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我不爱菊,也不爱牡丹,我只爱莲,因为我要做君子

文/小白说华史

周敦颐《爱莲说》:

《爱莲说》:我不爱菊,也不爱牡丹,我只爱莲,因为我要做君子

书法:《爱莲说》

周敦颐(生于1017年-卒于1072年),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他是北宋五子之一。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同时,他还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在中国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文学作品虽然相比其他大文豪少了一些,但《爱莲说》这篇散文却是千古名篇。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与品质的描写,颂扬了莲花那坚贞不屈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洒脱之胸怀,以及自己对莲花高洁品质(花中君子)的追求。

下面,小编给大家赏析这篇千古流传的《爱莲说》。

《爱莲说》是一部咏物作品,它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文中最传统的一种表达方式——托物言志,它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将情感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物象上。

作者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引出要讨论的对象——花草树木。蕃,就是多的意思。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喜爱的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有很多,这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了。那么既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应该有很多的例子可以例举,但作者周敦颐在文中只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晋陶渊明独爱菊

”,第二个是“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爱菊和爱牡丹,这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爱莲说》:我不爱菊,也不爱牡丹,我只爱莲,因为我要做君子

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 陶渊明爱菊

众所周知,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很爱菊花,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菊花一般是开在百花凋零的秋季,它具有迎霜斗寒的品格,这也正好暗合了陶渊明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性格特点。同时,菊花的这种傲然物外也契合了陶渊明不与世俗交往的隐士情怀。

  • 世人爱牡丹

李肇《唐囯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从以上可知,唐朝人非常喜爱牡丹。但,那浓艳、肥硕且雍容华贵的牡丹,只适合于那些富贵门第之人赏玩,它是富贵和奢靡的象征,与菊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菊花与牡丹,针对的是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物,它们各有各自不同的象征寓意,所以,作者借用它们来作为典型的例子。

接下来,作者笔锋陡转,“予独爱莲”,表明自己的观点——自己最喜欢的既不是菊花,也不是牡丹花,而是莲花。

读到此处,我们大概也就明白了,在此之前作者为什么要例举菊和牡丹了,他这是要为自己独爱莲做铺垫。这就是一种铺垫的写作构思技巧。先把菊和牡丹亮出来,为自己后面的独爱莲做铺垫。那么,周敦颐独爱的这个莲究竟有什么好,以至于让他抛弃了菊和牡丹这两种世人争相喜爱之物呢?

《爱莲说》:我不爱菊,也不爱牡丹,我只爱莲,因为我要做君子

《爱莲说》中莲的形象

在周敦颐的笔下,他爱的莲,是这样的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当我们读到周敦颐的这些句子时,我们应当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之妙处、韵味。因为这些句子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意蕴的。

出淤泥而不染,莲虽然是在淤泥之中生长的,但是它并没有受到淤泥的污染;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它经过了清水的一番洗濯,但是它并不因此而显得妖艳;中通外直,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这体现了莲的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品格;不蔓不枝,莲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它不依附于任何的势力,更不攀附于达官显贵;香远益清,莲的香气能够远播,传到很远的地方且更加地清香;亭亭净植,莲笔直且洁净地立在那里,这暗含了莲的一种独立的品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们面对着莲,只能远观它而不能玩弄它,我们要油然而生敬意之心。

这些就是作者眼中莲的形象。

于是我们懂了,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莲的形象都是有着其独特且深刻的用意的。我们只有理解了这种深层的意蕴,才能够真正体会作者写这篇《爱莲说》的真正意图之所在。同时也就能体会与前面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所形成的一种鲜明的对比了。

《爱莲说》:我不爱菊,也不爱牡丹,我只爱莲,因为我要做君子

《爱莲说》

四季更迭,花开又花落,几乎所有的花朵都是新生命诞生前华美而热闹的一个序曲,唯独莲花,它浅笑不语,临波而立。每年夏季,随着莲花的盛开,花心的莲蓬中已然在孕育着丰硕的果实,而莲子的成熟之时,也就是莲花的枯萎之日。一个生命虽已终结,可新的生命——莲子,却爆发着生机,换发着新生。

莲花,它集真善美于一身,象征着圣洁和美好的品格。

作者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让他道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无比赞美。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对莲花如此的情有独钟呢?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而莲则是花中的君子。这就是作者对菊、牡丹与莲的一个区分。

既然有了一个区分,那么作者对于莲,他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作者看来,现在像陶渊明那样爱菊的人太少了,而像我这样爱莲的人呢?那大概也就更少了,也许没有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喜爱的还是像牡丹这类的东西(荣华富贵)。

周敦颐的言外之意就是,更多的人所追求的是那种荣华富贵的生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爱莲说》:我不爱菊,也不爱牡丹,我只爱莲,因为我要做君子

《爱连说》

所以,作者所写的三种花——菊、牡丹、莲,分别象征着三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

而在这三种价值追求中,周敦颐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他的价值追求——他想要做君子,而不是做隐士或者富贵之人。那么,他想要做的君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记载。譬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另外,在《诗经》、《尚书》中也有大量的对君子一词的使用。

在中国古代各家各流派当中,尤其是在儒家(孔子)对君子一词更是多次地提及到。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就有一百多次。由此可见,君子代表了孔子(儒家)心目当中最理想的一个人格典范。

我们可以这样说:

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具有独立的人格,让人敬佩。

这就是作者所想要追求的君子,他想要做的人。

君子和隐士相比,君子不仅不避世,而且还敢于担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和追求富贵的人相比,他不追求个人自身的荣华富贵,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由此我们可知,作者周敦颐当之无愧的是以君子为典范的儒家学者。

《爱莲说》:我不爱菊,也不爱牡丹,我只爱莲,因为我要做君子

作者周敦颐

周敦颐喜爱莲花,不仅是因为它有着清新脱俗的高洁品格,也许还因为它开在盛夏,给人们带来丝丝的清凉之意。如果说炎热代表着烦恼,池水代表着清凉,那么从淤泥中生长,绽放在水面上的莲花,则意味着从烦恼中解脱而出的一丝清净。

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胸襟淡薄。莲花的高洁寄托着他毕生的心志,正像他自己所说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到独善其身,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还可以像作者周敦颐那样兢兢业业地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志节——君子之所求。

正如黄庭坚所说:

(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周敦颐不仅人品高尚而且胸怀洒脱。他不贪图名声的获取,而是锐意进取,实现心中抱负;他淡于利禄的追求而重视民心的获取;他自俸微薄,却让孤寡之人得到安乐;他不善于迎合世俗,却能够重视与古人为友。

《爱莲说》:我不爱菊,也不爱牡丹,我只爱莲,因为我要做君子

这就是,周敦颐。

这就是他为什么不爱菊、不爱牡丹,只爱莲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心中一直追求的就是莲——这个花中的君子。

参考资料:

【1】《爱莲说》

【2】《宋史》

【3】《唐囯史补》

【4】《论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