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


一、引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

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姹紫嫣红,而我却独自客居在他乡,偏巧又遇上了寒食节,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凉凄楚。贫穷的生活经常使我吃了上顿没下顿,炉灶里也往往生不出烟火来,实在不仅仅是为了明天纪念介子推而禁火呀!

这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写的一首诗,讲他独自飘零流落到江南的时候,正值寒食节来临,但因为贫困,没有食物可以吃,炉灶里也就无需生火了。不生火,不仅仅是因为寒食节要禁烟禁火,更是因为穷。

由这首小诗我们不难看出,寒食节是需要禁火的。


二、来历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期间,严禁烟火,人们只能吃冷食、寒食,所以叫寒食节、禁烟节、冷节;按照中国古代的历法,冬至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即是寒食节,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五节。

冬至日是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一百零五天后,大约是4月3日左右。

先来说说这个节日的来历: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清明节是用来缅怀已故亲人的,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有人说寒食节来源于远古时期的改火旧习——在远古时期的华夏大地上,春天一到,人们便将上一年保留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再重新钻木取火,以获取新的火种。还有人说寒食节源于周朝的禁火令——周朝时,春天来临,大火星出现,气候干燥,容易引发山林火灾,因此,周天子才下令禁火。

当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最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还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晋文公重耳


话说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难”逃亡在外。长期流亡的日子可想而知,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饿得两眼直冒金星。眼看公子重耳随时都有饿死的可能,他的随从介之推,竟不惜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让他充饥。如此忠心耿耿的臣子,让重耳感动得一塌糊涂,啥也不说了,兄弟,以后等咱重耳当上了国君,不会忘记你介之推的。

好,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公子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果然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开始封赏有功之臣了,可谁知当年割肉给晋文公充饥的介之推竟拒绝接受封赏。他非但不接受封赏,反而带着自己的老母亲跑到山西的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三番二次派人请他下山,可他就是不下来。晋文公毫无办法。这时不知是哪个人出了个馊主意,说咱放火烧山吧,到时候介之推扛不住,自己就会狂奔着下山的。

晋文公一想,中,那就放火烧山吧。可谁知介之推还是不出来。最后,这母子两人竟抱着大柳树活活地给烧死了。要说这介之推真是个死心眼,但在古时候,人们就喜欢这样的人,认为他有气节,不贪图荣华富贵,说不出来就不出来,宁可被活活烧死,也不愿意接受封赏。

晋文公傻眼了,悲痛万分。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就在介之推遇难的这一天,全国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此后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可谓是历史久远的一个传统节日了。

其实,无论寒食节来源于什么,作为古老的一种文化习俗,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它总是会处在一个不断的演变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它起初的来源是什么,后世的人们相信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那么,它就是纪念介子推的。就像端午节,起初可能并不是源于屈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所有人都愿意相信它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这也就行的。

关于这一点,后世的许多诗文都是明证,都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唐代诗人卢象就写有一首《寒食》,大致为我们描述了这个事情: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介子推说自己要去那绵山隐居避世,谁知在一场大火之中遭到了焚身。今日四海之内都在过寒食节,千年以来都是为了他这一个人啊!深深的冤屈如何能用道理来表明呢?就像那险峻的去处自古以来就没有邻居一样。但他那伟大的魂魄足以气动山河,就像风雷统治下的万物一般。在火光烟雾之中,柳树被烧毁了,在这样的怨曲声中,它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可叹那晋文公重耳一世英明霸业,却独独辜负了介子推这样的忠臣。


三、传承与发展

如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寒食节也有一个不断传承并发展的历史过程。

起初的时候,寒食节只在山西等地流行,后来才慢慢流行到全国各地。这很好理解,山西简称晋,正是当时晋国的地盘。

到了汉代时,寒食节的影响力慢慢彰显出来,有些地方禁火的时间甚至长达一个月之久。大家想一想,一个月都不能点火,都要吃冷食,谁能受得了?结果导致许多老弱妇孺身体吃不消,由此而亡。

东汉末年,曹操曾下令取消禁火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是这样记载的:

听说太原、上党、雁门等地方,在冬至日一百零五天后禁烟火、吃冷食,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今天颁下律令,这些地方在寒食节不准吃冷食。有敢违抗命令者,一家之主坐牢半年,主管此事的官吏坐牢一百天,该县县令罚一个月的俸禄。

西晋统一之后,由于与春秋时期的晋国一样,都是一个“晋”字,所以对晋国曾经的历史习俗特别感兴趣,由此,纪念介子推的禁火习俗又恢复了起来。不过,时间不再是长达一个月了,而是缩短为三天。与此同时,西晋统治者还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就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据相关专家考证,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两日,后来有所演变。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直接与清明节合并成了一个节日,也就是说,在四月五日或者四月四日这一天。

在寒食节结束的那天晚上,宫廷里一般都会举行一个仪式,那就是由皇帝出面,将“新火”赐给身边重要的大臣们。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韩翃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就写了一首著名的《寒食》,讲的就是这件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处处柳絮飞舞,落花无数,在寒食节这一天,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里的柳枝。夜幕降临,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于是,袅袅炊烟就散入了王侯贵戚的家中。

皇帝传递“新火”给王侯之家,可能有两个用意,一来说明寒食节结束,人们可以用火了;二来想让这些王公大臣们像介之推学习,非但无功不受禄,即使有功你也不要受禄。总之,踏踏实实给皇家办事就是了。

总之,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经开始势微,后来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由于后来寒食节被清明节所兼并,所以寒食节的主要节日活动跟清明节类似,不光有禁烟火、吃冷食,还逐渐增加了祭祖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赏花、放风筝、斗百草等风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

这很好理解,寒食和清明,大约在农历三月初左右,本就是花红柳绿的美好时节,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会产生诸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赏花等习俗。唐诗中关于寒食节这些习俗的描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祭祖


诗人李郢在《寒食野望》一诗中就写到了寒食祭祖这件事:

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

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无论是旧坟还是新坟,都能听到一片哭声,如今身处乱世,人们都多了几分悲伤。扫墓的人尚未走远,只见那枝丫上的乌鸦就在乱叫个不停,一阵乱风吹过,那坟上的纸钱便散落了一地。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城东即事》


大诗人王维则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为我们细致地描绘出一幅寒食游春图,写到了荡秋千、踏青、蹴鞠、赏花等节日习俗: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一条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起来,绿蒲滋润着白芷。在这溪流的旁边,大约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在东去的流水之中。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之上,在那一片垂柳之中,到处都是荡起的秋千。年轻人趁着空闲来这里游玩,不用再等到清明和上巳了。


到了宋代,尽管寒食节已经与清明节融为一体,但作为曾经的一个重大民间节日,它依然保持着某种生命力,但这时候的寒食节已经渐渐式微。

宋代大词人张先在《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一词中,为我们讲述了宋代寒食节的样子,还是踏青与荡秋千,还是赏花与游春: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吴地的少年们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的少女们则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着花草,天色将晚依旧不愿意离去,秀美的郊外田野上,踏青的人们络绎不绝。

游春的少女们走了,远处的青山逐渐昏暗下来,笙歌声停了,庭院显得一片寂静。庭院中的月色清朗明净,惟有无数的柳絮无影无形地飘过。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节牢牢地占据了统治地位,至此,寒食节不过是文人用来缅怀历史的工具罢了。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孔尚任,写有著名戏剧《桃花扇》,为我们讲述了明朝灭亡的那一段沧桑往事。在他的笔下,寒食节当然是另一幅凄凉萧条的景象了:

逃亡屋破夕阳斜,社燕归来不见家。

旧日踏青芳草路,纷纷白骨衬飞花。

——《寒食得花宇》

国破家亡,人们四逃离散,夕阳斜照着残破的屋宇,春天来临,燕子归来,却找不到曾经筑巢的家了。旧日里那些春游踏青的芳草之地,如今都已铺满了累累的白骨,飞花依旧,物是人非。


总之,寒食节从春秋时期开始,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各朝各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然经历了东汉周举、魏晋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止,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寒食节所蕴含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准则,也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至今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