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紀錄片《看見臺灣》截圖


文/晨聞

小時候,我們在地理課本上學過,臺灣,除了叫中國臺灣,它還有個更迷人的名字,那就是寶島臺灣。

對,中國的寶島臺灣。

寶島臺灣不僅風景秀美,物產豐富,而且還保留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對了,你造嗎?大陸人,尤其是我們北方人,可喜歡聽臺灣腔的普通話了哦,柔柔的、嗲嗲的。

真的是,好好聽耶。

就醬紫,大陸男生喜歡臺灣女生的可愛嗲,女生喜歡臺灣男生的溫柔萌。其實,這可不全是太平洋的風吹出來的。縱觀幾百年的歷史變遷,臺灣數次淪為外國殖民地。現在,這裡的中國人不僅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薰陶,還會受到大量外來文化的洗禮。

但是,和香港、澳門一樣,他們也都是正宗的中國人。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紀錄片《看見臺灣》截圖

2013年左右,有一部臺灣本土的紀錄片走紅大陸。

該紀錄片號稱是當時臺灣有史以來耗資最高的紀錄片,因為全程都是航拍。

一個半小時的成片,光原始素材就達到300多個小時。

讓直升機在臺灣上空飛旋這麼久,也確實挺耗油的。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圖片來自網絡

片子當時剛出來的時候,因為忙別的事,我大概快速瀏覽了一下,沒有跟風仔細看,覺得也就是一個展示本地自然風光的普通紀錄片,片子裡的自然美景和南方沿海省份也沒太大區別。

同樣的美好山川河流,同樣的美麗中國人,同樣的漢字,同樣的中國城市,並不是很稀奇。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籍貫來自河南安陽的齊柏林,資深攝影師出身。

不幸的是,該紀錄片在臺灣取得票房佳績後,去年在為第二部《看見臺灣》進行拍攝、勘景工作時,中途卻發生了墜機事件,造成人員傷亡,齊柏林53歲便英年早逝。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我做“紀錄片筆記”,解讀各類好看的紀錄片,很快就想到的了這部片子。

所以這次我完整地把《看見臺灣》仔細看了一遍,想看看這個以風景展示為主的紀錄片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出乎意料,真的是驚呆寶寶了。

不愧是神州大地,炎黃子孫。

同樣的美景,同樣的德行。

這竟然是一部環境保護題材的,帶有深思反思的片子。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動圖來自紀錄片《看見臺灣》

大家都知道,前些年,中國內地發展迅猛,經濟快速騰飛。

但大快人心之餘,也給這塊大地造成了累累傷痕。

起初,開始發展經濟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充分開發自己的腦洞,而是瘋狂地去開發礦產資源、開發大自然去了——或許,這是人類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經階段。

後來,大家同樣也都知道,我們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但也忍受到發展的副作用,那就是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汙染。

自然環境,即空氣和水,以及其他,這些不僅是當代人生存的基本剛需,也是子孫後代的共享財富。我們不能為了滿足當代人的野蠻慾望,而去透支子孫後代的遺產。做人必須厚道。

所以,後來國家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戰略。

這兩年,全社會也早就把治理霧霾和環保工作放在了第一位。

大陸前些年的環境汙染情況,大家通過各種新聞報道想必多少都知道一些,那現在我們來看看海峽對岸的臺灣省,看看坑爹的中國人前些年在這塊寶島上都做過哪些瘋狂的事。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片子一開始的旁白和配樂,已經給這部紀錄片定了主基調,那就是:“美麗與哀愁。”

美麗的是這塊寶島的自然風光;哀愁的是,那些年經濟發展給這裡的大自然帶來的副作用。

在這塊美麗的寶島上,中國人勤奮勞動,熱愛生活,生養作息,繁衍子孫。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所驅動,這裡也災難頻生。

一切從一場豪雨開始。

這些年,臺灣下豪雨的天數明顯增加,隨之帶來的是一系列的次生災害。

山體坍塌,地層滑動,泥石流。

別以為這都是高純度的自然災害,其實質,可都是人為造成的。

和大陸人一樣,這裡的中國人為了經濟發展的便捷,也曾盡情發揮過各自的邪性智慧。

他們在高山上修公路,切斷山坡原本的紋理和結構,造成這些路逢雨必斷。路被沖斷後,當地人用貨櫃當路基,繼續在上面行駛,無視下面的恐怖;

“這一趟旅程,與其說是觀光,不如說是探險。”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他們把高山上土生的闊葉林挖出來趕走,種下經濟作物檳榔樹、高山茶、高麗甜菜。

本來闊葉林很深的樹根能留住雨水,在地下盤根錯節,牢牢緊抓土地。但當它們被挖走後,新來的這些經濟作物根都很淺,時間一長,導致災難頻發。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他們讓山林受傷,山林被雨水侵襲後,山石衝下來讓一座座蓄水池變成了砂石池。

他們為了建造一望無盡的魚塘,瘋狂抽取地下水,直接導致地層下陷。

還有我們再熟悉不過的:

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氣汙染;

城市垃圾處理;

經濟驅動的水泥開採;

……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因為看不見,所以我們從來不知道害怕。”

“天災以來,我們抱怨的永遠是上天,而不是自己。”

“我們習慣到了出事的時候,才怨天怨地怨政府。”

“文明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始終存在的矛盾和衝突。”

“經濟成長的數字裡面,其實同時也隱藏著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

“能源需求跟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的解決之道,絕對不是簡單的我對你錯,或我錯你對的爭議,更不是意識形態的對決,而是所有人必須理性面對的嚴肅課題。”

“有時候覺得,所謂的付出其實只是掠奪的藉口。”

“為了後代的子子孫孫,我們沒有權利在這塊土地上放縱無窮的慾望。因為,我們只是短暫的停留,我們只是過客。”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野蠻發展需要付出慘重代價,更需要這種理性深刻的反思。

其實,這也不是中國的特有現象。在中國之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剛剛當上土豪的時候,也瘋狂開發過大自然,他們也造成過嚴重的水汙染,大面積霧霾,土地流失……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我們開發自己的腦洞時始終都緩慢又一般般,但開發起大自然來,卻每次都驚天地涕鬼神。直到天災降臨,大難臨頭,才會真正長記性。

好哀愁。

幸福和痛苦,享受和忍受,是永遠成正比的。

但是,真不希望這個正比用大自然做代價。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片子的結尾,齊柏林介紹了當地的兩位種植人,洪箱與賴青松。

這兩個人堅持有機耕作的友善農法,還原中國古老的傳統作風,在田地裡,他們讓雜草、昆蟲和農作物共生,充滿善意的呵護這片土地。

他們以此來撫慰已經嚴重受傷的大地,也救贖著人們之前的放縱。

我們現在都意識到了環境汙染的嚴重性,也都採取著各自的行動。

這就是希望。

紀錄片最後,主題歌裡有兩句歌詞唱到:“能不能還大地光芒?;能不能讓大地重生?”

我們能!

航拍臺灣省:美景深處,觸目驚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