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到负数的石油是怎么变得人见人爱的

1

人类文明从无到有、从刀耕火种发展到探月下海,靠的是能源。就像食物为人体提供动力一样,能源为世界的运作提供动力。而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类提供热量和光,一类提供活动能力。

古代提供热量和光的主要是火,而提供活动能力的主要能源是人力和畜力。虽然风车和帆船很早就出现,但直到工业革命前夕,用于搬运、牵拉、挖掘、移动的主要还是靠人力和畜力。古埃及修金字塔、秦始皇修长城和驰道、古罗马修圆形斗兽场,靠的都是几十万人肩扛手举。

至于火所依赖的燃料,一开始当然是随处可得的木材,但最晚在公元前,煤已经成为人类使用的燃料能源。随着木材的逐渐减少,煤的使用比例开始随之而增。中国在十一世纪的北宋年间,煤已经大规模用于冶铁,一般家庭也开始燃煤取暖。此时中国的煤铁产量,已经达到欧洲十六世纪时的数值。

即便在十七世纪的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家用于取暖的也仍然是“兽炭”,即用香料夹杂木炭制成的兽形炭——但这也是木材最后的时代,因为树就快被砍光了。建房屋、做家具、造车船、制工具……木材的使用量远远超过了其再生速度。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英国,因为木材减少、价格飙升,煤炭最终取代了木材成为最主要燃料来源。煤炭,成为了英国大宗贸易的主要商品。

跌到负数的石油是怎么变得人见人爱的

因为需求增加,所以采煤业也逐渐兴盛,十八世纪已是英国的最大产业。但随着煤矿越挖越深、矿坑积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开采量因积水影响而停滞不前。所以如何有效抽出矿坑中的积水,成为当时迫在眉睫的难题。

1712年,一位默默无闻的采矿设备商纽康门,制造了史上第一部可供实用的蒸汽机,取代了矿坑中靠人力或畜力的排水方法。但其耗能极高、效率极低,一离开燃料供应充足的煤区即无用。所以即便过了半个世纪,各地煤区虽然已有几百部纽康门蒸汽机,但除了排水全无用处。

1763年,修理技师瓦特开始考虑如何改进蒸汽机,最终他给出解决之道:将蒸汽机的冷凝和加热分离,即可将效能提高数倍。六年后,瓦特取得了专利,开始大量生产。他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却解决了最头疼的耗能问题,从此蒸汽机可以走出矿场,用于其他生产领域例如纺织业,而人类也第一次成功地将热能转化为动能。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船舶进入蒸汽动力时代。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森亲自驾驶他发明的人类第一列火车,载着八十吨煤和面粉,以24公里的最快时速在全长40公里的铁轨上奔驰,陆路交通也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跌到负数的石油是怎么变得人见人爱的

蒸汽机的动力,将人类带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能量的单位通常用焦耳计算,1焦耳意味着将100克的物品举高1米所需的能量。一个人工作一天产生的能量约为100万焦耳,而1千克煤产生的能量可达2500万焦耳。煤也取代人力畜力,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促成了近代社会的诞生和城市化。而首先以煤为主要能源的英国,也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

但当煤炭开始大行其道时,另一种能源也正浮出水面。

2

在煤炭已被广泛使用的北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录有如下记载: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这是沿用至今的“石油”一词,如今所能追溯的最早出处,而石油的使用更比这记载早得多得多。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地区就已出现了手工挖出的油井。比《梦溪笔谈》更早数百年的晋代《博物志》和唐代《酉阳杂俎》,都有关于石油的记载,“采以燃灯极明”。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巴库的自然露天油田每日可以开采数百船原油。除了照明之外,古代人通常用石油来治疗皮肤病——没有用作燃料,是因为木材甚至煤炭都更普及更方便。

跌到负数的石油是怎么变得人见人爱的

现代石油史始于1846年。中国的洪秀全还在密谋起事,巴库已经建立了第一座石油油井。六年后,从石油中提取煤油的工艺发明出来。但此时没人把石油拿来作动力燃料,它的主要用途是经提炼后用于照明和工业润滑剂。而最先因此得益的,是全球海洋中的鲸鱼。

因为鲸鱼油脂是当时机器润滑剂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在十九世纪中叶,全球鲸鱼遭到大规模捕杀。仅仅二十年间,鲸鱼群体数量就下降到以往的二十分之一。眼看鲸鱼就要被杀戮殆尽,此时石油工业开启,一口油井一天的采油量就相当于被捕猎所有鲸鱼可提炼的油脂量。于是现代人如今还能看到鲸鱼,必须感谢石油工业的及时上台。

很快人们发觉石油的好处不止于代替动物。它作为液态,比固态的煤炭和气态的天然气都更易于操作处理。而且,它似乎蕴含着比煤炭更大的能量。

1860年,法国人勒努瓦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燃气发动机,获得了专利并批量生产。虽然效率只有2%~3%,但也宣告了刚刚上台不久的蒸汽时代即将结束。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发明了第一台汽油发动机,并在第二年造出第一辆汽油驱动的汽车。之后卡尔·奔驰(Karl Benz)和阿尔芒·标致(Armand Peugeot)等人纷纷改良内燃机技术并用于汽车,然后他们的名字就成了如今著名的汽车品牌。

燃烧石油的内燃机,比燃烧煤炭的蒸汽机效率更好、体积更小、动力更高——但当时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无论军用民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机器动力依然是蒸汽,例如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主要动力来源就是煤。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类开始体验蒸汽时代以来造就的杀戮效率,而此时军队的机动兵种依然是策马奔腾的骑兵,地面战争的运输补给主要依赖铁路。

1914年9月6日,德军已推进至巴黎七十公里处,而法军难以靠铁路到达前线,此时巴黎军事总督征召全市出租车,组织出特别运输大队来运送士兵,两天两夜共将数千名法军士兵送上前线,令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这是人类历史上,石油作为燃料和内燃机技术第一次被广泛用于军事。一战从开始到结束的几年,也是石油作为战略物资重要性急速提升的几年,空战和坦克的出现,前提都是石油作为新型动力燃料的使用。

跌到负数的石油是怎么变得人见人爱的

1917年,法国总统克雷孟梭写信给美国总统威尔逊说,“在明天的战争里,汽油将和血液一样重要。”

3

但石油更深刻改变的,首先还是平民的生活。中日甲午海战的1894年,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汽车上市。在十九世纪,虽然长途交通可以依靠火车和轮船,但短途日常交通还是只能依靠畜力、自行车或步行。汽车的诞生令中短途交通开始变得前所未有地频繁,而这一变革首先发生在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大力发展石油产业的国家,洛克菲勒家族的崛起,是石油造就财富的最好例证。自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钻出第一口自喷油井之后,1900年的全美石油产量已达6300万桶。石油原油不仅能提炼燃料用的汽油柴油,还能生产润滑油、沥青、石油焦等多种工业化学原料,继而产出塑料、化肥、合成橡胶、人造纤维等等。石化工业发展得越快,石油的价值就越重要,毕竟从家里车库的汽车到女人腿上的丝袜,没有石油这一切就都没有。

汽车和石油使用的普及,使人类日常活动的范围大增,城市逐渐改变形态并开始急速扩张,居住、工作、购物娱乐、休闲旅游的场所从此通过汽车连接。更重要的是,更加灵活的汽车运输取代了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商品配送范围更加扩大、物流成本更加低廉,商业交易的频繁带动了经济的急速发展。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仍然存在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其根源仍然来自石油的使用。

跌到负数的石油是怎么变得人见人爱的

当美国开始在石油基础上打造新的工业王国之际,欧洲却受限于原油产量不足而跟不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脚步。英国盛产煤炭,却几乎没有一滴石油。极度依赖进口的成本差异,使欧洲难以像美国一样大方拥抱新燃料石油。而且从战略上而言,一旦石油供应管道遭封锁,打起仗来不产油国家几乎就只能任人宰割。

但一战中飞机和坦克的出现,让各国都达成了共识:未来的战争机器,一定是由效率更高的汽油机驱动的,烧煤的机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毕竟一千克石油产生的能量是一千克煤炭的至少两倍。所以像英国这样的贫油国,进入二十世纪后开始牢牢咬住中东地区的控制权不松口,因为这里发现了巨量的石油。

从一战到二战的二十年间,石油已经将地球的距离缩得更短。借助航空汽油,人在一天之内就可以从东半球飞到西半球。二战开始时,全球94%的石油产出集中在美国、苏联、荷属印尼、罗马尼亚、伊朗、伊拉克、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这八个地区。而轴心国的主力德国和日本,都是贫油国家。

没有油,战争一天都撑不下去,所以许多大事件的战略动机背后,都离不开石油。日本偷袭珍珠港选择与美国开战,既是因为美国实行对日石油禁运,也因为日本要想攻占荷属印尼这一处产油区作为战争资源保障。德国突然进攻苏联,战略目的之一也是要将苏联境内的油田作为战利品,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占巴库油田。

但日本和德国都失败了,日本没能完全控制荷属印尼,运油船出港一艘就被美军潜艇击沉一艘,而日本海军无力阻止。德国吃亏在漫长的补给线和四面受敌,终于也没能拿下苏联的油田。美苏两国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都拥有巨大的石油能源。最终二战以德日意贫油国的失败告终,而石油资源充足的美苏,也成了世界上唯二的超级强国。

1950年邓稼先从美归国时,坐的还是烧煤的“威尔逊总统号”。但短短几年后,海上的蒸汽动力船舶就几乎统统都被柴油船舶发动机取代。而在此三十年前,内燃机火车就已经开始取代蒸汽动力火车。1948年,美国原油的进口量首次超过出口量,美国成为原油进口国。要争夺全球话语权,产油最多的中东,注定成为超级大国或明或暗博弈的角斗场。中东七十年来纷争至今不休,除宗教冲突外,也在相当程度上与石油有关。

跌到负数的石油是怎么变得人见人爱的

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预言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他的预言在将近一千年后变成了现实。1970年,石油最终在能源产出比例上超越煤炭,成为人类依赖的第一能源。时至今日,人类日常生活中已经不能一刻没有石油。虽然1954年就出现了第一座核电厂,虽然太阳能、风能、水能应用日益广泛,但石油、煤、天然气这样的化石燃料,至今仍然是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占到能量总来源的八成以上。

短短两百年,从煤再到石油,能源的革新改变了社会形态、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思考方式。现代文明社会的出现,建立在煤更建立在石油的基础之上。每一种新能源从出现到大行其道都需要时间,即便新能源汽车已经随处可见、即便疫情让汽车停驶飞机停飞、即便期货油价跌倒了负值,当下统治地球的仍然是石油。在可预见的未来,它的核心地位仍然未见动摇——这一秒没有石油,地球下一秒真的会停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