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年报观察】“科技立行”成共识 数字转型创未来

□记者 于晗

金融科技是近年来银行业创新发展的“重头戏”。近来,上市银行相继披露了2019年年报,随之公开的,还有过去一年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和科技人员占比等数据。不同银行虽然对“金融科技”的表述略有差异,但诸多信息足以呈现银行的科技“热度”。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加深,科技已成为银行转型发展的硬杠杆,一些布局较早的银行也尝到了金融科技的甜头。另外,疫情下线上化、无接触服务能力成为银行的基本功。金融科技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大势之下,如何布局,考验着银行的策略和智慧。


【银行年报观察】“科技立行”成共识 数字转型创未来


12家上市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总和近千亿

“我们将再投入5亿元用于年度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孵化。”4月19日,光大银行宣布了这一消息。这距离该行宣布提升2020年科技投入比重仅仅过去20天。3月30日,光大银行召开年度业绩发布会,提出将2020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科技人员占比将达到4%。

在光大银行之前,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相继宣布了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的相关计划。

3月18日,招商银行2019年年报公布的前一日,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将金融科技投入比例写入公司章程。该行每年度金融科技的整体预算将不低于上一年度营业收入的3.5%。此外,2020年起,该行将金融科技创新基金预算比例从全行上年度营业收入的1%提升至1.5%。

交通银行则在年报中明确,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营业支出要提升10%,金融科技人才占比也要从约5%提至10%以上。

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则在业绩发布会上宣布,“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领域。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到2023年年底实现全行科技队伍翻两番。”

记者统计上市银行年报发现,2019年,上市银行(包括六大行和已披露年报的中小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总和已接近千亿元。其中,六大行在金融科技上投入了716.76亿元,建设银行以176.33亿元的科技投入位居首位。工行的科技人员数量则达到3.48万人,为行业之最。股份行和城商行方面,招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最多,达到93.61亿元,投入占据营收的3.72%。此外,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以及长沙银行的科技投入增幅均超过30%。

【银行年报观察】“科技立行”成共识 数字转型创未来

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看来,目前欧美国家的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重已达到10%,我国银行金融科技投入的平均水准为2%-3%。银行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意味着大多数银行已经意识到通过金融科技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疫情的影响也促使银行进一步加快了金融科技的转型步伐。

培育发展新动能

对于银行而言,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想要拓展更多元的业务,找到新的增长点,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必不可少。另外,当前银行业面临着疫情带来的经营压力,亟须积攒更多动能,通过金融科技的创新,强化线上服务能力和大数据运营能力,形成新的发展支撑。

光大银行行长刘金向记者表示,今年,银行面临着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该行经过深入研究和论证,设立了金融科技创新专项经费,主要为了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打造持续发展的动力。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则在年报发布会谈到,“我们认识到,科技是唯一可能颠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力量。因此,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银行,把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作为转型下半场的主攻方向。”

苏宁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孙杨认为,银行的金融科技攻略,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金融业务和活跃场景的有效绑定、实现批量化获客、提升零售利润占比。因此,银行利用金融科技打造匹配零售转型的组织架构、IT体系和产品体系。

过去几年,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已经将电子银行渠道替代率提升90%。中国银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的平均离柜率(电子银行渠道替代率)大幅攀升,已经从2010年不到50%上升到目前的90%以上。离柜率的升高,恰恰与银行日益增多的移动端用户数相对应。

以招商银行为样本,2019年末,招行零售客户数达到1.44亿户,与此同时,招行APP用户已超过1亿。活跃的移动用户对零售业务增益明显,近3年来,该行零售金融的营收增长始终保持在15%以上,去年该行零售金融业务营收1425.64亿元,占据营收的56.69%,零售业务利润占据了整体利润的56.7%。

从此次疫情来看,银行业从线上提供开户、客户服务,到线上、线下联动放款,从快速上线银行创新产品,到绿色通道审批放贷,从人工智能呼入处理到远程签约,24小时运行,利用移动平台,基本上满足了各类客户的日常金融需求。可以说,近几年银行业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用在了刀刃上”。

发力金融科技还需找准定位

明确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不断追加投入,但如何分配资源、梳理架构,也考验着各家银行的战略决策力。孙扬认为,不同银行底子不同,金融科技战略也处于不同阶段,有的打造产品,有的开始内部数字化,有的开始外部生态拓展。不同银行需找准自己的路子。

对大行来说,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内部建设,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我为主”发展金融科技;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资金实力往往较为薄弱,合适的路径更多是通过外部合作,扩大“朋友圈”来借船出海。

以长沙银行为例,2019年,该行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该行高层认为,这与其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和数字化转型密不可分。据了解,该行一方面通过与华为、阿里云、腾讯云、平安壹账通头部金融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金融科技成果的先行先试和快速应用。另一方面,该行持续强化自身科技能力。年报显示,2019年该行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达到2.76%,科技人员(含外包)较上年末增加36.22%。

长沙银行首席信息技术官李兴双认为,银行业加大开放力度是大势所趋,金融科技建设要善用外力。在充分自主和风险可控前提下,可以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和合作伙伴,与金融科技企业共同成长。

微众银行则为银行业发展金融科技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微众银行没有线下网点,科技员工数量在全行占比超过5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9.8%。依靠两款零售贷款产品“微粒贷”和“微业贷”,2018年,微众银行实现了50亿元利润。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认为,过去的银行是站在一个比较有话语权的位置上,把自身放在中心化的角色上。在未来的生态中,银行还是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它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在未来生态体系中发挥什么价值,需要思考如何真正服务好客户、以客户为出发点,跟各合作方开展更紧密合作。

金融科技是工具,对于银行而言,也是检验银行战略决策力的试金石。倾力发展金融科技,银行需要把握战略定力,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与外部环境,要拥有穿越周期的策略和勇气。

(注:数据来源于12家上市银行2019年年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