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与曹操交恶,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与曹操交恶,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提起孔融,诗者脑门立马闪出的,应是他“四岁让梨”的故事。

这个神童级历史大名人, 还有个伟大的生理遗传光环, 他是孔圣人的嫡传二十世孙。

令人扼腕嘬牙床的是,他虽善始,却没能善终,最后死在曹操的禁酒令下,并且惨遭灭门之灾。

孔融的死,到底冤不冤,值不值?也冤也不冤,也值也不值。

他倒霉都倒在嘴巴上。他贪酒贪话,不知也不屑于韬晦。自以为是公众人物、意见领袖, 就负气用事, 该说不该说都说, 敢讲不敢讲都讲, 管不住那张吃八方的嘴巴。

唉,图一时痛快,嘴巴上天了,脑袋却落地,这事整的,多么闹心。一切都因为酒。酒后言,酒后文,为酒而战,最终死在酒祸上。

孔融有句口头禅很是出彩,叫什么:“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 诗化的语言,说起来既像自嘲,又像显摆。因出自孔融之口,这倒从侧面反映出他的酒态度和酒生活。他是饮酒至上的文人狂人, 生活与酒结伴,一刻也离不开酒。

大凡喜酒者,都爱结交喜酒者,看起来不符合同性相斥的定律。要是两人或几人再情投酒合, 比如牛气冲天, 比如恃才傲物, 那肯定成为举世无双损友级的知音。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与曹操交恶,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孔融结识一位酒友,名字叫祢衡。

他俩岁数相差二十好几, 按说隔了一代人, 喝起酒来却很有哥们儿情谊。醉得找不到北时, 谁管他文人名士身份, 玩去吧, 爱找谁找谁去, 我是我,我就是我。你讲狂言,我说疯语,看看到底谁疯狂。

祢衡说,这世上他就认两个人,一个是大儿子孔融,一个是二儿子杨修,其余人他统统看不上,不配与他玩。

如此胡诌白咧,稍微清醒的正常人,理应回赠三个大耳光,把他踢出酒宴。可孔融非但不恼怒,反而笑嘻嘻认领。

或许他认为这才是祢衡的本色,不讲疯话狂话,就不配叫祢衡。

孔融说过更为离谱的醉话。大意是,父子是啥关系?不过是性欲的结果罢了。母子又是啥关系?不过是在肚子里寄存罢了。

混账,也该掌嘴。

他俩的两席话,不见得出自同一场合,但可以认定,都是喝醉了酒的杰作。

口无遮拦,嘛惊悚嘛抢眼嘛轻薄讲嘛,这是逆天的节奏啊。如此操作嘴巴,迟早会摊上事,摊上大事。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与曹操交恶,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祢衡说过这话没多久, 曹操便主动想见见这位名士。

曹操的动意并非心血来潮, 主要来自孔融的多次推荐。当时曹孔关系尚在温存期, 曹操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比较看重诸如孔融之流的意见领袖。

谁知祢衡根本看不起曹操, 便与曹操耍开了大腕, 见面时不但不行大礼, 还用话语刺激挖苦曹操。在曹操为污辱他而专设的酒宴上, 祢衡不甘受当鼓吏的污辱, 竟然脱下衣服, 赤条条击了一通《渔阳掺挝》鼓曲。

鼓声悲壮,音节奇妙,他借题发挥,揭穿了曹操的家底和野心。

曹操都不得不承认“本欲辱衡,衡反辱孤”。他恨不能当场杀掉祢衡。但他在篡权爬坡阶段, 不愿担当杀名士的恶名, 于是采用击鼓传花的借刀杀人术, 将祢衡转给刘表。刘表并不傻, 又转手, 祢衡最终被江夏太守黄祖所杀。

看上去,祢衡的死与孔融缺乏直接联系。不过细细究查,也能发现其中的端倪。

孔融作为“晚辈”身份的长者酒友,理应压压祢衡身上狂傲之气, 教导他,懂得尊重别人才能融入社会。可孔融偏偏喜欢祢衡的真性情, 并与他在酒里惺惺相惜,互相褒扬,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祢衡目空一切的个性。

可以认定,对祢衡的死,孔融负有不可推脱的酒责任。

短命的祢衡, 26 岁就走了。他“大儿子”孔融,若不改酒风话风文风,还能活多久?他预测不出,可历史终会给出答案。

孔融酗酒后那番“鬼话”摆在面上,没准哪天搬出来,就是要人命的证据。

婧着吧。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与曹操交恶,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孔融的死,与其说是曹操谋划的,不如说是自找的,全因万恶的酒。可孔融却不这么认为, 至死他都没对酒说过不。

他的酒, 神圣不可侵犯。那种固执不化的对酒的愚忠,是他致命的伤。

有种观点在流行, 建安九年前,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虽没达到知音程度,至少没有公开交恶,还有点小小交情。建安九年起,曹操的翅膀硬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还不过瘾, 他飞扬跋扈, 想要摆脱汉帝, 自立为王的野心蠢蠢欲动。

孔融站在局内外,看得真切。作为正统思潮的名人文人,他死心塌地拥爱汉室, 自然眼里容不得曹操这粒逆反的沙子。他只要抓住机会, 就会时不时上书敲打曹操。

他与曹操已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有时上书的文字很是阴损。曹操看后眼冒绿光,但碍于孔融的社会影响力,也没有采取特别的手段应对。

曹操的暂时退让,出自政治家的考虑,并非惧怕孔融的文字批判。孔融以为曹操不会也不敢怎么着他, 越发意气用事, 只要逮着点破绽, 就做定了文章攻击曹操。

建安十二年,曹操又要出征。战乱加饥荒,粮食供给出现危机,曹操便上表汉帝请求禁酒。他的禁酒令发出后, 朝野上下谈酒色变, 似乎都战战兢兢地依令禁酒。

孔融却不信邪,照喝不误,酒后盘算如何破这个令。

偷偷喝酒者不在少数, 禁令也不针对某个具体人。孔融喝你的酒就喝呗, 干啥非得立字成文?一封《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把对曹操的一腔怨气撒在“禁酒令”上。

孔融振振有词:“ 夫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 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尧非千钟 , 无以建太平 ; 孔非百斛 , 无以堪上圣。” 洋洋洒洒二三百字, 意思很明显, 酒如此美好, 你曹操禁酒无理,应当取消禁令。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与曹操交恶,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曹操既不是善茬,也不是仁者。论懂酒,论写酒诗,孔融未必赶得上曹操。

曹操理直气壮地回书辩驳: 夏商都因酒而亡, 不少政事和当政者败在酒上。这酒非禁不可。

孔融不甘示弱,又写《又书》,针锋相对。“夏商亦因妇人失天下, 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 疑但惜谷耳, 非以亡王为戒也。” 最后一句点出曹操禁酒的真实意图,也算舒展了几口浊气。

曹操感到汗颜又栽面子。若这样你来我往地辩论下去, 他公务要事缠身, 哪有精力与闲散的孔融比高低, 也显得他太拿孔融当回事。他该禁依然禁,但给孔融挂上了账。

以曹操“负天下”的个性,对孔融斩立决,还不是小菜一碟。他考虑的是舆论、是名声, 毕竟距离皇位仅有三五米, 必须忍一忍, 秋后算账为时不晚。

孔融若知趣,应当收敛下无限张扬的个性;孔融若识时务,甚至可与曹操达成互不侵犯的默契。可风骨坚硬的孔融,就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继续找曹操的茬。

曹操是可忍,孰不可忍,终于忍到尽头。他唆使亲信整理孔融的黑材料上奏, 其中证据里, 就有孔融醉后和祢衡胡吐噜的那番“不孝” 话。此证据,说成是由祢衡传出来的,祢衡已死,还去哪里对证。

汉帝想保孔融,但孔融“鬼话”上折,他也变得无语了,只好任由曹操诛杀孔融。

历史自会评价孔融的非正常死亡。千条原因,万条理由,孔融死在自己那张酒后无德的嘴上;还有就是为捍卫酒尊严,死得真不得其所。

孔融临刑前口占一首小诗,前几句是:“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 山坏由猿穴。” 略加品味, 我们也能从中意会出点什么东西。

孔融“樽中酒不空”,因酒取向与曹操交恶,真正懂酒他不如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