带上这张表,并告诉她如果完成的话,就跟她玩一个讲故事的游戏。

第二周莉莉的父母报告了孩子的表现,除有一天推迟了1个小时完成作业,其他全部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平均每天写作业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这件事证明了只要给莉莉足够的信任和空间,她是有能力去完成的。

(三)家庭氛围与子女教育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莉莉的妈妈常常处于独自一人面对的状况,缺乏丈夫的支持。莉莉的爸爸在部队工作,工作地点离城比较远,每周只能回家两天,在家的这两天还有很多应酬,白天几乎不在家,所以,孩子基本上都是妈妈一个人管。笔者问莉莉妈妈,一个人管孩子有什么感受。她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莉莉爸爸的工作如此。很显然,妈妈用理性判断来回避内心的失落感。Fonagy在他的依恋理论研究中提出,儿童心智化的发展受到照顾者心智化的影响。莉莉妈在养育莉莉的过程中得不到来自丈夫的支持和帮助,情感上也得不到丈夫有效的回应,加上担心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等,让她的内心处于极度焦虑和不稳定的状态。由于莉莉妈不能识别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焦虑带给孩子,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不能容忍孩子不好的表现等,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这些压力无法化解,就表现在行为上。父母如果只看见孩子的行为,不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往往只盯着孩子的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笔者帮助莉莉的父母看到这一点,跟莉莉的爸爸讨论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使得他的妻子感觉被支持、被关心。讨论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两人比较合作,也看到莉莉妈上的表情变得很放松,整个人的状态都有了改变。

三、效果与建议

经过3个月的咨询,莉莉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可以将自己听到或看到的信息进行认知处理,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期末考试的时候,数学和语文的分数比上半学期成绩高出十几分,达到90分左右。其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养育孩子不是单纯地管理孩子,孩子的教育与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状况都息息相关。像莉莉家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父母缺乏育儿的知识,或者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以及父母自己心智化程度不高等,都容易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聪明的孩子,也要有智慧的父母帮助。智慧的父母,首先是心智化发展程度比较好,有着稳定的情绪,不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信任与接纳,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这个过程家长和孩子都不累,亲子关系一好,孩子心理自然就健康。


天慈育儿说


的确,在生活中有很多小孩怕生、在学校中不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在班级里不合群、不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针对小孩这些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方法很简单,比如给他一些他一定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自己摆碗、盛饭、自己穿衣服锻炼独立性。并在孩子取得完成时,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进步,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让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

带自己的孩子到邻近的小朋友家去玩,也可以邀请小朋友来自己家玩。同龄伙伴有共用的语言,说话积极性高。同时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学会主动打招呼!

一切都需要慢慢来,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责骂孩子,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效果。


南充教育视界


孩子几岁?孩子不爱讲话的原因是因为内向?

还是因为孩子想表达,但表达不清楚?

如果是后者主要是因为在孩子语言敏感期的时候,照看孩子的大人感觉自己太聪明,孩子想要什么,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动作,大人就帮忙去满足了,孩子不用讲话,不用表达。

接下来要尽力补救:

一、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吃什么……只要孩子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引导孩子让孩子表达清楚再帮他去做。大人要装作什么都不懂,要在孩子的引导下,完成孩子想让家长帮忙做的事。(刚开始,家长在孩子表达过程中要帮助孩子,并向孩子确定这是不是孩子想要表达的)

二、平时多表扬、多鼓励。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指责孩子太老实、没出息,不要当着外人的面说孩子不大方、见不得人等。这种贴标签式的责备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使他们更加退缩不前,应想方设法增强其自信心。

三、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总怕孩子和别人在一起吃亏受委屈。这种情绪感染到孩子,使他们总是怀疑别人,感到他人世界的风险,因此不敢和别人交往。这类家长应当调整自己平时的言行,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四、出去串门时,尽可能把孩子带上。家长出去串门时带着孩子,可以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有机会学习一些社交礼仪和规矩,体会到交往的乐趣。

五、尽量能为孩子创造一些交往的机会。例如,可以把别人的孩子请到家里来一起玩,发展到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刚开始时,最好先把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请到家里来。因为内向的孩子在和外向的孩子在一起时,容易产生自卑感,经常会冷冷地在一旁观看,不积极参加游戏。因此,应当等自己的孩子在和内向的孩子的交往中产生了愉快体验之后,再扩大交往里,过渡到和外向的孩子一起玩。

六、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参加集体活动是提高交往活动的重要途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七、改正不良品质。帮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于团结的个性品质,如骄傲、吝啬、自私等,培养孩子无私、诚实、向上、勇敢的品格,只有这样的孩子,在小伙伴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