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之強大,不徵列夷而重譯至",細數明朝和塞外的相互往來

引言

明朝在歷史上是繼唐朝之後的又一個盛世。明朝皇帝朱元璋成功地將社稷江山從元朝奪回手中,在位期間不斷地修改政治制度、興修水利,努力為百姓們謀幸福,保衛江山社稷,還給中原土地一份祥和安寧。邊塞要地也和中原一樣,互不侵犯,友好往來。無論是哪一位皇帝在位統治期間,邊疆的遊牧民族依然安分守己,並沒有趁亂攻入。

圖|長城

明朝時期,統治地區非常之大。朱元璋重用身邊的親信,並且封其為侯,這才有了這大好江山,為繁華的明朝盛世奠定了基礎。毫不誇張地說,朱元璋把元朝當時留下的社稷改頭換面,煥然一新。他深知元朝的殘餘勢力必會捲土重來,所以他不斷提高國家實力,無論是在經濟生產上,還是在兵力武器上,都做出了相應的改革和調整。朱元璋鞏固了內部實力,而朱棣修築長城,以防邊境來擾。正是這樣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做法,讓明朝社稷長期安穩。

一、 修長城以敵外夷,築城牆以樹安穩

"大同鎮陽和道新平路新平參將所轄,屬三守備,一防守,分邊沿長四十六里有奇。本路原非舊設,乃嘉靖二十五年新設至境外者。"

根據記載,永樂大帝時期,也就是朱棣在位統治時期,開始修築長城。朱棣是明朝歷代皇帝中文武兼併的一位皇帝,他通曉詩詞,並且也懂得如何帶兵打仗。朱棣面對邊境如此多的部落民族,選擇了一條辦法保衛邊疆要塞,那就是修築長城。

圖|長城

(一)修築長城的外部環境條件

縱觀明朝版圖,明朝統治地區廣闊,中原地區不斷地向外擴張延伸。領土廣闊,疆域也十分的遼闊無垠,因為疆域廣闊,塞外的少數民族以及部落也變多了。為了保證臨近塞外的城鎮安穩,不得不修築長城。

首先,長城城牆很高並且十分堅硬,想要攻破長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兵力,敵軍一般不會輕易嘗試。其次,長城綿延千里,可以保護多個城鎮不受外敵侵犯。除此之外,難以找到長城合適的進攻點發動攻擊,敵軍不能輕鬆攻進城內,擾亂老百姓的安穩生活。

除此之外,境外時不時會有騷動和戰亂,如果頻繁派兵進行支援,士兵會疲憊不堪,並且無法集中精力禦敵。長城的修築有助於養精蓄銳,減少將士們的勞累奔波。以上兩個原因,便是修築長城的外部環境因素。

圖|明朝山水

(二)修築長城的內部物質條件

朱棣統治時期的明朝可是除了朱元璋之外的又一盛世。百姓們安居樂業,商業街鋪井然有序,衙門捕快辦事效率提高,勞動力水平也不斷地上升。明朝最發達的時期還出現了紙幣。這也是明朝社會穩定的象徵。

《明通鑑》中有提到,明朝社稷祥和,宵禁前其樂洋洋,不必擔心天色太晚遭到傷害。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產力的水平也自然上升了。明朝統治者從百姓的角度出發制定政策,切實地為百姓們謀求幸福,所以百姓們也願意修築長城,奉獻自己。這便是長城修築的內部物質條件。

永樂大帝時期,明朝的都城遷到了現在的北京附近。在當時來說,這個都城位置已經靠近邊疆地區,朱棣為了鞏固政權,保衛明朝社稷江山,所以選擇修築長城。這便是長城修築的根本內在原因。

結合天時地利人和,明朝開始修築防禦外敵的長城。修築長城首要任務就是石料,缺少了石料的長城是不可能堅固的。有了石料之後,就要有充足的勞動力進行石料的搬運、泥土的運送、長城的修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保疆衛國的長城,終於修好了。

對於塞外的少數民族與部落,特別是元朝的殘餘勢力來說,這是明朝綜合國力強勁的體現,並且也是對外的一種警告,不得以戰爭形勢來犯這大明江山。

多虧了這長城的存在,明朝統治者歷代更迭,邊疆要塞地區也依舊平穩安定,沒有任何的紛爭戰亂。

圖|明朝疆域

二、 稱臣以換和平相處,進貢以求世代榮華

"故採其方域,正東則有若朝鮮,有若日本,東南則有若琉球,而皆東方之夷。錄分四卷,以為銜詔青者之博喻也。敘東夷。"

邊疆塞外的少數民族和部落面對這樣巍峨壯麗的長城,感受到了明朝已經今非昔比。明朝的實力猶如這屹立的長城,使得元朝的殘餘勢力不敢再犯。其餘擾亂邊疆的士兵們也悻悻離開。這巍峨的長城已經在外形上震懾了敵軍,縱使敵軍們有進攻侵犯的膽量,也沒有進攻的實力。

(一)部落氏族對明朝的覲見以及貿易友好往來

長城的修築除了防禦外敵的作用,還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感受到了明朝的強大,不少民族和氏族部落紛紛派出使節去往中原地區進行進貢。被委派的使節們有的帶著大量的翡翠珠寶,有的帶著疆域版圖,有的帶著罕見物品,並且懷揣一顆和平和敬畏的心,出發前往中原地區,表達對明朝的敬意,希望明朝與自己的部落友好往來,和平相處。

面對千里迢迢來到皇宮內覲見的使節,當然沒有拒絕的理由。皇帝邀請使節們觀賞節目、好好遊玩。而使節們紛紛獻上自己的寶貝,一個接一個,目不暇接。獻上寶貝的同時表明了來意,願向皇帝稱臣,懇求皇帝保族人和平安康。這對於統治者來說無疑是一個不錯的要求。

圖|明朝宮廷

使者的進貢一方面可以證明國家綜合實力飛速提升,兵力強大,內部團結,威震四方,所以許多民族和部落願意稱臣和進貢。另一方面,保護族群和部落並沒有什麼較大的難度。保護族群和部落的人的同時是將大家團結在一起的體現,並且可以更好地增強人們對明朝的認同感。小小的覲見卻包含了如此深刻的道理,果然不能夠小瞧。

成功表明來意後的使節也被皇帝賞賜了。帶著皇帝賞賜的金銀珠寶和批准的文印再次回到本族。願意進貢的部落民族與明朝友好往來,互相通商,增進兩邊的往來交流、促進互相貿易的發展。

長城從最開始的對外緊閉大門,變成現在敞開大門,對外進口商品,對內出口貨物。這正是兩全其美,來來往往的商人們賺的盆滿缽滿,不亦樂乎。

(二)塞外國家對明朝的溝通以及文化的傳播

除了邊境塞外的民族和部落對明朝俯首稱臣之外,還有更遙遠的國家願意對明朝通商。

鄭和七下西洋遊歷,向各國帶去了明朝的發明還有一些珠寶,以此宣揚國威。而鄭和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流是也是明朝文化的傳播。瞭解到明朝文化的國家紛紛前往明朝覲見皇帝。也正是因為其與國家的友好往來,中原大地上增添了許多西域物種,例如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辣椒,還有在動物園裡面隨處可以看到的長頸鹿,琳琅滿目的珠寶,這些都是往來物種交換的功勞。

明朝與其與國家之間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面對新奇的文化和習俗,明朝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其他地域治理內部的政策,交流軍事方面的策略,同時進一步瞭解了不同的文化禮儀、民族節日習俗。

而明朝統治者也向其他國家展現了自身的實力。優秀的造紙術、精緻的指南針、威力巨大的火藥,還有明朝盛世,都傳到各個國家。造福百姓們的同時還宣揚了明朝的威嚴,同時也鞏固了統治者的政權。至此,明朝再次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圖|明朝百姓

明朝通過修築的長城保全了國家的安穩,給予了百姓們長期的安定和諧,並且明朝統治者所制定的制度與政策都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讓百姓們切身感受到利益,以此來安穩百姓們的心。

民心之所向,才是鞏固權利最重要的條件。也正是因為這長期的穩定安樂的日子,百姓們都用心種地,商人們認真經商,工人們積極生產,才創造了流傳百世的明朝盛世。物產富饒、兵力強勁、通曉軍事戰術、有領先於世界的技術,這就是當時每個部落以及少數民族心中的明朝。

結語

但不可以否認對外交流和傳播文化是對明朝的影響。對外交流傳播不僅僅促進了兩個地域之間商品貿易的往來,也是不斷地培養明朝與其他地域的友誼與感情,以此來穩定鞏固自己的政權,宣揚自己的國威。

"自明正立,統攝海內外,覲旗揚塞外。天下商賈融通,貨充樑棟,人流如熙;民生宴然,穀倉豐滿,兵馬強壯,威震寰內。諸屬國絡繹而貢,群親王鹹服於德,一為清平之世也。"

參考文獻:

《三雲籌俎考》

《殊域周咨錄》

《明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