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要毀滅人類嗎?聽聽大咖聊未來

昨晚,首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第三場主題論壇在上海中心舉行。本場論壇的主題為“融合·共生——科創資本助力新生態”,多家創投機構負責人、科技公司創始人和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探討科創未來和資本價值。

技術加場景催生新業態

在進行創新生態隨想時,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徐立談到了創新的兩個核心要素——科技技術和場景應用,包括老技術和新場景、老場景和新技術,以及新場景和新技術的不同組合。

在徐立看來,很多新業態的誕生往往是通過和舊場景的融合來實現的,而現有場景的豐富程度也決定了一個城市能不能產生新的創新形態。他認為,在探索階段,要注重實際突破和使用效果。“上海最重要的是包容、開放和國際化,這是真正能推動持續創新和生態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上海人徐立的眼中,小時候的地標是上海大廈,後來成了金茂大廈,今天站在上海的新地標上海中心,他覺得上海就是這樣用包容開放的心態,逐步拔高著整個城市的高度。

“紐約客的記者講過,紐約可能是一個從不睡覺的城市,但上海甚至連坐下的時間都沒有。”徐立認為,在和這座城市一起成長的過程中,結合自身條件,不停調整和優化目標也很重要。

商湯科技在人工智能行業做得比較出名,徐立的媽媽有時候在看了新聞後會問他,人工智能是要毀滅人類嗎?他解釋說不是這個意思。“有時候看到人工智能的某些技術好像是很厲害,已經超越了人,但是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不同,人工智能還是由人來設定目標,它只是幫人類把目標更好實現,某種意義上它其實只是個工具,而人類智能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永遠會結合自身的條件來調整目標。”

人工智能和基因技術是未來

火山石資本創始合夥人章蘇陽認為,當前正處於新舊技術轉換的時代,這對於年輕朋友來說,意味著更多機會。“1998年開始我們是PC互聯網時代,2008年是移動互聯網,2018年以後,則是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包括數據和雲的綜合解決方案和通用技術平臺。”

在章蘇陽看來,目前新科技主要有兩個突擊方向,第一個方向是以新技術平臺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包括雲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第二個方向是基因技術和蛋白組技術的發展。

“從有人類文明開始,世界上只有數據是隻漲不跌的,18年時數據增長率是3.2年增長10倍,今年估計到2.7年增長10倍,數據的增量是巨大的。”章蘇陽說,通過對數據進行大量的綜合分析,人類就能知道背後的規律,從而應用於人類的生活和技術。他進而預測,將來任何的垂直領域都會有一套相應的以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在基因技術方面,章蘇陽認為,基因技術和蛋白組技術會逐步替代經典臨床治療診斷方法。以基因疾病篩查為例,以前,很難對三歲前兒童進行唐氏綜合徵的診斷,而現在,只要在圍產期抽血檢測,就能立刻進行診斷,無需通過臨床路徑。

科研中心需要專業投資人

論壇現場,有投資人提問,面對高質量的新興創業者,應該如何提高能力來做好服務呢?

愛迪實驗室創始合夥人胡冬回答說,一個科創中心最重要的有三點:第一點是風險評估,需要一群專業的投資人,能理解創業者,也能比較好地評估風險;第二點是資本流動性,資本流動才能解決長週期的投資問題;第三點是價值發現,不但要評估價值,還要匹配價值,做創投和產業園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視野,不斷實踐。“只有下水游泳,才知道這個地方的水流什麼樣子。”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姜雪峰補充說,還應該找企業的茬,從而讓企業不斷優化。“科創走到前面就是無人區,找茬就是在做提醒,如果它科技方面強,就找它市場和資金鍊方面有沒有不足,如果它對資本市場很熟知,就要找它科創的核心力量在哪裡。”在姜雪峰看來,從相反的方向去看企業,不是為難它,反而是促成它生長,質疑精神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