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簡史:古希臘人對“本原”的探索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講過,哲學的三個條件是:一、好奇心;二、閒暇;三、自由。前兩個都好理解,就不多說了,一般中國人對“自由”的理解僅限於言論和行為上的自由,這並不是古希臘哲學中的“自由”。自由在知識領域,體現為“知識的純粹性”,知識是為了自身而存在,沒有其他的目的,也不受其他目的和利益的支配。這跟知識分子的個人自由說的不是一回事。

科學簡史:古希臘人對“本原”的探索

好在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總算理解了“歷史學的自由”,他說:一切事實的美醜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的職務不過是說明一件事實而已。但是政治家要發揚民族精神,教育家要改良風俗,都可以從我們這裡取材料,由他們別擇應用。也就是說“歷史學的自由是事實真相”,而以史為鑑並不是歷史學家要做的事情。

科學簡史:古希臘人對“本原”的探索

愛奧尼亞位於今天浪漫的土耳其,於希臘本土隔海相望,其中有一個名為米利都的城邦,他率先提出有別於神話傳說的萬物起源說,那句“萬物源於水”正是開闢了希臘人對自然萬物的探索。亞里士多德稱其“首創了一種追尋萬物本願和歸宿的哲學”,西方哲學界稱其為“哲學之父”。一切就這樣開始了。

科學簡史:古希臘人對“本原”的探索

泰勒斯去過埃及,系統學習了天文曆法以及算學,據說他曾預告過日食的發生,並由此名聲大噪。在埃及的時候,他通過“相似三角形原理”計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對埃及幾何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天文學上,他提出月亮是靠反射太陽光的。在宇宙學上,他提出大地是漂浮在海洋之上的圓盤。究竟是什麼支撐著這一切,他認為是“水”。

科學簡史:古希臘人對“本原”的探索

泰勒斯的再傳弟子阿那克西米尼,還是懷疑“水”不可能是“火”的本原,於是提出“氣”是萬物本源的學說,火不過是稀薄的氣,而水則是凝聚的氣。另一位哲學家諾弗尼斯則認為腳底下的“土”才是宇宙本源,他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繼而猜想地球外貌並非一成不變的。幾十年後,哈剌克利特把整個宇宙比喻成“一團永恆的活火”。人們感官所及的,水火土氣在這是都集齊了,恩培多克勒博採眾長,提出“四元素-二力量”的新觀點,是分化和組合兩種力量,把各種元素構成我們的世界。

科學簡史:古希臘人對“本原”的探索

但這並不算完成,吃飽沒事幹的還大有人在,他們進一步把思維探索到感官無法觸及的內容。留基伯提出,萬物是由人類無法感知的“微小粒子”構成的,德謨克利特繼而發展出相對完備的“原子論”。他們都認為,原子是微小不可分割的,永恆存在,不可毀滅也不可再生。這些原子和原子間的空間構成了宇宙萬物,事物的變化不過是原子的分解與重新組合,原子以團的形式結塊,大團組成天地,小團構成萬物。100多年後伊比鳩魯,運用原子理論開闢了倫理、心理和物理學說。

科學簡史:古希臘人對“本原”的探索

儘管原子論更解決近代科學認知,但是在往後的一千多年裡流行的仍是亞里士多德所贊成的四元素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師生二人,不僅繼承了四元素說,更進一步發展出來新的觀點。巴拉圖受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啟發,把火與四面體、土與六面體、氣與八面體、水與十二面體相互聯繫起來,並認為這個數學模型等同於宇宙存在。數學是完美的,宇宙也是完美的。壓力是多大更看重“二力量”,他認為事物的性質是由兩對起決定性作用的元素,由熱與冷、干與溼四種方式相結合。他還認為四元素只適用於“月下界”,而月亮之上則由“以太”組成。

科學簡史:科學史概論

科學簡史:為何要讀科學史?

科學簡史:科學發生的人文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