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作者:bottle

編輯:夏田

圖片:攝圖網


- 1 -

惡言毀掉孩子的清華夢


最近追著看了熱播的新劇《都挺好》,每次看到蘇明玉回到家就被媽媽的言語堵得只剩下低頭哭泣的時候,真的是我見猶憐。


飯桌上,考了年級前十的蘇明玉,只敢怯怯地向媽媽要一千元報名高考強化培訓班。


“考清華是我一生的夢想,為了這次高考,我已經準備了好多年。算我求你了行嗎?”


媽媽沒有鼓勵和讚賞,堅決不給孩子花錢上培訓班,更是無視她的意願:“一個女孩上那麼好的大學有什麼用,我幫你找好了一個免費的師範生的名額,要是不想去也行,正好我們醫院招工,考慮好我給你報名,這樣咱們更省錢。”


看著明玉絕望地垂下了頭,飯也吃不下,她只是更生氣地吼她:“哭什麼哭,你覺得委屈了是不是。你說,把你生下來養這麼大容易嗎。”


《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我內心不禁想問一句:想考清華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錯,蘇媽媽要對女兒這般歧視和辱罵?


直到有一天,明玉發現家裡把她的房間賣了,沒了她容身的地方,問母親為什麼這麼對她。期間,她一遍一遍地問媽媽:“你們還有沒有把我當蘇家人?”


《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她媽媽直接一句“閉嘴”,然後就是一連串的語言攻擊:


“給你吃給你喝養你這麼大,我們有罪了是不是,有本事你就別用我們的錢哪。”


“你走,你現在就走,永遠都別回來。”


“你是個女孩,怎麼跟你兩個哥哥比。你以後還要嫁人。反正我們只負責養你到十八歲,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這一次,蘇明玉終於下定決心離開這個家,離家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不會再回來。”


想到自己,平時哪怕是父母語氣稍微重一點的話,我們都接受不了,更何況蘇媽媽這樣決裂的言語。


任何一顆自尊心都承受不起這樣一而再的暴力敲打,它總有一天真的會碎。


即使現在事業有成了,蘇明玉仍然忘不了當年母親對自己的態度,她和別人講起時還說:“我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


《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 2 -

惡言改變孩子的一生


在知乎上看過一句話,深感認同。


“你知道嗎,我覺得最爛最爛的牌不是家裡多麼貧困,欠了多少多少錢。一副真正的爛牌,是父母帶給你的悲觀、自私、冷漠與自我厭棄等等,這種兒時的環境所造成的性格或者心理問題可能會阻礙一個人一輩子。而有父母的愛,養成堅強樂觀,正常的性格,就是一副最好的牌。”


王猛曾是四川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錄取,本科後又去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讀研究生。但是他從出國之後已經有12年沒回家過春節,並且“拉黑”了父母的一切聯繫方式。


王猛出生在一個機關大院的家庭裡,父母的文化水平也相對偏上。但這卻並沒有讓王猛擁有溫馨的家庭氛圍。


相反,從很小的時候起,每當他想做什麼嘗試,無論好壞對錯,只要是父母不希望他做的,就會用言語打擊,以他的不足去斷定他做不好,直到孩子無奈放棄。


成績好的時候就叫他“寶貝”,成績不好的時候就開始搬出“我辛苦一輩子,那麼努力賺錢不都是為了你嗎?”“我上班那麼累,回家還要輔導你的學習,你怎麼就考這點分數!”等一系列的情感綁架的話語。


在一次畢業旅行上,王猛被導遊當著全團的面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父母沒有在意。回房後,王猛向父親表示自己的不悅,反而遭到了父親一陣教育責罵:“你都這麼大的人了,心胸怎麼狹小,以後怎麼面對外面的世界?”


北大畢業後,王猛進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學實驗的研究機構上班,但因為動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現問題,自卑的心理導致很多工作應付不了,績效評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離開。此後的幾個工作也都不順利。


父母一直在言語上“孜孜不倦”的打擊,使他對自己從來沒有自信過,儘管學習成績優異,可是他卻成了一個內向、敏感、注意力難以集中、不善交際的人。


他決定出國讀研,研究心理學,希望通過學習幫助自己與過去痛苦的經歷帶給他的影響告別。


他第一次在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足足講述了6個多小時,諮詢師說他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在經歷重大創傷後出現的適應性障礙,產生持續性的情緒異常,經常聯想到創傷體驗,對事件的看法變得消極,喪失對其他事物的興趣等,對社會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父母在回憶分析兒子與家裡斷絕關係的原因,確實從沒有給過兒子愛和鼓勵的話語,為了使兒子成才,一直不斷地用嚴厲苛刻的語言對孩子施暴卻不自知,忽略了兒子的心理感受,甚至影響了他健康心理的成長。


這段時間,深圳剛剛出了一個新聞,13歲的男孩跳樓身亡,並留下遺書:“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難過。”


《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短短的一句話,凝聚了男孩的爸爸媽媽13年來對他說的所有話的信息。


是要多少語言暴力的積累,讓這個原本還要沉浸在爸媽疼愛中好多年的可愛孩子,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待他人,我們尚且知道言語要斟酌。但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卻總以為可以用語言肆意發洩,也習慣地以為孩子的成長是靠壓制、打擊、嘲笑、謾罵來鞭笞的,以為說過的話會隨著我們的遺忘而消失。


而其實,那些話一字一句地刺痛著孩子的心,阻礙著他變強大、變開朗、變自信,去信任和接納別人,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他成年以後也無法改變的痛,伴隨他的一生。


《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 3 -

語言除了是暴力,還是力量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最初認識世界的載體,是我們一切情感模式和三觀形成的聚集地。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成年後與他人的關係。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道:在家庭裡,理解並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遇見情緒的時候,交流感受才是親密關係進行絕大多數溝通的目的,而不是批評或者解決問題。


時代改變了,我們愛的方式卻沒有改變,心裡需求的核心是感受。親密關係的一個主要價值就在於交流並互相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伊能靜近日參加《超級演說家》,第一次談到兒子患病。


在兒子哈利童年時身為母親的她就發現了兒子吃飯的時候總是比別人慢,別的孩子半個小時吃飯,哈利要花兩個小時。多年後才發現是因為鼻子過敏導致咬合不正,下巴逐漸後縮。


然而,這樣一個經歷父母離異而不完美的兒子,卻一直是伊能靜口中的“小王子”。媽媽鼓勵他做一切喜歡的事情,並且永遠第一個為他鼓掌,誇他棒。


他熱衷舞蹈,作為學校的代表去參加表演,學導演、作曲寫詞、學設計,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孩子,積極尋找著自己的無限可能。


他說:“雖然還不確定,我還在找未來我想做什麼,但是我覺得找的過程就很有趣。”


是啊,就像他的媽媽一樣,50歲仍然還可以有有趣的夢想。“要當一個永遠像朋友的媽媽,閃閃發光,溫柔有趣。”就是他媽媽常在兒子耳邊說的話。


《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她說:成人的一句話,就是孩子的全宇宙。愛不一定是對的,一定要講究智慧和方法。


唯一與兒子吵過的為數不多的架,因為兒子想去上剪輯課,可伊能靜想讓他去上編劇課,沒想到,遭到了兒子的拒絕:你用你知道的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來你沒有去過。


聽完兒子的話,伊能靜反思自己,然後尊重孩子的意見:是啊,我們經常會在不知不覺間,把自己的意願加在孩子身上,彷彿我們是過來人,更有經驗。


可我們卻忘了,孩子的路我們不曾走過,不知道路上會有什麼,我們的經驗不一定適用。


她是願意接受和傾聽兒子想法的媽媽,除了一直用語言的力量給予孩子鼓勵,還在意語言對孩子產生的暴力。


因為她深知,其它的暴力對身體的傷害或許是一時的,但是語言暴力對心靈的傷害卻是長期的,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的。


哈利17歲生日的時候,媽媽看著他與同學們“有著獨立的社交生活,開著流行語的玩笑,熱烈地討論未來”的那一刻,突然發現他真的長大了,長成了獨立、陽光、有主見的孩子。


在前幾天,央視《經典詠流傳》播了一個由14個聽障孩子用不同的音高和一個相同的音節“啊”,唱出整個生機盎然的春天的表演節目。孩子們最純粹的聲音,讓所有人聽見了無聲世界裡勃發的生命之歌。


朱丹在錄製現場,說了一句話:對於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是不是天使,而是有人把他們當成了天使來呵護。


你的孩子,就是你口中描繪的樣子。


回到電視劇《都挺好》,在後來蘇明玉回舊屋收拾的時候,發現了媽媽的日記。原來,媽媽一直是愛明玉的,只是從來沒有用愛的方式說出來。


《都挺好》:孩子的清華夢很可能就是這樣被毀的

以愛的名義實施傷害,是我們多少家庭的現狀。


不是不愛,只是愛用錯了方式。


我希望這種用傷害的方式表達愛的做法可以儘早停止,讓家迴歸最溫暖的港灣的本質,不再讓語言成為刺痛人心的鋒利武器,扼殺孩子原本無限可能的夢想。

—END—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公眾號——羽木舒親子育兒,記得留言呦~

作者簡介:bottle,新晉寶媽,從胚胎孕育就開始關注生命的成長過程,專注嬰幼兒胎教及早教實踐,帶著孩子從她的視角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