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態勢及提升路徑


剖析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態勢及提升路徑

近年來,在國內經濟持續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金融領域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陣地,供應鏈金融更是備受矚目。尤其在產融結合、脫虛向實的政策號召下,供應鏈金融以其對實體經濟強大的刺激及賦能作用,迅速成為振興實體經濟、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

供應鏈金融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方式更加註重平衡發展和結構優化,更加註重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結構的動態均衡。

供應鏈金融通過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打通從採購到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實現供需匹配,促進降本增效,對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相關政策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和核心企業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推進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供應鏈金融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要突破口。我國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供應鏈金融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對供應鏈各成員進行整體資信評估,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降低融資成本、防控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的有效手段。

供應鏈金融最終是要實現“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與傳統金融相比,供應鏈金融不再單純看中貸款企業的財務報表等靜態數據,轉而對企業的動態經營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將貸款風險降到最低。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在掌握了大量的動態客戶交易信息之後,如果不能夠及時、準確地對客戶信息進行分類整理並分析也是無法有效地開展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的。

商業銀行是國內供應鏈金融的主要資金提供方,在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前期,市場份額佔據主導地位。2010~2017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以及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的逐步增多,商業銀行市場份額有所下降。2017年後,監管機構加大力度促進市場規範化,商業銀行市場份額有所回升。目前,商業銀行普遍將供應鏈金融作為重要戰略方向和業務增長點,傾注了大量優質資源,業務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首先,大型國有銀行憑藉核心企業資源優勢,業務規模穩步提升。

其次,股份制商業銀行積極佈局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各具特色。

最後,股份制商業銀行集中資源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積累了諸多創新成果,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迅猛,逐步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優勢。

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呈現智慧化轉型趨勢。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供應鏈金融呈現出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趨勢,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以及物聯網等技術,正推動供應鏈運營的變革。

目前,商業銀行積極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向流程標準化、管理可視化、決策智能化的智慧化轉型。專注重點細分行業,呈現精準化管理趨勢。由於各行業盈利模式、資金需求狀況、週期性以及供應鏈金融管理模式均不同,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只有持續深耕重點細分行業,在對行業屬性和特徵進行專業分析和研判後,才能充分了解客戶經營狀況,掌握客戶經營管理中的痛點和需求,有效把握各環節風險,併為企業提供量身定製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

目前,部分商業銀行已形成具備自身行業特色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建立深度信息聯盟,呈現全程化服務趨勢。

各類供應鏈金融服務主體將通過互聯網、區塊鏈技術整合電商、支付、物流、銀行、稅務、海關等數據節點,搭建跨產業、跨部門、跨區域平臺,並與政府、行業協會等建立深度聯盟,打破“信息孤島”。

同時,通過逐漸明確供應鏈金融各主體交易邊界,進行交易接口標準化、交易合約標準化、交易流程標準化管理,保證數據高效互通,真正實現供應鏈金融全程化服務。

傳統供應鏈金融主要是採用“1+N”模式,主要依據核心企業的資信情況給依附於核心企業的N個供應商提供融資,利用捆綁授信來防範風險,其實這種模式是無法防範行業風險的,核心企業一旦出了問題,整個鏈條上的企業也就會跟著出問題。如何幫助核心企業解決信用問題,從而形成整條鏈上的風險管理閉環?這就需要構建“生態圈”。未來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是一種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與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廣結聯盟、產融結合的金融生態平臺。

從供應鏈金融服務商的角度看,供應鏈金融的本質是產品,但在金融市場,產品同質化程度高,供應鏈金融僅依靠產品競爭難以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為提高競爭力和客戶黏度,未來,供應鏈金融服務商將從賣產品升級到賣解決方案,通過整合各方資源,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