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三成以上国民使用过听书软件“读”书

文丨圳论评论员 王森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三成以上国民使用过听书软件“读”书

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尤其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长较为明显。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听书”逐渐成为阅读“新主流”,有三成以上国民使用过听书软件“读”书。

然而,也有人开始担心:鉴于音频传播的特点,“听书”平台上的内容往往以碎片化、简单化的形式呈现,“听书”挤占了对纸质书深度阅读的时间,会不会使得阅读浅薄化,影响推广全民阅读的效果?

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书影书声同相伴,乃是当代读书人之福。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三成以上国民使用过听书软件“读”书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报告》

技术推动阅读方式多元化,阅读越来越便捷,是大势所趋;科技发展,特别是传媒技术发展,是文化传播的根本推动力。从“甲骨文”到竹简,再到造纸术、印刷术发明,读书从少数贵族阶层才能享受的特权,逐渐成为了大众都能享有的“日常”,知识的普及推广,也推动着社会进步。

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总体提升,阅读方式多元化功不可没。现在人们坐地铁、搭公交,就可以掏出手机或者电子书读一读,不必时刻在包里装一本“大砖头”, 真正实现了欧阳修所说“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理想。电子媒介平台上书的价格也普遍低于纸质书,同样的价钱可以买更多的书,让那些囊中羞涩的读书人更轻松尽兴地享受读书之乐。可以说,技术推动阅读成本下降,降低了推广阅读的难度,提升了人们阅读的意愿。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三成以上国民使用过听书软件“读”书

我们大可乐见“听书”形式的出现、普及。“听书”非常符合当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音频“伴随式传播”的特性,把双手、双眼从读书这个行为中解放了出来,开车可以“读”、工作可以“读”、闭眼小憩也可以“读”。“听书”的普及,会让一些平时“读书”少的人加入到阅读队伍中来,也能为经常读书的人增加一种与书籍接触的方式。另一方面,“听书”古已有之,不论中外,说书人这个职业在文化发展史上都作出过杰出贡献。尤其是,说书刺激了市民文化需求,曾一度带动市井文学发展。电子媒介发展,使得“听书”不必受制于时空限制。“说书人”在电子媒介平台上重新活跃起来,可以带动更多文艺作品通过“说”的形式进行传播,扩大了知识的传播面,而“听书”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将鼓励更多创作者参与内容创作。

浅薄的不是形式。竹简刻字难、储存难,因此人们惜字如金,《春秋》《论语》当然凝练隽永;可没有纸本的普及,是不可能出现《红楼》这样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章回体小说,或是启蒙思想家的“大部头”作品,更难以诞生《冰与火之歌》《庆余年》这种连载好几部的现代作品。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说哪个时代的杰作“更浅薄”,总不能要求贾宝玉还满口“之乎者也”、“囧斯诺”还讲着古老的拉丁文吧。何况古人只能读到前者,而我们“活久见”,不仅可以与古人的思想对话,还能读到最新的文学、思想结晶。读电子屏幕上“写”的《论语》和读竹简上的《论语》,对于一般读者并不会有什么差异。可见,拿媒介带来的表达方式变化来讨论内容的“浅薄”与否,是没什么道理的。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三成以上国民使用过听书软件“读”书

石岩街道“有声图书馆”

的确,人脑器官特点和认识机制决定了“听书”的内容如果太“深”,就不便于理解。根据媒介特点来制作内容,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听书”内容大多通俗。你非要用“听书”的方式,读康德的三大批判或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原文,这种一般人看纸本都会“晕菜”的内容,那恐怕就有点自找苦吃了。但听一听名家用“大白话”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书的内容,就是不错的选择,还可能激发你进一步深入阅读原著的兴趣。而且,当今社会有些“书”已经没有必要写成纸质版了。比如,市面上很多“How to”(如何做)的书,教你怎么收拾房间,或者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很多人都抱怨有效内容也就前面几章,后面完全是“放水”,这类书就很适合做成音频传播。一些新闻类资讯类的报刊文章,本来也力求通俗,用“听书”方式传播也正合适。当下播客(Podcast)正红火,说不好就是一次思想创作的“文艺复兴”。要知道“轴心时代”哲学家出过不少“谈话”书,《论语》就是对话,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更是开创了“对话体”先河。有些大道理,未必需要用晦涩的文字“写出来”,用“大白话”阐释,更易于人们理解和流传。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善用市场机制和文化政策,激励和引导创作者根据“听书”媒介的特质,创作更优秀、更适合“听”的作品,丰富“听书”内容库。可以期待,我们的读书体验将变得更好,书声雅乐将伴我们共度更多好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