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傳統劇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郭也曾靠他養家餬口

今天來聊聊哪的戲曲呢?有人私信我說聊聊河北梆子吧,那好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河北梆子的前世今生

2015年至2017年,曾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初步統計出全國目前存活劇種348個,河北省佔比還是比較好的,河北傳統劇種很多,分別是河北梆子、絲絃、老調、武安落子、定州秧歌、唐劇、武安儺戲、四股弦、詩賦弦、西調秧歌、哈哈腔、河北亂彈、平調、蔚縣秧歌、西調、高腔、隆堯秧歌、南鑼、河北賽戲、賢寓調、羅羅腔、北詞兩夾弦、懷安軟秧歌、弦子腔、沙東落子。

這裡面你要說那個可以代表河北省我也說不準,但是你要是說那個名氣最大那無疑就是河北梆子,因為好多人一提河北戲曲第一想到的就是它。

河北省傳統劇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郭也曾靠他養家餬口


河北梆子是中國漢族地方戲曲之一,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是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是“山陝梆子”傳入河北之後經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河北梆子曾出現過三個流派,包括直隸老派、山陝派和直隸新派,這三個派別標誌著河北梆子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

直隸老派,成長於農村,細分起來,還有南北之別,以上海為中心的河北梆子,謂之南派;以京、津為中心,流行於河北、山東以及東北三省的河北梆子,謂之北派。兩派比較,南派略弱,北派較強。南派形成的時間,是在清光緒中期,是由北派派生出來的。

河北省傳統劇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郭也曾靠他養家餬口


直隸老派的特點,包括南北派在內,總的講是文武兼備,唱做並重,唱文戲的也會演武戲,文武不分,只是不同演員各有側重而已。在劇目方面很重視革新,河北梆子時裝戲的興起,就是由直隸老派率先搞起來的。北派的唱唸,基本上是以直隸語言為基礎,留有一些山陝韻味。演唱上講究平穩、舒展、剛勁、質樸,尚簡練,不尚花哨;而南派的唱唸特點,雖然也以直隸語言為基礎,但在唱腔上卻較多地保留了原系山陝梆子的"二音"假聲花腔,並重婉轉柔美之趣,這種假聲花腔北派演員多不喜用,趨於淘汰。南派之所以保留了此腔,這與南方群眾喜歡聽它是分不開的。然而在唸白中,卻較北派更直隸化,很少有山陝韻味。南北兩派儘管有這些區別,兩派的共同之處,還是多於不同之處,畢竟都是直隸老派。

河北省傳統劇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郭也曾靠他養家餬口


山陝派,主要是由來自山陝的藝人形成的。光緒期間,有較多的山陝梆子藝人(山西人居多)先後擁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這些藝人為了與直隸老派梆子演員合作演出,同時也是為了博得當地觀眾的歡迎,在登臺獻藝之前,必先經過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這種改造,當時謂之"治扭"。山陝藝人唱的這種經過"治扭"的梆子,自然與地道的直隸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唸白方面仍不免帶有濃重的山陝韻味。儘管有些山陝派演員在唸白中糅進了直隸語音,但總是不地道,當時人稱這種直隸語音與山陝語音摻半的口白為"臭板子"。也有少數山陝演員仍念"蒲白"(以山西蒲州語音為基礎的韻白),堅持不改,並以此為正宗,這是山陝派在唸白方面的顯著特徵。在唱腔方面,與直隸老派比較起來,板式結構與使用規範全都相同,唯情趣、韻味有差別,山陝派具有淒涼、悲壯、哀怨、酸楚的特點。除此,在表演方面,山陝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發縷功、髯口功、椅子功、躋功等,都是山陝演員所擅長的。在這方面勝直隸老派一籌。像前面提到的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紅(孫培亭)、十二紅(薛固久)、元元紅(郭寶臣)、五月仙(商文武)、撈魚鸛等山陝派代表人物,均長於此道。山陝派與直隸老派的合作,釀成了光緒年間河北梆子與京劇爭衡的局面,擴大了河北梆子的影響,推動了劇種的發展。

直隸新派,是一支在直隸老派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河北梆子新軍,是直隸老派的新發展。新派梆子興起於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勢風靡劇壇,席捲了直隸老派與山陝派的演出陣地。迫使直隸老派演員紛紛效法,山陝派退避三舍,淹沒不彰,甚至使氣勢正盛的京劇也受到了很大沖擊,一舉成為河北梆子的主流。梆簧爭衡的形勢,自此轉為新派梆子與京劇之爭。

河北省傳統劇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郭也曾靠他養家餬口


直隸新派以女演員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稱。唱腔上較老派繁難,具有高亢、華麗、曲折、跳躍的特點,極富於震撼力,聽後使人感到痛快淋漓,迴腸蕩氣,伴奏音樂也極為火熾、激烈。其唱唸一掃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陝韻味,徹底河北地方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隸新派的延續。

新派演員一般說來是以文戲為主,不尚武功,更絕少有山陝派那樣的特技表演,上演的劇目多是唱功戲。此外,新派還繼承了直隸老派編演時裝戲的傳統,大演時裝戲。新派梆子在其興旺時期,承襲了由老派開拓的流佈地域,仍然是南到上海,北至哈巴羅夫斯克和烏蘭巴托。

新派在藝術上善於革新,不為舊習所拘束,打破了以山陝為正宗的傳統觀念。不僅徹底改造了老派直隸梆子中的山陝餘音,完全由直隸語音取而代之,而且還創出了許多新的唱腔板式,如[大慢板]、[反調二六]、[單導板]、[長搭調]等,這些都是老派梆子所沒有的。

2018年11月,《河北梆子》入選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項目傳承人為安秀花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屬於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屬於旦行的花旦、刀馬旦、彩旦、老旦等則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淨行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種,但不甚完備;醜行也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唱腔,除無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聲唱腔,採用同宮同腔,男演員唱來較為吃力。正調唱腔是微調式,反調唱腔為宮調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進,是旋律進行的突出特點。演唱上講究“顎嗽”、“噴口”、“砸夯”等特殊技巧,聽來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河北省傳統劇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郭也曾靠他養家餬口


唱詞以“三三四”十字和“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雖詞上下句的尾字,通常中同轍不同聲,多是上仄下平。在一大段唱詞裡,中間變換轍韻的情形偶然也有,但不多見。

傳統伴奏樂器,文場以板胡為主,笛子為輔,其他樂器有笙、嗩吶、三絃等。建國後,樂隊有了很大的發展,今文場樂器有板胡、梆子、笛子、三絃、揚琴、二胡、箏、阮等;武場樂器有板鼓、板、大鑼、鐃鈸、手鑼、小鈸、碰鐘、堂鼓、花盆鼓、嗩吶等。

河北省傳統劇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郭也曾靠他養家餬口


用曲牌約有一百五十餘首,其中,絃樂曲牌五十餘首,管樂曲牌百餘首。除在個別劇目中用於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絃樂曲牌)主要用來渲染劇中的環境氣氛,伴奏人物舞蹈動作。

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殷周、列國、兩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歷史故事。以民間生活為題材的小戲,數量甚少,且不常上演。流傳至今的代表性劇目有:《蝴蝶杯》、《秦香蓮》、《轅門斬子》、《江東計》、《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轎》、《雙鎖山》、《烏玉帶》、《辛安驛》、《花田錯》、《罰子都》、《喜榮歸》、《趕齋》、《打柴得寶》、《觀陣》、《作文》、《瘋僧掃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蘆花記》等。傳統劇本,詞句通俗易懂,常有河北地方土語雜糅其間,具有農民生活氣息。文字絕少有人加工,因之有些戲文失之粗糙。主體唱詞皆系齊頭句式,多用七言、十言句,偶也有五言句式。

95後分享傳統戲曲,喜歡就關注我哦,有什麼想了解的戲曲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