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到負數的石油是怎麼變得人見人愛的

1

人類文明從無到有、從刀耕火種發展到探月下海,靠的是能源。就像食物為人體提供動力一樣,能源為世界的運作提供動力。而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分為兩大類,一類提供熱量和光,一類提供活動能力。

古代提供熱量和光的主要是火,而提供活動能力的主要能源是人力和畜力。雖然風車和帆船很早就出現,但直到工業革命前夕,用於搬運、牽拉、挖掘、移動的主要還是靠人力和畜力。古埃及脩金字塔、秦始皇修長城和馳道、古羅馬修圓形鬥獸場,靠的都是幾十萬人肩扛手舉。

至於火所依賴的燃料,一開始當然是隨處可得的木材,但最晚在公元前,煤已經成為人類使用的燃料能源。隨著木材的逐漸減少,煤的使用比例開始隨之而增。中國在十一世紀的北宋年間,煤已經大規模用於冶鐵,一般家庭也開始燃煤取暖。此時中國的煤鐵產量,已經達到歐洲十六世紀時的數值。

即便在十七世紀的小說《金瓶梅》中,西門慶家用於取暖的也仍然是“獸炭”,即用香料夾雜木炭製成的獸形炭——但這也是木材最後的時代,因為樹就快被砍光了。建房屋、做傢俱、造車船、制工具……木材的使用量遠遠超過了其再生速度。與此同時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英國,因為木材減少、價格飆升,煤炭最終取代了木材成為最主要燃料來源。煤炭,成為了英國大宗貿易的主要商品。

跌到負數的石油是怎麼變得人見人愛的

因為需求增加,所以採煤業也逐漸興盛,十八世紀已是英國的最大產業。但隨著煤礦越挖越深、礦坑積水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開採量因積水影響而停滯不前。所以如何有效抽出礦坑中的積水,成為當時迫在眉睫的難題。

1712年,一位默默無聞的採礦設備商紐康門,製造了史上第一部可供實用的蒸汽機,取代了礦坑中靠人力或畜力的排水方法。但其耗能極高、效率極低,一離開燃料供應充足的煤區即無用。所以即便過了半個世紀,各地煤區雖然已有幾百部紐康門蒸汽機,但除了排水全無用處。

1763年,修理技師瓦特開始考慮如何改進蒸汽機,最終他給出解決之道:將蒸汽機的冷凝和加熱分離,即可將效能提高數倍。六年後,瓦特取得了專利,開始大量生產。他並沒有發明蒸汽機,但卻解決了最頭疼的耗能問題,從此蒸汽機可以走出礦場,用於其他生產領域例如紡織業,而人類也第一次成功地將熱能轉化為動能。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船舶進入蒸汽動力時代。1825年,英國人史蒂芬森親自駕駛他發明的人類第一列火車,載著八十噸煤和麵粉,以24公里的最快時速在全長40公里的鐵軌上奔馳,陸路交通也從此進入蒸汽時代。

跌到負數的石油是怎麼變得人見人愛的

蒸汽機的動力,將人類帶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能量的單位通常用焦耳計算,1焦耳意味著將100克的物品舉高1米所需的能量。一個人工作一天產生的能量約為100萬焦耳,而1千克煤產生的能量可達2500萬焦耳。煤也取代人力畜力,成為推動世界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促成了近代社會的誕生和城市化。而首先以煤為主要能源的英國,也成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

但當煤炭開始大行其道時,另一種能源也正浮出水面。

2

在煤炭已被廣泛使用的北宋,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卷二十四中,錄有如下記載: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採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餘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

這是沿用至今的“石油”一詞,如今所能追溯的最早出處,而石油的使用更比這記載早得多得多。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波斯地區就已出現了手工挖出的油井。比《夢溪筆談》更早數百年的晉代《博物志》和唐代《酉陽雜俎》,都有關於石油的記載,“採以燃燈極明”。在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巴庫的自然露天油田每日可以開採數百船原油。除了照明之外,古代人通常用石油來治療皮膚病——沒有用作燃料,是因為木材甚至煤炭都更普及更方便。

跌到負數的石油是怎麼變得人見人愛的

現代石油史始於1846年。中國的洪秀全還在密謀起事,巴庫已經建立了第一座石油油井。六年後,從石油中提取煤油的工藝發明出來。但此時沒人把石油拿來作動力燃料,它的主要用途是經提煉後用於照明和工業潤滑劑。而最先因此得益的,是全球海洋中的鯨魚。

因為鯨魚油脂是當時機器潤滑劑的最主要來源,因此在十九世紀中葉,全球鯨魚遭到大規模捕殺。僅僅二十年間,鯨魚群體數量就下降到以往的二十分之一。眼看鯨魚就要被殺戮殆盡,此時石油工業開啟,一口油井一天的採油量就相當於被捕獵所有鯨魚可提煉的油脂量。於是現代人如今還能看到鯨魚,必須感謝石油工業的及時上臺。

很快人們發覺石油的好處不止於代替動物。它作為液態,比固態的煤炭和氣態的天然氣都更易於操作處理。而且,它似乎蘊含著比煤炭更大的能量。

1860年,法國人勒努瓦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燃氣發動機,獲得了專利並批量生產。雖然效率只有2%~3%,但也宣告了剛剛上臺不久的蒸汽時代即將結束。1885年,德國人戴姆勒發明了第一臺汽油發動機,並在第二年造出第一輛汽油驅動的汽車。之後卡爾·奔馳(Karl Benz)和阿爾芒·標緻(Armand Peugeot)等人紛紛改良內燃機技術並用於汽車,然後他們的名字就成了如今著名的汽車品牌。

燃燒石油的內燃機,比燃燒煤炭的蒸汽機效率更好、體積更小、動力更高——但當時並非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無論軍用民用,佔絕對主導地位的機器動力依然是蒸汽,例如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號,主要動力來源就是煤。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人類開始體驗蒸汽時代以來造就的殺戮效率,而此時軍隊的機動兵種依然是策馬奔騰的騎兵,地面戰爭的運輸補給主要依賴鐵路。

1914年9月6日,德軍已推進至巴黎七十公里處,而法軍難以靠鐵路到達前線,此時巴黎軍事總督徵召全市出租車,組織出特別運輸大隊來運送士兵,兩天兩夜共將數千名法軍士兵送上前線,令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

這是人類歷史上,石油作為燃料和內燃機技術第一次被廣泛用於軍事。一戰從開始到結束的幾年,也是石油作為戰略物資重要性急速提升的幾年,空戰和坦克的出現,前提都是石油作為新型動力燃料的使用。

跌到負數的石油是怎麼變得人見人愛的

1917年,法國總統克雷孟梭寫信給美國總統威爾遜說,“在明天的戰爭裡,汽油將和血液一樣重要。”

3

但石油更深刻改變的,首先還是平民的生活。中日甲午海戰的1894年,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產的汽車上市。在十九世紀,雖然長途交通可以依靠火車和輪船,但短途日常交通還是隻能依靠畜力、自行車或步行。汽車的誕生令中短途交通開始變得前所未有地頻繁,而這一變革首先發生在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最先大力發展石油產業的國家,洛克菲勒家族的崛起,是石油造就財富的最好例證。自1859年賓夕法尼亞州鑽出第一口自噴油井之後,1900年的全美石油產量已達6300萬桶。石油原油不僅能提煉燃料用的汽油柴油,還能生產潤滑油、瀝青、石油焦等多種工業化學原料,繼而產出塑料、化肥、合成橡膠、人造纖維等等。石化工業發展得越快,石油的價值就越重要,畢竟從家裡車庫的汽車到女人腿上的絲襪,沒有石油這一切就都沒有。

汽車和石油使用的普及,使人類日常活動的範圍大增,城市逐漸改變形態並開始急速擴張,居住、工作、購物娛樂、休閒旅遊的場所從此通過汽車連接。更重要的是,更加靈活的汽車運輸取代了鐵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商品配送範圍更加擴大、物流成本更加低廉,商業交易的頻繁帶動了經濟的急速發展。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仍然存在的口號“要想富,先修路”,其根源仍然來自石油的使用。

跌到負數的石油是怎麼變得人見人愛的

當美國開始在石油基礎上打造新的工業王國之際,歐洲卻受限於原油產量不足而跟不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腳步。英國盛產煤炭,卻幾乎沒有一滴石油。極度依賴進口的成本差異,使歐洲難以像美國一樣大方擁抱新燃料石油。而且從戰略上而言,一旦石油供應管道遭封鎖,打起仗來不產油國家幾乎就只能任人宰割。

但一戰中飛機和坦克的出現,讓各國都達成了共識:未來的戰爭機器,一定是由效率更高的汽油機驅動的,燒煤的機器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畢竟一千克石油產生的能量是一千克煤炭的至少兩倍。所以像英國這樣的貧油國,進入二十世紀後開始牢牢咬住中東地區的控制權不鬆口,因為這裡發現了巨量的石油。

從一戰到二戰的二十年間,石油已經將地球的距離縮得更短。藉助航空汽油,人在一天之內就可以從東半球飛到西半球。二戰開始時,全球94%的石油產出集中在美國、蘇聯、荷屬印尼、羅馬尼亞、伊朗、伊拉克、墨西哥和委內瑞拉這八個地區。而軸心國的主力德國和日本,都是貧油國家。

沒有油,戰爭一天都撐不下去,所以許多大事件的戰略動機背後,都離不開石油。日本偷襲珍珠港選擇與美國開戰,既是因為美國實行對日石油禁運,也因為日本要想攻佔荷屬印尼這一處產油區作為戰爭資源保障。德國突然進攻蘇聯,戰略目的之一也是要將蘇聯境內的油田作為戰利品,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目的就是為了搶佔巴庫油田。

但日本和德國都失敗了,日本沒能完全控制荷屬印尼,運油船出港一艘就被美軍潛艇擊沉一艘,而日本海軍無力阻止。德國吃虧在漫長的補給線和四面受敵,終於也沒能拿下蘇聯的油田。美蘇兩國雖然意識形態不同,但相同之處在於都擁有巨大的石油能源。最終二戰以德日意貧油國的失敗告終,而石油資源充足的美蘇,也成了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強國。

1950年鄧稼先從美歸國時,坐的還是燒煤的“威爾遜總統號”。但短短几年後,海上的蒸汽動力船舶就幾乎統統都被柴油船舶發動機取代。而在此三十年前,內燃機火車就已經開始取代蒸汽動力火車。1948年,美國原油的進口量首次超過出口量,美國成為原油進口國。要爭奪全球話語權,產油最多的中東,註定成為超級大國或明或暗博弈的角鬥場。中東七十年來紛爭至今不休,除宗教衝突外,也在相當程度上與石油有關。

跌到負數的石油是怎麼變得人見人愛的

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預言石油“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他的預言在將近一千年後變成了現實。1970年,石油最終在能源產出比例上超越煤炭,成為人類依賴的第一能源。時至今日,人類日常生活中已經不能一刻沒有石油。雖然1954年就出現了第一座核電廠,雖然太陽能、風能、水能應用日益廣泛,但石油、煤、天然氣這樣的化石燃料,至今仍然是使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佔到能量總來源的八成以上。

短短兩百年,從煤再到石油,能源的革新改變了社會形態、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思考方式。現代文明社會的出現,建立在煤更建立在石油的基礎之上。每一種新能源從出現到大行其道都需要時間,即便新能源汽車已經隨處可見、即便疫情讓汽車停駛飛機停飛、即便期貨油價跌倒了負值,當下統治地球的仍然是石油。在可預見的未來,它的核心地位仍然未見動搖——這一秒沒有石油,地球下一秒真的會停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