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畫像裡的流量與資本

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一副當下網絡世界的真實用戶畫像呈現在人們眼前。在某種程度上,這份報告提供了一個連接點和認知窗口,讓疫情下互聯網世界的精彩博弈和各色紛爭,有了新的註腳。

報告稱,截至2020年3月,網民規模超9億,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群體不足20%,超過七成網民收入不足5000元,在職業結構上,學生、個體戶居多。

25年來,中國互聯網幾經躍遷。數次迭代之間,從門戶到網遊,從搜索、社交到電子商務,互聯網的風口一個接著一個,百度、網易、騰訊、阿里等巨頭各領風騷。

但對互聯網行業而言,如果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大趨勢,那就是下沉。技術飛躍帶來終端設備的簡化,網絡門檻越來越低,互聯網早已不是海歸、高知和程序員們的專屬地盤。近幾年,下沉越發成為主旋律,隨之而來的便是“拼多多”們異軍突起。

下沉的本質是對流量的追逐。變現靠流量,這是互聯網行業另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流量從何而來?在互聯網發展早期,巨大的增量市場擺在眼前,流量獲取成本極低。而如今,僧多粥少,資本對流量的追逐日益白熱化。結果便是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熱點,一個又一個閃耀的“流星”,不斷刺激新的需求增長。

不可否認,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和資本,兩者相得益彰,製造出了巨大的繁榮。人類的精神文化似乎從來沒有如此繁複多元。不過,流量和資本的焦慮感也在暗自滋長。在這場博弈遊戲中,人們也一再見證違規越界者的鋌而走險。

由此誕生的兩個副產品是流量造假和惡意營銷。關於流量造假,代刷訪問量、閱讀量已經不是新事。如今,瑞幸神話的坍塌不過是另一種面目的呈現。惡意營銷近來也被推上輿論風口。3 月以來,多個網絡賬號炒作“多國渴望迴歸中國”等“標題黨”文章,引發新一輪“打假”。而這些副產品的背後,是一茬又一茬被收割掉的“韭菜”。

追根溯源,流量焦慮,脫胎於互聯網的發展模式,根植於用戶自身的侷限性。曾經,互聯網被視為拉近知識鴻溝的工具,但如今,一切向流量看齊。從這層意義看,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究竟是庶民的勝利,還是另一種形式的溫水煮青蛙?

樂觀而言,人們會從這些教訓中汲取經驗。經歷了太多亂花漸欲迷人眼,置身其中的人漸漸學會謹慎和反思。他們開始對隱私小心提防,也開始跳出過往的慣性軌道,重新審視那些帶給他們又“驚”又“喜”的網絡新世界。

北京商報評論員 肖湧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