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逆”成长,他在入境人员集散点当了13天志愿者

校园里的活跃分子连欣康“消失”了快一个月。等他再次“出现”时,整个人没胖也没瘦,鼻梁上却多了道深色的印儿。这是N95口罩留下的痕迹。

独自“逆”成长,他在入境人员集散点当了13天志愿者

连欣康今年21岁,是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的大四学生。“消失”的这些日子里,他来到距离小汤山医院不到3公里的九华山庄,成为入境进京核酸检测阴性人员集散点的一名志愿者。

独自“逆”成长,他在入境人员集散点当了13天志愿者

核酸检测为阴性,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来到这个集散点的入境人员,或是体温偏高,或是出现了头晕咳嗽等症状,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连欣康是惟一一名来自北工大的学生志愿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团队,全靠他自己去适应。

连欣康负责办理入境人员的交接,以及解答入境旅客的咨询。与人沟通是连欣康的长处,也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但在这个非常时期,面对面的交流也需要冒着一定风险,让人不得不紧绷神经。一天凌晨,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向他寻求帮助。经过交流得知,这个女孩是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正在等待转运。连欣康一面向领导汇报,一面不动声色地把女孩带到了密切接触者的临时隔离点。“我告诉她,我也是学生。”为了安抚对方的情绪,他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对方。

独自“逆”成长,他在入境人员集散点当了13天志愿者

还有一次,连欣康接到电话通知,让他紧急寻找一位目的地是上海的密切接触者。在上海市的工作站,并没有这位旅客的登记信息,这让他一下子惊出了一身汗。他突然想到,交接信息里没有,可能是旅客办理了入住。果然,通过向酒店查询,他找到了这位旅客的入住信息。“知道他在房间里休息我就放心了。”

初到九华山庄的那几天,志愿者们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24小时待命。而那些等待转运的旅客们,因为身体的疲惫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脾气也是一点就着。一次,一个中年男子来到咨询台,要给集散点“提提意见”。连欣康了解到,这名男子从飞机落地开始,把所有环节都投诉了一遍。听完连欣康有礼貌的介绍,男子没能挑出刺来,态度一下子软了下来。

“其实我们的工作非常到位,大厅里宽敞明亮,到处都准备了消毒凝胶,还放着舒缓的音乐,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放宽心。”让这个大男孩最头疼的,倒不是遇上蛮不讲理的旅客,而是因为近视,戴上眼镜之后再戴防护镜,镜片很容易起雾,经常看不清旅客长啥样。

独自“逆”成长,他在入境人员集散点当了13天志愿者

穿着防护服容易出汗,随着天气回暖,这种情况更加突出。脱下防护服,整个人就像蒸了桑拿一般,头发是湿的,鼻梁被勒破,连手掌都被汗水泡白了。连欣康对这些都不在意,倒是对自己200多斤的体重挺在乎。“本来还想着这些天能瘦几斤呢,结果也没瘦。”他憨憨一笑。

独自“逆”成长,他在入境人员集散点当了13天志愿者

3月30日,集散点顺利完成全部任务,连欣康也结束了13天的志愿者生活。回到家,他便把自己隔离了起来。这时,他才有时间跟父母打打电话,聊聊当志愿者的点点滴滴。“我也不是不知道害怕。我只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在集散点当志愿者的日子里,独自“逆行”的连欣康收获了成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琪鹏

编辑:高晨晨

流程编辑:郭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